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文化|杭州城里這條河上的那些百年古橋,你走過哪幾座?

中國古代建筑 中,橋梁 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修建了無數(shù)各具特色的橋。這些橋橫跨在山水之間,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標志之一,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它們中的許多一直到今天仍發(fā)揮著便利民生的實際功能。杭州城南的龍山河流向中東河,是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申遺重要河段,沿線古橋眾多。

水 澄 橋

至遲于清康熙 年間(1662-1722)已存。因橋西側原有水登廟,故又稱水登橋。水澄橋為三孔石梁橋,橋面平臺由6塊青石鋪成,橋面兩側設素面欄板望柱。在正中欄板及望柱上刻有“水澄橋,里人重修”大清光緒二十六年八月重修“橋桿石柱同人公置”等字樣。

化 仙 橋

為明成化十三年(1744)所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修繕。此橋為單拱石拱橋,拱券采用眾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制法,長系石上雕飾花紋。橋面東西兩坡各設臺級17級,兩側設欄板,望柱,抱鼓石。中間四根望柱頭雕成獅子狀,形象栩栩如生。望柱除西南側可辨“ 迎六合愿諧浙水”東北側可辨“ 見南峰月明”字樣外其余字跡均漫漶不清。

海 月 橋

海月橋建于明萬歷年。傳說建橋時附近有一小潭,秋月高照,像海中有月,故名海月橋。橋為三孔石拱橋,金剛墻用條石砌筑。橋面鋪設石階。橋兩側有欄板、望柱,兩端用抱鼓石。望柱呈方形。橋頂兩側欄板的外側均刻有“海月橋”橋名。道光三年(1823年),橋曾經修葺,現(xiàn)橋北端有月亮形雕塑

洋 泮 橋

洋泮橋始建年代不詳,至南宋時已存,現(xiàn)橋為明萬歷二十年(1592)重建。1996年中河綜合整治時整修橋體,更換了部分欄板、望柱和橋面石板,并在橋東北側建有盼月亭,是市民喜愛的休憩之所。洋泮橋為單孔石拱橋,長18.3米,寬4.6-5.6米,兩端寬,中間窄。拱券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筑,矢高3.75米,跨徑7.75米。金剛墻用塊石錯縫砌筑,施兩根長系石,下設明柱。橋面鋪石板踏跺,兩側施欄板、方形望柱和抱鼓石。橋面正中欄板外側刻有橋名。

老 南 星 橋

南星橋位于江城立交橋南面,東出江城路,西通鳳山路。長14米,寬5米,單孔石拱橋。橋柱雕刻蓮荷,欄板上浮雕著昂首奮蹄的奔馬和躍龍門的鯉魚。此橋始建北宋,取名“南新橋”,元代和明朝以俗名“朱家橋”稱呼,清初改稱“里橫河橋”。民國時在其附近建有一公路橋,亦稱南星橋,故南新橋便被稱為老南星橋。橋南伴有南星古泉,泉池呈長方形,用條石砌就,池底鋪鵝卵石,紅色金魚游弋其間。泉旁有一四眼古井,古泉和古井均發(fā)源于西湖南山。以前,泉水和井水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水質味厚而美,久旱不干。

六 部 橋

因橋西正對南宋中央官署六部所在地而得名,建成于唐宋時期,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座拱形古橋。橋東有南宋政府接待北方來使的都亭驛館,故又名都亭驛橋。元時改名通惠橋,明稱云錦橋,清復稱六部橋沿襲至今。

鳳 山 水 門

六部橋旁的鳳山水門橫跨中河,為元末張士誠所筑,是至今杭州市區(qū)唯一一座保存600多年的古城門。當初的風山水門由兩座不同跨徑的石砌拱券并聯(lián)而成,南面拱券跨徑4.4米,北面為5米,兩者之間為石砌方形閘檔,閘檔后部有石雕門臼,可以啟閉閘門。每座拱券頂部中部都有一塊雕有蟠龍的鎖石,用以鎖住閘門。城上建有一樓,可屯兵百余,既可防御敵兵偷襲,又可開閉閘門調節(jié)河水。水城門因年久失修,城樓坍圮,城墻破損,閘門今已難覓。20世紀80年代治理中河時,按照原水城模樣修復,并在其旁辟為公園鳳山門城樓已毀,城門尚存,已作為歷史遺跡加以保護。近年隨大運河申遺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山河水川流不息,從錢塘江而來,向運河而去。時間流淌,龍山河上的古橋,靜靜地陪伴著時光,陪伴著我們……

Hash:07a151d345e36169505fa56a09ca9cb51e4123d3

聲明:此文由 江南水鄉(xiāng)生活見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