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的碉堡群

作者:巫晨

2017年11月16日,我請青山鎮(zhèn)團結(jié)村民兵營長、54歲的丁萬勝帶路,前往探訪民國碉堡,我駕車沿青蠶路北行,在路邊停車,上山,山根處有文保碑:

儀征市文物保護單位

青山鎮(zhèn)軍事碉堡群(時代:民國)

儀征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六月二日公布

儀征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三年八月十八日立

從文保碑處抬頭向上看,一座碉堡赫然就在頭頂之上,山崖陡峭,雖說只有七八米高,但我腿不好上不去,丁萬勝先上,在上面拉我,我終于來到了碉堡旁。

【碉堡文保牌和碉堡1】

碉堡坐北朝南,面對小河口,有三個射擊孔。過去沒有樓房時,可以直視長江和小河口。由于時間較久,碉堡已有部分基礎陷入泥中,但我站在旁邊的泥地上摸著它,以我1.8米的身高,與它大致平齊。泥的厚度應在0.5米以上,因為在碉堡的旁邊,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時挖的地道,這個地道的入口是用紅磚砌的,據(jù)丁萬勝講當在1.5米以上,而現(xiàn)在看見的入口只有1米左右。我腿彎不下來,丁萬勝勉強能鉆進去一點點,說里面黑俅俅的,看不見。

【碉堡和防空洞】

碉堡所在的山體,不是儀征常見的土山,也不是捺山銅山那種火成巖,而是一種沉積巖,裸露出來的部分風化十分嚴重,以至于能用手勁掰開,丁萬勝說當?shù)厝朔Q之為礁板石,我說對頭,因為青山這地方就叫礁板磯,在長江水下部分的礁板磯,堅如磐石,與對岸的三江口組成長江從南京流出后由南北改為東西的關鍵節(jié)點。青山,承受著奔騰江水的日夜沖擊,護佑著下游數(shù)千萬蒼生,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氣度!

【礁板石】

山后繼續(xù)北行,進入石獅洼,據(jù)說這里原來有一對石獅,因而得名。我問這里原來有廟宇祠堂嗎?抑或有官署衙門?石獅現(xiàn)在何處?答曰皆不知曉。這回山勢沒剛才陡峭,但有幾十米沒路,全是野玫瑰、青竹、構(gòu)樹和藤蔓,丁萬勝向老鄉(xiāng)借把鐮刀,揮刀左砍右劈,披荊斬棘,在前面趟出一條路來,我跟在后面高高低低,手胡亂抓旁邊雜樹,被什么刺扎了,冒出血來,沒好意思吭聲,因為丁萬勝的手背上也被弄出了血,而且比我更多。

【丁萬勝披荊斬棘】

這是今天探訪的第二座碉堡,仍是朝南,三孔,露出地面約1.5米,與第一個碉堡的直線距離為238米,同樣是面對長江和小河口。碉堡的后面已經(jīng)基本被山泥掩埋,門都看不見了,無法進入。

【碉堡2】

下山后沿青蠶路回街道,在轉(zhuǎn)角口附近停車,丁萬勝指著一個有五六排房子的大院說,這里是老砂石礦的宿舍區(qū),從前的衙門就在這里,已經(jīng)什么都沒有了,只剩下個地名:衙門口。這里屬于團結(jié)村衙門組,現(xiàn)在團結(jié)村在大院旁邊打造了一面文化墻,準備在墻上把衙門口的歷史資料寫上去,還沒來得及弄,另外還造了個圓門,請儀征文聯(lián)主席涂君題寫了“衙門組”匾額。

【衙門組】

汽車在街道上西行,過團結(jié)村部后,來到青山鎮(zhèn)西大門的丁字路口,向西是X306縣道(六合的東大路),通往六合東溝,向南通往青山汽車站、六合大河口。東大路有一段在儀征青山境內(nèi),六合要借道連接大河口,路做得很不錯,兩車道柏油路。柏油路南側(cè)是平整的江灘農(nóng)田,北側(cè)則是高高的山崗,連綿的東西走向,丁萬勝說,山前的民房處,就叫馬場,筆者深以為然,這是清代青山營的軍馬場。

從路口向南,經(jīng)過青山汽車站,直奔六合大河口,在滁河大堤上,丁萬勝帶我看到了此行的第三個碉堡。

這個碉堡與前兩個規(guī)制一樣,三孔、向南,準確地說,是面向河口方向。由于大堤是斜坡,所以看上去碉堡也是歪的,其實不然。碉堡的門已經(jīng)被新建的水泥河堤封死了,射擊孔呢,倒是派上了用場,被滁河里的船用做了栓船的墩子。

【碉堡3】

據(jù)1994年版《儀征市志》記載,民國二十五年(1936)秋冬,國民政府某炮兵部隊在縣境西南沿江山地建起炮兵工事,龍山、青山、陡山、磚井山、蔣洼山、張營山、石獅洼等高處均筑炮臺,山腰砌碉堡,前沿挖長壕,工事東西寬約7.5公里,南北縱深1-1.5公里。民國二十六年(1937)炮兵某部進駐,當年冬天日軍進攻南京外圍,該部撤走。

《風流宛在:揚州文物保護單位圖錄》云:青山鎮(zhèn)軍事碉堡群位于儀征市青山鎮(zhèn)龍山、陡山山坡、江邊堤岸之上。碉堡群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國民黨某炮兵部隊為抗擊日軍在青山鎮(zhèn)境內(nèi)沿江地帶所筑炮兵工事體系之一。碉堡群原有碉堡數(shù)量較多,現(xiàn)大部分碉堡埋藏于地下或者被土掩埋。地面尚存碉堡兩處,均為六邊形,混凝土澆筑,半地穴構(gòu)造形式,頂部呈圓臺狀。碉堡南北長2.8米,東西寬2.2米,碉堡內(nèi)凈高1.8米。碉堡之間有連通各個碉堡的地道網(wǎng)絡,地道口均有紅磚砌成的小門,高1.5米,寬0.5米。由于安全原因,地道口已封閉。

可見這些碉堡是1932年淞滬抗戰(zhàn)(一·二八事變)爆發(fā)后,國民政府為防止事態(tài)擴大,殃及首都,而設置的江防工事。在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后、12月13日南京淪陷前,這些碉堡的守軍已經(jīng)撤走。

筆者對這個有些困惑,這是哪一支部隊?指揮官是誰?青山江防工事就是護衛(wèi)首都的,鬼子進攻南京,咱炮臺一炮未發(fā)嗎?這些碉堡里面的機槍,沒有開火就撤走了嗎?這碉堡發(fā)揮過作用沒有?這些問題挖掘一下,也許有精彩的故事呢。

Hash:06c5df141af9358d647720e18784cbcac1be893b

聲明:此文由 儀征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