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不愿賄賂畫工而被故意畫丑,前后嫁兩任單于,換取王朝50年和平

李白王昭君》: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在我們古代歷史長河中,被描寫或是被他人稱贊為美女的人有很多,但說到公認(rèn)的還是要屬

“四大美女”。被形容為有著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四人

,好像自古以來就被稱作“四大美女”,并且很少有質(zhì)疑。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說到的便是其中號稱“落雁” 的王昭君。

關(guān)于她的名字實際上還有一些爭議,她本名叫做王嬙,字昭君;但還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昭君并不是她的表字,“

昭君”這個名字的來歷另有說法,但已經(jīng)無法作具體的考證了。

王昭君

大約在公元前

54

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的一個普通尋常人家。

現(xiàn)如今,在當(dāng)?shù)剡€有一個叫做昭君村的村落,位于湖北興山縣

但王昭君本人卻并不像自己的家庭那樣普通

,因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自幼便受到父母與長輩的愛護(h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在那個時候,像這樣的女子本來就不多,

再加上王昭君自身天生麗質(zhì)且聰慧無比,自然在當(dāng)?shù)匦∮忻麣狻?/p>

慢慢地,就連京城中都有人知道了王昭君。

當(dāng)時在位的皇帝是漢元帝,正值皇宮中要在民間挑選秀女,像王昭君如此優(yōu)秀的自然是不會落下了。

據(jù)悉,王昭君還是南郡的首選,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省高考狀元差不多。

到了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王昭君正式被選入到宮中。

按理來說,像她這樣優(yōu)秀的條件,很有可能還會被皇上選中,甚至受寵。那么她原本普通的家庭瞬間就實現(xiàn)了榮華富貴,但可惜并不是這樣。她因不愿賄賂畫工而被故意畫丑,前后嫁兩任單于,換取王朝50年和平。

因不愿賄賂畫工而被故意畫丑

當(dāng)時在皇宮中有一種特殊的職業(yè),那便是

宮廷畫師,

專門為皇帝作畫。

宮女往往在被選入宮中之后,都需要這些畫師先為這些宮女作畫,呈現(xiàn)給皇上之后,皇帝再做選擇

。當(dāng)然,這種方法還是存在其一定不足之處的,

畫師們可以自由發(fā)揮,有時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作畫,只要變化不是很明顯即可,

畢竟欺君之罪歷來可是重罪。由此,

很多宮女會通過賄賂畫師使其將自己畫的好看一些

,增加被皇上選中的幾率。

但王昭君卻沒有這樣做

,可能是對于自己容貌的自信,也可能是因為看不慣這種賄賂行為。實際上,以其真實容貌自然是可以被選中,但

由于她拒絕賄賂,畫師懷恨在心,故意將其畫丑,最終沒有被漢元帝選中。

另一方面,

自漢武帝時期大敗匈奴之后,匈奴便分為幾個較大的部落。當(dāng)時的南匈奴就是漢朝的下屬藩臣,首領(lǐng)是呼韓邪單于。雖然不需要再將公主嫁給匈奴用于聯(lián)姻,但是可以選擇宮女嫁與單于,

增強雙方關(guān)系。就這樣,

因被畫師故意畫丑,在宮中待了幾年的王昭君被選中。

最為有趣的是,在王昭君臨行前,漢元帝還親自召見。因為選擇將其嫁給單于,還是需要重視一些的。但在看到王昭君后,不知道漢元帝有沒有后悔,并且在交談一番之后,他發(fā)現(xiàn)昭君不僅天生麗質(zhì)更是一位聰慧的女子。只可惜,作為一國之君,貴為天子怎么可以失信,

王昭君最終還是遠(yuǎn)赴塞外。

遠(yuǎn)赴塞外

在去往塞外匈奴部落后,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成婚,共同生活了三年時間

,被稱為寧胡閼氏。但好景并不長,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

原本王昭君以為自己終于可以回到漢朝了,特意上書。但當(dāng)時在位的

漢成帝并沒有同意她的請求,反而命令她按照匈奴的收繼婚制,繼續(xù)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fù)株累單于

。即便在我們看來這種制度是不能理解的,但王昭君還是無奈地遵從了這種婚姻制度。最終,

在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復(fù)株累單于去世,兩年后王昭君也病逝。

結(jié)語

總得來說,

其實王昭君的一生還是偏向于悲慘的

。這樣一位才貌雙全的聰慧女子卻沒有能夠被皇帝選中,

無奈前后嫁與了兩任匈奴單于,換取了王朝50年和平。

至于“落雁”的故事,便是發(fā)生于在昭君遠(yuǎn)離家鄉(xiāng)的路上。心中難掩悲傷的她彈奏著《琵琶怨》,竟然感染到南飛的大雁,紛紛落到地上。就這樣,“落雁”成為王昭君的代名詞,可能這個故事會有一些夸張成分,但終歸是要說明昭君當(dāng)時背井離鄉(xiāng)的悲痛之情。相信大家在很小時候都已經(jīng)聽過這個故事了吧,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們對于這個故事有什么樣的看法呢?或者對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是否有更多的了解,都可以在評論區(qū)分享出來哦!

《王昭君》

Hash:4579a63ecad2ab9f3599fcad5d79e7ca2521da43

聲明:此文由 歷史經(jīng)典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