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充滿傳奇色彩的朱橋村

來源:成縣店村鎮(zhèn)人民政府

原標題: 【店村動態(tài)】地名溯源——充滿傳奇色彩的朱橋村

朱橋村位于店村鎮(zhèn)東部,距離鎮(zhèn)政府所在地5公里,耕地面積2486畝,以核桃大蒜為主導產業(yè)。全村轄7個村民小組,人居地形似一條長長的蜈蚣南北橫臥。

朱橋村現(xiàn)有農戶263戶1007人,全村朱姓人家約占90%以上,雜姓較少。一社與店村鎮(zhèn)東山村王家莊接壤,順次沿朱家河逆流而上至村頭,即是本村七社,地名剪子埡,因地形酷似把剪刀而命名。與徽縣泥陽鎮(zhèn)侯家山為鄰。村頭至村尾長約4公里,村東西兩側均為綿長起伏的山坡,養(yǎng)活著全村人的耕地均分布在那里。坡上的果樹,山溝的莊稼,映襯著‘5.12’地震后重建的白墻磚混平房及2013年鄉(xiāng)村風貌改造的白墻灰瓦農舍。加之愛好整潔衛(wèi)生的勤勞村民的打造,整個村莊洋溢著當代農村的特色氣息。多年來被市縣評為先進文明村和示范村。

朱橋村有著富于傳奇色彩的歷史淵源 ,通過實際走訪和查閱資料了解到:明末清初,統(tǒng)治了約300多年的朱姓王朝已走到盡頭。當時,各地家族勢力相互排擠的現(xiàn)象相當嚴重,此時的朱姓家族勢力在各地已處于弱勢,或因生計、或因戰(zhàn)亂、或因改朝換代政策調整,民眾或家族遷徙之事已成常事。

該村先祖朱文秀、王氏夫婦原居于階州(今成縣)縣城東部洛河西岸,據考證為今東大寨村與徽縣泥陽鎮(zhèn)何莊村一帶。也許出于當時生計之需要,該夫婦攜其家小,于明崇貞年間1642年春遷居于此。當時,此地有兩條河,一條河水由北至南注入洛河,因這道河岸邊無人居住就起名朱家河。另一條河水較小,由東向西流入朱家河,因岸邊多生柳樹而取名柳渠。

朱氏夫婦在此繁衍生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人居環(huán)境擴大,此地初俱村莊規(guī)模,從此取名朱家莊。為了改變生活條件,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以便本村人出行,朱氏家族通過協(xié)商,約于1684年10月,在柳渠上面建成一座橫跨柳渠,面西背東土木結構橋房5間。其中,橋上主房3間,南北僧房各1間。當時建房特別講究,地方選址從風水地形角度考慮了子嗣興旺,建造工藝力求精細以彰顯家族之實力。橋房南北相通,解決了因汛期河水暴漲給村民造成的過河困難問題。橋房雕梁畫棟,磚雕木雕特別精致。橋房寬約5米,東面為主墻,墻上懸掛朱家家譜,下設香案。每逢臘月三十、正月初一或正月十五,村民都來這里祭祀,香火很旺。西面墻上設有兩扇雕窗,透過窗戶可以觀賞對面山景,并順墻設有固定長木凳,以供行人歇腳。南北僧房住著下人,一方面可以招呼前來祭祀的族人,另一方面可以打掃橋房內外的衛(wèi)生并照顧橋房安全。久而久之,這里變成了朱家莊文化中心,朱家橋房也因此而出名。后來,朱家莊這一地名被“朱家橋”三字替換沿用至今。

解放初期,朱家橋房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見證著歷史的興替。

橋房雖舊,古韻猶存,昔日的柳渠愈來愈淺,河水也沒了蹤影。據朱顏老人講,社教期間,批孔風潮極甚,朱家家譜盡被燒毀,朱家橋房也遭到嚴重破壞。之后,橋房無人管理,因年久失修,墻體垮塌,古跡也便蕩然無存了(據實際查證,橋房主房原址現(xiàn)在本村三社農戶朱俊峰院邊西側,并被確權在本戶名下,該戶在原址上建起了4間空心磚墻體、石棉瓦屋頂的簡易房屋,堆放著雜物)。不過還好,在橋房遺址南側小山坡上尚存古柏2株(樹齡約800多年,尚未納入古樹管理范疇),古槐1株(樹齡約500多年)以示紀念。

在社教后期(大約于1983年底)因村級組織辦公之需要,在橋房前約20米的平灘上選址建村委會北房4間,從發(fā)展本村文化的角度出發(fā),也許考慮了朱家人丁興旺事業(yè)發(fā)達之故,在村委會北房西側,正對橋房遺址,修建朱家橋戲樓一座。每年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或唱戲或演節(jié)目,代替了朱家人的祭祖活動,極大豐富了當地群眾文化生活。

供稿:白吾紅

監(jiān)制:姚永亮 責任編輯: 毛家鑫

編輯:任晶濤

小編微信:longnanshenghuowang

Hash:41a41aaabb74c16f93e4f3c754b3df0c770f2306

聲明:此文由 成縣生活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