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山坳里建了一座“庵”,出了不少進士舉人,甚至還有丞相
廣州黃埔區(qū)蘿峰山麓有一座遠近馳名的玉喦書院(注:“喦”音同巖),這是廣州現(xiàn)存最早的、保存最好的古書院,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并且因書院與寺廟并存而獨具特色。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個書院的來龍去脈,以及圍繞著它發(fā)生的那些奇聞逸事。
滅南漢鐘軾南遷自統(tǒng)一的大唐滅國后,中國境內(nèi)曾經(jīng)出現(xiàn)十多個割據(jù)政權,史稱五代十國時期,其中割據(jù)在嶺南的政權叫南漢。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推翻了后周,建立北宋,隨后致力于結(jié)束分裂割據(jù)局面,重新統(tǒng)一。
公元971年宋太祖詔令潭州防御使潘美、朗州團練使尹崇珂率宋朝大軍浩蕩南下,討伐南漢。
▲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北宋開國名將之一。
南漢王朝傳至劉鋹時已腐朽墮落,國力虛弱,面對宋軍進攻,劉鋹無力抵抗,很快兵敗投降,南漢覆滅。
當年跟隨潘美出征的宋軍先鋒是其女婿, 名叫鐘軾,忠勇雙全。
南漢平定后,為防余黨死灰復燃,潘美將鐘軾留下,任廣東防御史留守嶺南。潘美自己則班師回朝復命。從此,祖籍汴梁(今河南開封)的鐘家在嶺南生活,開支散葉,繁衍后代。
▲ 從化太平鎮(zhèn)的防御使鐘公祠就是為記念鐘軾而建的。
鐘遂和成蘿崗鐘姓始祖鐘遂和(1106-1185),字克應,是鐘軾的曾孫。幼年時跟父輩住在從化屈洞,成年后與兄弟分家,他的長兄紹和仍居從化屈洞守祖業(yè),三弟永和遷居永泰鄉(xiāng)(今天河東圃珠村),他則遷居花縣赤坭(今廣州花都)住了一段時間。 因為花縣地僻人稀,不利發(fā)展,隆興元年(1163年)他再次遷居番禺蘿崗坑村永保里,成為蘿崗鐘姓始祖。
鐘遂和自少聰穎 ,有經(jīng)商頭腦,青年時代是一名成功的儒商,后來棄商做官,屢獲升遷,當過南昌府經(jīng)歷,浙東廉訪司經(jīng)歷,官至戶部司判宣議郎。
年邁告老還鄉(xiāng)后,鐘遂和舉家到番禺蘿崗洞(今廣州市黃埔區(qū)蘿崗街道)坑村定居。在這里,悠然歸田之外,鐘遂和在蘿峰山麓選了一塊清幽之地,筑起一處廬舍,開了一家書齋,取名“種德庵”,親自拿起教鞭,為人師表教育自己兒子和鄉(xiāng)中寒門子弟。
▲ 種德庵
種德庵就是玉喦書院的前身鐘遂和的種德庵是蘿崗教育文化的開山鼻祖。他學識淵博,治學得當,既嚴格督導,又儒者仁心,故教學頗有成績,子弟學有成才。在種德庵他教出了兩個十分了不起的學生:一位叫崔與之,進士及第,官至右丞相;另一位是他的第四個兒子鐘玉巖,開禧元年(1205年)甲科進士,官至兼知政事朝議大夫。(關于這對好朋友的故事:廿四載同窗共讀,他們用一生把友誼的小船升華為巨輪,一直駛到了今天。點擊藍字可以重溫。)
▲ 崔與之與鐘玉巖。
鐘遂和一直在蘿崗教書居住,直到年老病逝,終年80歲。
其子鐘玉巖辭官歸里后, 子承父志,精心擴建種德庵,并改名為蘿坑精舍,專門用作教子授徒的場所。 鐘玉巖逝后,其子鐘仕紳為追思父親德行遺容,在蘿坑精舍塑造遺像以作紀念,并再次更名為玉嵒書院。
此后玉嵒書院經(jīng)歷代鐘氏族人修繕擴建,至清代末,形成今天規(guī)模。
接下來,我們還將細細講述從種德庵到玉喦書院的發(fā)展故事,敬請繼續(xù)關注。
------------------------------------------------------
聲明:本文編撰推送屬非商業(yè)行為,如涉及著作權問題,請著作權人或著作權持有人與我們聯(lián)系,聯(lián)系郵箱:3461003623@qq.com(本QQ為工作號,不加好友),我們將妥善處理。轉(zhuǎn)載請注明轉(zhuǎn)自“黃埔文化遺產(chǎn)”(ID:hpwhyc)。今天
Hash:a02956d1b46e31acb37966cb52a97349d191067b
聲明:此文由 黃埔文化遺產(chǎn)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