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桓臺魚龍灣、井胡同、夏莊村的那些……
馬踏湖地處齊國腹地,風景似江南?!蹲髠鳌贰秶Z》《戰(zhàn)國策》《晏子春秋》以及《史記》《漢書》等典籍和史書均有記載。湖區(qū)有著豐富的歷史遺跡、文物、勝景。
起鳳是名副其實的“書畫之鎮(zhèn)”,具有厚重的文化生態(tài)和氛圍,習文弄墨蔚然成風。夏四村是遠近聞名的“書畫之鄉(xiāng)”,從該村走出的六十余位書畫人才遍布全國各地。
魚龍村處馬踏湖中,因灣故名“魚龍灣”,后簡稱“魚龍”。
在魚龍灣有座窄矮的“郭魯橋”,兩邊用石塊壘砌,橋面用木頭土石搭建。古時兩船不能并行,往來的溜子到橋下都要用竹篙敲打一下溜子,警示對面來的溜子有船來了。
此橋歷史悠久,固有“先有郭魯橋,后有魚龍灣”之說。
千年古潭魚龍灣,久傳灣內(nèi)深潛“仙魚洞庭”又名龍窟。其灣水深莫測,尋常間潭水漩渦似石磨;若有蛟龍躍出水面,便行呼云播雨之功,待到返歸灣內(nèi)之時,伴有霹靂電火、水浪呼嘯。而晴好天氣,清風拂柳,波光粼粼, 紫煙萬狀。成群結(jié)隊的金鱗鯉魚顯現(xiàn)于水面,時而列陣翔游,時而拱波戲水,素有“龍脈魚麗”之稱。
魚龍灣大橋東不遠處曾有棵古槐。傳說,是明洪武二年鞏姓始祖從河北棗強縣遷徙時帶來的樹種,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長大,它樹干粗壯,樹冠遮陰蔽日,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成為魚龍灣一道難得的風景??上У氖窃?a href='/jingdian/107890' target=_blank>道路擴寬時被毀。
老槐樹不遠就是有名的魚龍灣。灣底洞窟由地下暗流直達龍眼北井,再向南通過老槐樹底下與龍眼南井相通,全長二百余米。傳說魚龍仙翁經(jīng)常游走于南北龍眼井之間,并幻化成老叟,混跡于老槐樹底下休閑納涼的老頭們中間,和他們一起戲謔說笑,而老人們竟渾然不覺。留下了“魚仙月下聽輿”的傳說。
魚龍村北四華里處有李家臺子,為蘇東坡登臨賦詩處,建有勝處祠和東坡亭。
馬踏湖的名字演變和它的由來,馬踏湖包括沿線的村莊,這些名稱都對應著一個歷史悠久的傳說。馬踏湖最初叫平州,春秋時期又稱少海,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在桓臺當?shù)貢肆鶉T侯,重兵陳列,馬踏成湖,所以就有了馬踏湖的傳說。
馬踏湖區(qū)方圓幾十里,湖中有村,村中有湖。華溝村在馬踏湖中,馬踏湖里有個華溝村。
華溝村即古之魯連陂,村中尚有魯仲連故居和魯連井故址,村北建有五賢祠。五賢祠北側(cè),有徐夜書屋、漁洋軒故址及冰山遺址。每到一處都會有一些美妙的傳說和故事。
起鳳橋,位于錦秋湖、馬踏湖咽喉。據(jù)傳,明洪武二年,鞏姓從棗強遷此定居建橋。因為橋在河中的倒影,酷似種地用的“耙頭”,故取名“耙頭橋”,諧音“扒頭橋”。傳說,明朝正德年間的一個清晨,原耙頭橋莊的一群民眾, 在下湖洼勞作走近橋頭時,驚喜地看到一只金鳳凰從橋洞中飛起,迎著朝陽翩然而去,從此鄉(xiāng)民俗稱此橋為“起鳳橋”。清嘉慶年間,因當代文英魏淳嘏隱而不仕,曾一度呼為隱居村,新城知縣劉大紳曾題贈該村“勤樸可風”匾額。清道光年間正式雅易為“起鳳橋”。
一九四九年劃分為起北、起南、西三、西四四個行政村。村域里有元代元帥王瑄墓及明鳳凰閣等歷史遺跡。起鳳有金扒頭橋之稱,盛產(chǎn)烏河鱔魚,曾被清廷列為貢品。
