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莒國都城曾位于膠州南城子村
山東常被稱為齊魯大地,提及歷史,人們總是先想到齊國、魯國,那排后面的是哪個?莒國,為春秋時山東第三大國。莒文化與齊魯文化并稱山東三大文化,成為中國古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莒國最初建都于計(也稱計斤,后稱介根,今膠州南城子村),春秋初期遷都至莒(莒縣),介根仍是莒國重要城邑。記者近日前往探訪,已經找不到其歷史遺跡,不勝噓唏。
1
南城子村是有史可考的古老村莊
三里河街道的南城子村位于北京路南側,梧州路與北京路相交后,穿過村的西半部。城子是膠州市域內有史可考的古老的村莊,源于西周時期莒國初封國都計斤城,村以古計斤城命名。
中國史前文明發(fā)展到夏商時期,已經呈現古國林立的狀態(tài)。當時所謂的“國”,實際上是一些帶有濃厚的氏族部落特征、各自獨立的居民集團,都有一定的居住地和分布范圍,有自己的氏族血統(tǒng)組織領導,擁有萬人便稱得上大國。
夏商時期山東大地的古國過百個,其中多數古國是從東夷族群的氏族部落發(fā)展形成的。到了西周時又封了一些姬姓和姜姓的諸侯國(例如姬姓的魯國,姜姓的齊國、向國、紀國等),經過長期的攻伐與合并,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剩下50多個國。在當時的膠州一帶,現已知的古國莒國和介國都是從東夷族群中發(fā)展形成的。其中莒國的影響較大。
西周滅商后,莒國國君茲輿期歸降西周,周武王封茲輿期為“子爵”。周代五級爵位為:公、侯、伯、子、男,莒國是個四等爵位的小國,封地僅“方五十里”(古周“里”等于0.56華里),大小相當于現在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
那么,莒國是怎樣發(fā)展壯大的呢?國君茲輿期首先定都城計斤(今膠州南城子村),就是莒國都城遺址。在春秋初期,莒國國都遷到莒縣(今日照境內),莒國國勢正強。這時的莒國都城,位于今莒縣縣城的四周,東臨沭河,西傍柳青河。據《讀史方輿紀要》“廢莒縣”條載:“舊城有三重,皆崇峻,子城方十二里,內城周二十里,外郭周四十里。”莒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擴大領土。此時,莒國已是山東地區(qū)僅次于齊、魯的大國了。
據了解,莒國自受周封始,至戰(zhàn)國時期被楚簡王所滅,歷經三十世、二十三傳,存在了近600年。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原莒國的封地膠州南城子旁邊勘察到在考古界引起巨大轟動的三里河文化遺址,分上下兩層,其中上層為龍山文化遺存,下層為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共發(fā)掘了1500平方米,出土玉、石、骨、陶、銅等各類文物兩千余件,一個重要的發(fā)現便是出土了兩件鉆形黃銅器。
2
介亭曾為“膠州八景”之一
據乾隆《膠州志》載:“(周)武王十有三年封少昊之裔茲輿期為莒子,都于計?!薄洱R乘》云:“莒子初都計,即計斤?!?a href='/zhouchao/' target=_blank>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此亦即莒子立都于計斤的時間,到今天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城子作為莒國的都城,其遺跡、遺存古文物甚多。1970年代以前,村西有古城墻殘垣一段,高3米多,由土夯實,柱洞可辨,當時人民公社搞大寨田時,把城墻殘垣鏟平,那個地方叫“城頂地”,城頂地南邊的地叫“城壕底”,村南有片地叫“南門里”,村東北有塊地叫“東至門”。最有名的遺跡是介亭。介亭遺址原位于城子村中心大街東頭,從前介亭高臺與兩通《重修介亭記》碑存在,然而在1966年秋介亭高臺被拆,所拆磚石等料用于建大隊辦公室,兩通《重修介亭記》碑也被砸碎建了氨水池,介亭遺跡無存。
據相關文獻記載,介亭為兩層建筑,底層是上小下大的方臺,臺高3米,臺頂為正方形。介亭建在高臺正中,四角攢尖頂,翹角飛檐,角頂掛有風鈴。亭東南30米處,是膠城東關孫氏家族墓地,栽植椿樹高大茂密,是人們乘涼好去處。故“介亭春(通“椿”)樹”被評為乾隆膠州八景之一。
因介亭建在高臺上,距離膠州灣不遠,白天登亭可望“少海連檣”,夜晚登亭可觀“漁火滿天”,因此時人又稱介亭為“望海亭”。
半島記者 劉靜
Hash:59dd666bc9f559be00b429a5330364ec717ea8a1
聲明:此文由 膠州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