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南京雞鳴寺內(nèi)的歷史遺存(圖)

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于南京玄武區(qū)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始建于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譽,是南朝時期中國佛教中心。

雞鳴寺歷史可追溯至東吳的棲玄寺,寺址所在為三國時屬吳國后苑之地,300年(西晉永康元年)在此倚山造室,始創(chuàng)道場。東晉以后,此處被辟為廷尉署,至527年(南朝梁普通八年)梁武帝在雞鳴埭興建同泰寺,使這里從此真正成為佛教勝地。

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拆去舊屋,擴大規(guī)模,重建寺院。朱元璋題額為“雞鳴寺”。后經(jīng)明宣德、成化、弘治年間擴建,院落規(guī)模宏大,占地達百余畝。后來古寺毀于咸豐戰(zhàn)火,雖同治年間重修,規(guī)模已大大縮小,但香火卻一直旺盛不衰。

[胭脂井]

今位于雞鳴寺胭脂齋花園。本名景陽井,又稱辱井,古寫臙脂井。

南朝劉宋時(465——472),在雞籠山下大興土木,建華林園,園內(nèi)有景陽樓、景陽殿、景陽井等。陳禎明三年(589),后主陳叔寶沉緬于酒色,不理朝政,酷愛妃子張麗華和孔貴妃。隋軍打來時,陳后主一手拉一人,出景陽殿,至景陽井,一起躲藏到這一枯井中。隋軍進入臺城后,搜遍全皇宮,終于從景陽枯井中把他們吊了上來,二妃被殺,陳后主被俘,宮庭燒毀,國家滅亡,石井欄上沾滿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后人為吸取陳朝的教訓,又稱辱井。

隋以后,臺城屢遭破壞,景陽樓早毀,胭脂井隨之湮沒,但井欄還在,稱陳宮井,曾流布于江寧興寧寺、金陵法寶寺。 宋代,胭脂井石欄在法寶寺(今雞鳴寺)內(nèi)(蘇易簡說在學士院內(nèi)),紅痕若胭脂。明代,胭脂井在天王殿左側(cè)。后來,傳說原來的井欄保存在明故宮遺址文物保存所。

清道光年間,雞鳴寺住持脫穎按《志》尋得,立柵欄保護,題名“古胭脂井”。 民國年間,胭脂井旁有胭脂亭,六角、彩繪、面積49平方米,南京市長馬超俊題“古胭脂井”四字。

[明代銅藥師佛像]

供奉于藥師佛塔內(nèi)。該尊藥師佛銅像,原供奉于北京雍和宮。1973年,為迎接柬埔寨國王西合努克親王和日本客人大谷瑩潤來南京訪問,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向國務院申請,經(jīng)周恩來總理批準,將該像移奉于南京靈谷寺。1985年,靈谷寺維修期間,佛像暫存于南京市文管會。1992年,南京市文管會按市長張耀華指示,將存放在庫房內(nèi)的明代銅質(zhì)藥師佛交南京市佛教協(xié)會,供奉在雞鳴寺新建寶塔內(nèi),塔因而名“藥師佛塔”。

[明代《重修雞鳴禪寺記》碑]

此碑雖經(jīng)五百余年,有所風化,但碑文字劃仍然比較清晰,只有一字完全毀損。全碑 22行,行 52 字、抬 1 字或 2 字,共存 897 字。

明代南京城垣之內(nèi)佛寺頗多,然至今仍有遺跡可尋的已經(jīng)寥寥可數(shù),而有明代碑刻存留至今的更是鳳毛麟角。雞鳴寺明碑,不但碑文保存非常完整,而且還比較完整地保留著龜趺,花紋清晰。

此碑碑文曾為《金陵梵剎志》節(jié)錄,而《金陵梵剎志》有關(guān)雞鳴寺歷史的敘述,也參考了此碑,足見早在明代萬歷年間,此碑碑文已經(jīng)成為了解明初以來雞鳴寺歷史的最重要的史料。

原碑文斷裂成兩塊,龜趺斷裂,現(xiàn)已修復。

[施食臺]

位于老山門右,建于明永樂年間,亦稱志公臺。臺東向,雞鳴寺僅存的清代古建筑。

相傳此地為古戰(zhàn)場,元時為刑場,“余魂滯魄”,常結(jié)黑氣,禍及人命。為治這些余魂滯魄,朱元璋敕使人到西番迎請有道高僧惺吉鑒藏等7人來雞鳴寺結(jié)壇施食,以度幽靈,并在山下,建西番殿一座,供惺吉鑒藏等7位西番高僧居住。明永樂四年(1406),朱棣為迎西藏僧哈立麻大寶法王,在山下建施食臺,每年遣官諭祭,延請僧人在此超度亡靈,結(jié)壇施食。同時建有寶志衣冠冢,后人稱施食臺,又名志公臺。明宣德、成化年間,修葺。

施食臺及老山門

清康熙二年(1663)、四十六年(1707),兩次修葺。清咸豐三年(1853)遭兵燹。同治六年(1867)重建。 1973年7月25日,寺遭火災,僅存大殿與施食臺。1983年修葺,仍為磚木結(jié)構(gòu),施食臺成為雞鳴寺僅有的一座清代古建筑

Hash:7e8ad3af7ed5cb25f238ece8141bd9955f2c9b01

聲明:此文由 天馬行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