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尋蹤南城十里鋪六角井側(cè)記

六角井的水,

大墳頭的鬼。

西山頭的風,

香積寺的鐘。

黃巖南城十里鋪,一直流傳著四句話,成為當?shù)氐娘L物志記憶,訴說著歷史的年輪。其實,六角井、大墳頭、西山頭、香積寺,這四個小地名烙印在歷代十里鋪人的腦海里。既是地域特征的再現(xiàn),也是當?shù)仫L俗的流傳。

我第一次聽到這四句話,是在嘉興文化培訓的一個傍晚,那是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晚霞映紅了西天,夕陽的余暉灑在嘉興街巷的路面上。我和黃巖歷史協(xié)會會長張永生老師一行,漫步在晚歸的人群當中,兩人談天說地,相聚甚歡。張老師不經(jīng)意間問我,黃巖南城十里鋪六角井知道吧。我點頭并輕聲說著只是耳聞過,他笑呵呵的說十里鋪坊間流傳著四句話很有名,你回去可以寫篇散記。隨即他信口告訴我文首的四句話,講述起來朗朗上口,聽上去倒是很有興味。

于是,我打開手機備忘錄,即刻存了起來。他接著告訴我六角井至今還在,很有歷史年代感,以前許多十里鋪人喝這口井的井水。至于香積寺的鐘,是指香積寺余音繞梁的鐘聲,因為歷史上臺溫古驛道上有座古寺,占地十幾畝,寺廟內(nèi)有一口鐘,每天早晨和傍晚晨鐘暮鼓,成了許多老人的美好回憶,他曾在《黃巖地名文化擷英》一書中有過介紹。

當我那天講述完之后,回到工作的地方南城十里鋪,仍然意猶未盡。昨天,因為和一個朋友偶爾聊起六角井的水,西山頭的風,使得我對這些地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到實地探訪,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六角井,著實讓我開了眼界。當十里鋪村阿亮載著我停下車子的剎那,呈現(xiàn)在我眼簾的是一口古香古色的圍井,四邊用石條圍起正方形的石幔正中,是一口直徑2米左右的六角井。石幔的造型頗為別致,石柱欄按照古代九宮格的排列,均勻擺放,石柱欄上早已長滿青苔,留下年代的印記。

從東往西入井圍正中,是一處留空,提水的村人可以直接步入井延,這種人性化的造型設計,足可顯示出這口古井的氣派和工藝的精良。我蹲下身子細細端詳蓮花石柱,精美的線條,樸實的造型,厚重而富有質(zhì)感的石花,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石制工藝品讓我聯(lián)想到沈岙青龍橋、西建河上的三洞橋的石柱欄,應該屬于同一時代的匠人精心之作。石井的水平面很高,雖然井口已經(jīng)改成六角水泥井沿,但迎面而來泛著歷史的光芒。

盡管井口的苔蘚擋住了大石條、石塊模樣,然而雄渾當中不乏典雅的造型,仍然能讓人嘖嘖不已地發(fā)出由衷驚嘆。這座歷史古跡得以比較完整保存下來,令人欣慰。清冽的井水中,有一群魚兒游過,讓我想起故鄉(xiāng)的古井。我不知道六角井的井水,是不是也如我記憶中老家的井水,甘甜清冽,而且夏天時可以放幾個西瓜在井水中,在暑氣的傍晚一家人切開涼涼的西瓜,一家人喜笑顏開,其樂融融。我相信,在曾經(jīng)的時光里,這里一定有許多人,留下了光陰的故事。

六角井,現(xiàn)在成了十里鋪的一個自然村的方位地名,并且路以井名,有了六角井路。其實,在我的理解當中,它的存在更是十里梅關的歷史文化符號,抑或是一座標志性歷史文物保護古跡。

南官河畔、十里早春;方山腳下、古井遺立。當我們走過十里梅關,想起有這么一口古井,帶著美好的想象,踏上人生的旅程,也是一大樂事。此時,讓我情不自禁想起晨練書法滕王閣序》中的一句話“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十里鋪東邊雄峙的方山,和方山腳下古樸的六角井井水,在黃城南大門奏響了一首深情的歌謠——高山流水遇知音。

作者:集雅軒

來源:橘傳媒APP

Hash:175cb69e94362c257d7dec5fd79cd1e1e1c2136a

聲明:此文由 黃巖南城街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