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堆,可知你的前世叫方古阜

原陽縣,谷堆村算不得大村,卻歷史悠久。 谷堆村在原陽城東北約兩公里處。據(jù)清乾隆九年《陽武縣志》載,此村原名方古阜。西漢丞相、歷算家張蒼即葬于此地。

過去曾有任姓人家為之守墓。因是高崗,本地方言稱之為谷堆,故得此村名。

1977年,在文物普查中,在此地發(fā)現(xiàn)了商代文化遺址,遂命名為谷堆遺址,

當時經(jīng)考古專家鄒衡先生初步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存。此遺存呈不規(guī)則形狀,東西長約一百一十米,南北寬約一百六十米,文化層部分裸露地表,有的地方深達兩米。

1983年,北京大學曾組織部分考古專業(yè)師生到此地考古,并將一些陶片器物帶回北京研究。

1985年11月,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專家李先登先生又親臨考古。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和朋友一起去過谷堆村。那時的谷堆村還是在土崗之上,崗高約十米上下,方圓約一華里,崗上荊棘叢生,榆樹、槐樹遍布其間,遮天蔽日,頗具古樸風韻,村人房舍散落崗上,一派原始跡象。

谷堆村何時開始稱作方古阜,現(xiàn)在考究起來已很困難。但是,至少在明代之前即有此稱?!?a href='/shijing/' target=_blank>詩經(jīng)·小雅》中有句:“如山如阜,如岡如陵。”《說文》云:“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薄稄V雅·釋丘》云:“無石曰阜?!笨梢姡榷汛迨且蛲辽綗o石而被稱作方古阜的。

谷堆村西張蒼墓,有清代康熙年間陽武知縣安如泰的一通碑刻,上書“漢丞相北平侯張公諱蒼之墓”供人瞻仰,現(xiàn)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在張蒼墓南不遠處,建有張蒼紀念堂。紀念堂院子不大,頗具鄉(xiāng)村廟宇的意味。紀念堂紅漆大門已斑駁疏離,門前樹木掩映,冬青、松柏和皂角樹長滿院落,給小院帶來了些許生機。

如今的谷堆村已是樓房林立,早已沒有了原始土崗的自然風貌,讓人不禁感嘆,現(xiàn)代文明已是無孔不入,使過往的遺跡逐漸消失殆盡,如果你再多愁善感,去尋找既往的鄉(xiāng)愁,已經(jīng)很難、很難!

來源:原陽文化信息

審 核:李彥軍 吳晶晶

監(jiān) 制:楊曉燕

Hash:6f0a59ce283745e7b1ea83360b2823722db78b96

聲明:此文由 原陽新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