劉大紳,字寄庵,華寧縣寧州鎮(zhèn)人。清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四十八年初任新城知縣,遇連續(xù)三年大旱,馬踏湖區(qū)的溝渠河灣也多是淤泥龜裂,涸澤之魚蝦蟹貝大多閉絕生息,稻菽瓜菜或歉收或絕產(chǎn),百姓面呈菜色饑苦不堪。此知縣大人捐出本人薪俸購買米糧,在新城興慶寺前和城隍廟內(nèi),設粥場拯恤賑濟斷炊饑民。他還親率民眾抗旱進行生產(chǎn)自救,為緩解湖區(qū)多年間旱澇不均的弊端,主持鑿深拓寬了此八里長的河道,旨在旱能引流,澇能分洪。在抗旱及后來挖河的日子里,他芒鞋榆杖,草笠茅蓑,操勞至體容削減,被百姓敬之為再生父母。
在新城縣任職時,大紳以“務修德行,勿以記誦詞章詭取功名”勸誡諸生。晚年掌五華書院,學生中有學業(yè)優(yōu)異者戴炯孫、楊國翰、池生春、李于陽、戴淳五人世稱“五華五子”。大紳擅賦詩作卷,均收入《云南叢書》,其書法古樸淳厚,恰如其人。
嘉慶十年,大紳以母老辭官回鄉(xiāng)。新城張萬靈等鄉(xiāng)紳特請人作《遺愛圖》一套十九幅,繪大紳在山東各地事跡,以寄托對劉知縣的思念之情。
起北村里的羊坊胡同南段,有一條“井胡同”,長僅四十米,寬不足一米。胡同兩側(cè)厚壁高墻,不見門口窗扇。即使晴天麗日,也感覺昏暗幽深,猶如行走在橫置的井筒里。但從胡同里走出后,眼前豁然開朗,瞬間走向了廣闊天地。胡同的住戶清一色魏姓人家,他們多年間堅守著一門傳統(tǒng)制作技藝——鑿染“樂門兒錢”。
“樂門兒錢”,也叫“落門錢”“過門箋”。是春節(jié)時粘貼在門框、窗楣等顯眼處的吉祥裝飾物。其形狀,似隨風飄逸、色彩明快的小彩旗,有迎春除舊、祈福驅(qū)邪的美好寓意。
每到冬閑時節(jié),“井胡同里”的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活著制作“樂門兒錢”。裁紙、鑿刻、制穗。鑿刻、染色,忙的不亦樂乎。井胡同里的“樂門兒錢”在當?shù)叵喈斢忻?,暢銷至整個桓臺地區(qū)。
“起鳳田氏正骨”遠近聞名。田氏正骨技藝始于清朝道光年間的田殿舉。解放后第四代傳人田宜勉主動將祖?zhèn)鹘庸敲胤将I給了國家。第五代傳人田茂寧于1997年創(chuàng)建起鳳正骨醫(yī)院。2011年被國家商務部評定為“中華老字號”;2014 年被授予桓臺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目前由田氏后人創(chuàng)辦的正骨醫(yī)院,僅在起鳳鎮(zhèn)境內(nèi)就有五家:起鳳正骨醫(yī)院、起鳳田氏正骨醫(yī)院、桓臺田氏正骨醫(yī)院、桓臺夏莊昭亮醫(yī)院、茂桐正骨醫(yī)院。
辛泉莊,明洪武二十八年,趙、宋兩姓從棗強遷此定居。至清,他姓又遷來。明宣德六年,該村大旱,趙宋兩姓于村南月河掘井泉涌,水清晝夜不息??篂慕怆y后,為紀念先輩艱辛創(chuàng)業(yè),取名為辛泉。
清初,村內(nèi)烏河東岸有大柳樹三株,三人合抱不及,樹冠遮蓋河面二畝余,方圓百里聞之,俗稱大柳樹莊。但人們?nèi)匝胤Q辛泉莊。
辛泉村是遠近有名的“大褂子莊”。意指老辛泉村人做生意撈活錢兒的多,出出進進盡是晃人眼目的長衫“大褂子”。
傅廟村,座落于金雞嶺上,錦秋湖與馬踏湖中間;系瀧水之陽,魯連陂之右。早有張氏聚居;洪武四年,李氏遷居于村西。村西有南天齊廟和北天齊廟以及關帝廟,村東有土地廟與張氏祖廟,故此定名為傅家廟。村中明清兩代曾出有廩生、貢生、增生、庠生等功名人物,被三任縣令提“明經(jīng)”、“望重商山”、“妙手回春”等匾額。
鞏王莊,明初,鞏姓始祖德辛同親屬從棗強遷來定居建村,后王丹亭遷此,村名鞏王莊,漸形成東、西鞏王兩莊。
