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四川慈云寺,兩株樹齡350年的古銀杏樹成大亮點

三岔湖

三岔湖實際上是三岔水庫,屬大(二)型水庫,位于沱江一級支流絳溪河上游的簡陽市三岔鎮(zhèn)。三岔水庫于1975年3月動工修建,1977年2月完成現(xiàn)有規(guī)模,由于湖面及周邊風景優(yōu)美,號稱"天府明珠",是四川省第二大湖泊,國家AA級風景區(qū)

三岔湖水源主要引自都江堰,其蓄水量是杭州西湖的3倍。在煙波浩渺的湖面,鑲嵌著113個孤島和160多個半島,還有240公里迂回曲折的湖岸線,山、水、島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在113個大小島嶼中,目前已經(jīng)開發(fā)并開放的島嶼有10余處,花島便是其中的一處。

花島可能是離開三岔鎮(zhèn)最近的一個小島,這個島以前是四川省新華書店的療養(yǎng)地,現(xiàn)在被開發(fā)為度假療養(yǎng)勝地。島上具有完善的現(xiàn)代酒店配套功能設施,客房、餐飲,以及網(wǎng)球場、羽毛球場、游泳池康樂設施一應俱全。上島需要購票,門票錢倒不貴,每人5元。我們并不是要在島上度假,只是繞著小島走了一圈,走馬觀花。

湖對面的那個小島就是花島。有渡船把游客送上島嶼。

三岔湖1993年列入《世界名湖錄》,2001年評為國家AA級旅游區(qū),被譽為"天府明珠"。

我們在花島上待到下午5點鐘左右,等回到成都已經(jīng)是晚上快7點鐘了。

第二天

慈云寺最初建于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距今已經(jīng)有1800年歷史,原名天宮寺。唐天寶年間,由唐玄宗改名為慈云寺,并在唐代列為當時的十大名寺之一,鼎盛時期廟宇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僧眾最多時三千余人,香火鼎盛,是川西馳名的古剎叢林之一。歷史上,曾有六位皇帝為慈云寺封賜,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家寺院。

慈云寺于明末清初毀于兵燹,當年盛況已不復存在。而今遺存的廟宇建筑,主要為清康熙和民國年間所復建,也頗具規(guī)模。寺中保存有清代“圣旨碑”兩座,清乾隆年間精工雕鑿的石結構“七佛坊”、“漢后主讀書處”石碑,晉代大畫家張僧繇的“洗墨池”,八根整石精雕的“龍柱”等古跡。大雄寶殿中還存有于右任、張大千的墨跡匾額等等,可見慈云寺積淀深厚,不同凡響。

慈云寺還有幾株特別高大的銀杏樹,特別是兩株樹齡350年的古銀杏樹,是成都地區(qū)每年秋末冬初銀杏樹欣賞和攝影最佳地點。我們?nèi)サ臅r候由于前一夜剛下了一場大雨,滿樹的黃葉被雨水打落了不少,樹上的黃葉變得稀疏了,但好看的是樹下滿地金黃,仿佛鋪上了一張金黃的地毯。

從山頂停車場到寺廟的公路邊上可以看到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以佛教典故和人物為主,雕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云頂山海拔982米,被稱為“金堂第一峰”。

走到寺廟山門外,早已有銀杏葉探出墻頭。

寺廟山門外幾株較小的銀杏樹也都在一夜之后葉落繽紛。

慈云寺山門,門楣上方書寫“古天宮寺”,山門兩側分別書寫巨幅“龍”、“虎”二字。

慈云寺照壁的“?!弊植捎梅鄄仕榇善促N而成,色調(diào)柔和,同周邊朱紅的照壁搭配,相得益彰。福字上方是佛教六字真言。這個福字與成都杜甫草堂內(nèi)由青花瓷碎片拼貼的“草堂”二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乾隆年間精工雕鑿的石結構“七佛坊”石碑。

碑亭。里面保存有清代“圣旨碑”兩座,以及“漢后主讀書處”石碑。

這個漢白玉石的洗墨池頗有些來頭,相傳為晉代大畫家張僧繇的“洗墨池”。

天王殿前的石階長滿了青苔,異常濕滑,上下臺階時需要格外小心。

寺廟主殿大雄寶殿。殿宇上方匾額均出自名家高人之手,需細細品味。

大雄寶殿后院就是那兩棵古銀杏樹,一左一右長在祖師殿臺階兩側。據(jù)說這兩棵古銀杏樹是一雄一雌,左邊那棵較粗壯的是雄樹,樹葉已經(jīng)落得差不多了;右邊那棵較秀氣的是雌樹,樹葉相對較多。

這滿園滿地金黃的景色可是不多見,銀杏樹雖說沒那么好看了,但這地上可是遍地黃金的感覺呀!

祖師殿。

藏經(jīng)樓下面的石刻。

站在藏經(jīng)樓居高臨下俯瞰寺廟全貌。

走過藏經(jīng)樓,有一段長長的石梯一直通到“古天宮殿”。這里是寺廟的最高處,一般游客上到這里的不多了。

寺廟外山坡上剛剛開始由綠變黃的銀杏樹。

Hash:5a894697b43fe68fa39d9a0925700de95b2ce7de

聲明:此文由 多想再遇見你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