館陶人你知道館陶這些村莊的歷史嗎?

1、蕭城村。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雄才大略的蕭太后攝政,揮兵南指,牧馬中原,為了和兵臨澶淵的宋軍對峙,在故道邊筑土成以屯大兵。相傳此城是遼兵自聊城東昌湖用頭盔裝土,一夜夯成,故俗稱“盔安城”、 “盔桿城”。城內挖出七十二眼“飲馬井”,筑起東西兩座點將臺。但在交戰(zhàn)中,遼軍先鋒大將,蕭太后之弟蕭撻被宋軍用“床子弩”射死,銳氣大挫。蕭太后見取勝無望,便和宋訂立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約定兩國君主“兄弟相稱”,永不再戰(zhàn),最后結束了宋遼之間的長期戰(zhàn)爭,遼軍班師,蕭城遂廢。

2、溝塞村。包括東溝塞、西溝塞、孫溝塞、溝塞村四個村,此地是宋遼大戰(zhàn)時主戰(zhàn)場,溝壑鱗比、道路閉塞故取名溝塞。

3、楊招?,F(xiàn)有東西楊招和前后楊招四個村,唐初建村,原來一位管理河務的邱姓官員里之后居住此地,取名邱村。宋遼大戰(zhàn)時,楊家將在此招兵,改名楊招。

4、木堤村。包括東木堤和西木堤兩村,楊家將大破遼軍于此,為贊楊家將無敵而得名。

5、公曹。送遼大戰(zhàn)時,在此地挖土形成洼地,時洼內水草豐盛,常以屯兵飲馬,稱公槽,演化公曹。

6、大鋪尚。相傳宋景德年間有一尚書率軍駐扎于此,保障食宿,辦起店鋪,后形成村落,后因被河水沖斷村莊,又稱水斷鋪,演化成水贊鋪,又稱鋪尚。

7、召村。包括召村鋪、北召村、東召村、劉召村、薛召村。傳說宋遼大戰(zhàn)時,遼軍在此招兵,為招兵站。

8、邵村。包括前、后、西三個邵存。宋遼大戰(zhàn)時宋軍前沿陣地設哨所,故名哨村,演化成邵村。

9、馬寨。相傳宋遼大戰(zhàn)時,是遼國兩大營盤的飲馬場,故名。

10、草村。包括寧草村、王草村、李草村。宋遼打仗時此地草木茂盛,故名。

11、馬園。包括溫馬園、王馬園、田馬園、胡馬園。宋遼大戰(zhàn)時,遼軍養(yǎng)馬處。

12、葫蘆營。宋遼大戰(zhàn)時,遼軍在此設紅爐打造兵器,后演化成葫蘆營。

13、克寧。宋遼大戰(zhàn)時,此地是遼軍招兵聚集、操練新軍、開向前線地方,故名開兵,后演化成克寧。

14、張盤。宋遼大戰(zhàn)時,為遼軍北大營盤,原名北盤地。同時,還有南盤地。

15、王屯、耿屯、胡屯、宗屯。為宋遼大戰(zhàn)時屯軍之地。

16、社里堡村。原來叫黃花臺村,漢光武帝女被封為館陶公主,筑臺于此,因臺臨衛(wèi)河,秋風蕭瑟,碧草萋萋,黃花映日,所以叫黃花臺。后來由于衛(wèi)水汛漲,搬到堤外重建家園,起名設立堡(即設立堡壘的意思)。1908年按其諧音改稱社里堡。我們這一帶傳說現(xiàn)在的社里堡村是原來南國(宋)和北國(遼)的分界線,因為這個村中間有一條大街,街南的人把一種瓜叫南瓜,街北的人把同一種瓜都叫北瓜。今天在館陶縣對于這種象枕頭一樣的綠色瓜有稱北瓜的,有稱南瓜的,叫北瓜的人把園形白皮的稱南瓜,這是不是同宋遼長期的拉鋸戰(zhàn)有關呢,因為分界線肯定不是這里。

17、滿谷營村。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這里曾設屯糧倉多處,而且有遼兵的營地在此周圍,可見這里是遼兵安營扎寨的地方。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民來此定居,人們盼望五谷豐登,故起名為滿谷營。

18、范草廠、王草廠、楊草廠。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此處曾是遼兵的多處草廠之一,后遷民按大戶姓氏分別起名。