夏莊村,曾名夏里、夏黃莊、夏家莊,西漢初立村,在馬踏湖中,為桓臺縣第二自然大村。西周初,周宣王靜會齊候于村東。漢初,崔廣,隱居于此。
“夏家莊為夏黃莊,即夏黃公故里”。夏黃公,漢初隱士,姓崔名廣,字少通,隱居夏里,故號夏黃公,是商山四皓(夏黃公、東里公、綺里季、甪里先生)之一。留侯張良在商山圮橋之下,為黃石公老人穿鞋而獲得太公兵法的“進履授書”故事,說的就是夏黃公。后來,留侯張良發(fā)揮謀略才智,幫助劉邦成就了四百年大漢基業(yè)。
黃石公在夏里曾根據(jù)當?shù)?a href='/luwei/' target=_blank>蘆葦、蒲草、柳樹等湖區(qū)產(chǎn)品的特點,潛心研究和親手實踐,發(fā)明了一整套體系完備的編織技藝,后整理出書《湖編天書》,將編織技藝傳承了下來。
在夏五村有座百年前的老宅,小院古樸典雅,青磚紅瓦,樹影婆娑,走進院子,有種直射人心的氣息撲面而來。斑駁的墻磚上,刻畫著老屋經(jīng)歷的滄桑歲月。上面的領袖像和標語口號還依稀可見,仿佛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那個特殊的年月。在如此幽靜的老宅里,想象著百年前田氏祖先在此懸壺濟世、正骨療傷的情景。
起鳳鎮(zhèn)是“建筑之鄉(xiāng)”里的領頭羊。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本地域的建筑產(chǎn)業(yè)即由民間萌芽并勃然盛起。改革開放以后,起鳳的建筑業(yè)更是興旺發(fā)達,從業(yè)人員過萬,以起鳳建工和盛華建工為代表的起鳳建筑業(yè)在全省也是榜上有名。
起鳳建工先后被國家統(tǒng)計局評為中國五百家最大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排名第306位;被省城鄉(xiāng)建委、省統(tǒng)計局、省建工局、省社會經(jīng)濟評價中心評為“山東省建筑施工企業(yè)綜合實力五十強企業(yè)”。
由村辦企業(yè)發(fā)展壯大的“山東盛華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現(xiàn)擁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zhì)、勞務分包一級資質(zhì)、石油化工設備管道安裝二級資質(zhì)、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三級資質(zhì)、機電設備安裝專業(yè)工程三級資質(zhì)資格。
少海水韻、江北青箱,與久負盛名的建筑文化、工商文化、農(nóng)耕文化,構(gòu)成了桓臺文化的鮮明特色,奠定了桓臺文化“甲于濟東諸邑”的崇高地位。
烏河之上,騰凰起鳳;豬龍河側(cè)畔,龍脈魚麗。鳳采龍韻的起鳳是黃河岸邊一顆燦爛的明珠!
烏河在烏河頭村遇分洪河后,水量明顯減少,再經(jīng)湖區(qū)多水渠的分流,老河道已經(jīng)是很小的流量。由此,河道變窄,水淺膊肘可測。
經(jīng)過夏莊大橋后,在夏七村和預備河交匯,大部水隨預備河床下流。過預備河后的烏河僅數(shù)米寬,成了標準的小河溝。
夏莊四清大橋
預備河
預備河閘橋
南來的烏河
北去的烏河
Hash:adca3e4e996997fe978e87a6cd0a7a79a71ad363
聲明:此文由 掌中桓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