19、魏僧寨、任門寨、趙官寨、張官寨、前李八寨、后李八寨、藺寨。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遼兵在此地分別安營扎寨,后遷民為魏姓僧人、任姓、趙姓、張姓、李姓、藺姓故分別起名魏僧寨、任門寨、趙官寨、張官寨、前李八寨、后李八寨、藺寨。

20、馬欄廠。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遼兵在此駐扎,設有用欄桿圈起的喂馬廠(場)。馬為六畜之首,人們盼望六畜興旺,后來遷民仍沿用此名。

21、平堡、鐵佛堡、樊堡、郭馬堡、宋馬堡、韓馬堡、后劉堡、前劉堡、西孔堡、東孔堡、齊堡、西蘇堡、東蘇堡、前胡堡、后胡堡、前曹堡、后曹堡、柴堡等村名。這些所有以堡字命名的村莊,據(jù)傳,都是宋遼交戰(zhàn)時,遼兵在這些地方修過碉堡,或很多寨堡,構成了一個—個的堡壘,當然有的喂養(yǎng)戰(zhàn)馬,有的為了防寧,有的為了屯兵等等。基本上在明朝遷民時都以大戶人的姓氏而命名。

22、營盤。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遼兵曾在此地安營和盤桓,故遷民定名營盤。

23、北陽堡。據(jù)傳以前有鳳凰坑、金碾、金磨、金豆子、金馬、金馬駒子等很多有名的奇珍異寶,故曾叫過“百樣寶”。后來,這些寶物被江南人破壞和盜走,寶物不復存在,故根據(jù)“百樣寶”的諧音,逐漸演變?yōu)楸标柋ぁ?/p>

24、武張屯、邢張屯、閻張屯、馬張屯、牛張屯。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遼兵有一姓張的將領把這一帶作為屯兵和屯糧聚草的地方,因此稱為張官屯,明朝遷民以大戶姓氏分別命名。這一帶地區(qū)在社里堡以北。

25、王二莊。相傳,宋遼交戰(zhàn)時,此處為宋營最前沿的驛站,以探聽遼營的軍情,傳遞消息,成為宋營的耳目。遷民后以姓王氏為主戶,定居在該站遺址,遂起名王耳莊,后演變?yōu)橥醵f。

26、肖屯、南肖寨、麻呼寨。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肖銀宗曾在此屯兵,故稱肖屯。宋景德六年(1004年),遼主肖后之弟率兵曾在南肖寨一帶安營故名。因宋遼交戰(zhàn)時,遼主肖太后的兵馬曾在麻呼寨一帶安營扎寨,并擺過“迷魂陣”,因借用“馬虎”(迷魂)之意,起名為馬虎寨,后演變?yōu)槁楹粽?/p>

27、北拐渠、南拐渠。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此地曾是戰(zhàn)場之一,在這一帶宋遼兵卒和黎民百姓都傷亡許多人,人們稱這里為屈亡鎮(zhèn)(陣),明永樂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民來此定居時,看到這里是古黃河和漳河拐彎處,就起名為拐渠,由于各居南北故名。

28、羅徘徊頭、王徘徊頭、郭徘徊頭、韓徘徊頭。據(jù)傳,這一帶是宋遼交戰(zhàn)時的主戰(zhàn)場,宋遼兵馬各駐扎徘徊于此,故有徘徊頭之稱。有遷民故名。

29、西孟良寨、中孟良寨、東孟良寨。孟良和焦贊是宋朝的將領。相傳,宋遼交戰(zhàn)時,宋朝將領曾率兵在這一帶安營扎寨,后遷民后逐漸演變成今名。

30、董井寨、李井寨、張井寨、馮井寨。據(jù)傳,宋遼交戰(zhàn)時,宋兵曾在這一帶安營扎寨,為了解決士兵的飲水問題,曾在此打水井多眼,稱為井寨,因遷民按姓氏起村名故名。

31、房寨、孩寨、常兒寨。這也是宋遼交戰(zhàn)時因為宋朝女將穆桂英放兒、藏兒而命名的村寨。

32、和尚寨。相傳,宋遼交戰(zhàn)時,宋朝將領率兵曾在此安營扎寨,楊家將領楊五郎在此削發(fā)當和尚,所以稱為和尚寨。

館陶之聲傳媒

電話:18331874444

地址:館陶縣金風大道電商園209室

業(yè)務:商業(yè)合作、活動策劃、網(wǎng)絡推廣、微電影無人機航拍

Hash:06229a012d6b4a7e7794247586ccbd6b14968d49

聲明:此文由 館陶之聲傳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