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 福鼎沙埕,劉氏后人寄思的港灣

一炷香點燃了虔誠和緬懷,一炷香飄散著心房和思緒,又一炷香熏染成祖先們宏大的歷史故事……

三炷香就在我眼前燃燒著自己的生命,承托了我對先祖的寄愿,香火繚繞處勾起一段對陳年舊事的探索和記憶。我一直篤信:宗祠,是五千年鮮活的遺存,是所有浮萍的最終歸宿,是每一個人身上的“中國印”。

回到沙埕,想起兒時跟著爺爺奶奶祭祖燒香的日子。孩童時代最初的朦朧記憶在一片山水中顯現(xiàn):

在那一段上山拜祖的路上我們吹著口哨與鳥兒逗趣,在偌大的宗祠里玩耍、捉迷藏,焚燒香燭的裊裊煙霧被自己認(rèn)為是仙氣,想象著有仙人來此一游,然后學(xué)著大人跪拜,嘴里念念有詞:“祝劉家人一生平安,身體健康……”

沙埕鎮(zhèn)別稱沙關(guān),作為我國東南天然良港之一,港道兩岸高山對峙。孫中山所著《建國方略》稱沙埕港可與荷蘭鹿特丹港相媲美,位列當(dāng)時中國十大名港第三位。

站在沙埕劉氏宗祠主樓上,整個沙埕港的風(fēng)景都會收入眼中,可以一飽眼福,海上明珠崳山島、海上公園臺山島、海上仙都太姥山這些迷人的風(fēng)景都將一覽無余。

我迷戀于宗祠里那一抹淡淡的木香味,悠久的歷史沉淀出里它們的厚重,在宗祠厚厚的木門上,黑褐色的木墻上,檐頭橫梁與樓欄廊柱之間,又或者是各個偏殿的木窗之間。

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緩緩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盤桓不散,揮之不去。

揮之不去的除了木香,更是對這里的一份尊敬的厚重之情。沙埕劉氏祠堂,又稱劉公紀(jì)念館,坐落于福鼎沙埕港畔的金獅崗上。

乾隆丙戌年(1766年),劉氏族人在這里建祠以緬懷祖先,每一個宗祠的背后似乎都經(jīng)歷了一段艱難的歲月,沙埕劉氏宗祠于1940年遭日寇焚毀。1996年落成新祠后就有了“劉公紀(jì)念館”這個名字。

在我的記憶里,宗祠門前的青磚砌成的臺階上長滿綠色的苔蘚,一層一層通向?qū)掗熫幊ǖ拇箝T。

兩層仿古式的建筑框處一方天地,步入大門,殿堂樓閣、文史展廳和聚香驛三大部分展現(xiàn)在眼前,整個樓館讓人心生肅敬。正殿堂前安坐著一對石獅,庭院向左,有玄武巖“舉人石”在那里如同守護神一般佇立;庭院向右,假山造就了一幅好風(fēng)景。

三百多米長的琉瓦墻廊已經(jīng)讓人驚嘆了,周圍的山山水水,高樓的風(fēng)景更是迷人。

祠堂里一直供奉著劉氏祖先的靈位,逢年過節(jié)時,族人便要到祠堂里祭祀上香,在香霧繚繞中,人們正襟危坐,對自己的先祖默默許下心愿。

那些深深鐫刻在靈牌上的名字,雖然已經(jīng)飄散在世間的塵埃之中,隨著時光而埋進黃土,但是這些名字會一直不朽。

每一位靈牌都述說著一段過往,每一個名字都是一顆璀璨的星芒。

沙埕劉氏的起源要從唐僖宗年間說起,那時候光州都督顯齋公(楚公)于由光州固始避亂入閩,后來定居在建陽麻沙和崇安五夫里一帶,并分東西二劉。

在東的劉氏族人后來于元朝至正年間,由建寧遷居永春章內(nèi)尊為一世鼻祖,沙埕劉氏即光發(fā)公派下裔孫于清乾隆丙辰年間徙居沙埕,迄今已快三百年了。

故鄉(xiāng)那歷經(jīng)風(fēng)雨而久存的宗祠,維系著每一個福鼎劉氏子孫的血親與鄉(xiāng)思,成為生命之根的標(biāo)志。

不管你生命的風(fēng)箏飄向何方,都會系住自己漂泊的靈魂,劉氏在這片大地上涌流,沙埕的山山水水托起這百年宗祠,將劉氏兒女熱愛故土、眷戀家園的美好情愫附著于宗祠之中,也成就了一方美景……

獅巖上的劉家朝

望海庇佑四方后人

在外地的你

是否想聽聽家鄉(xiāng)福鼎的故事

請點擊

家鄉(xiāng)就在這里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部分資料來自網(wǎng)絡(luò)丨圖片采集

我們很努力地尋找圖片作者

可還是有部分圖片無法找到原作者

如有冒犯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

智己策略丨愛寧德

行走丨發(fā)現(xiàn)丨記錄丨傳播

Hash:89447dee5a14547a29faaf80530b0bfcf29b5aed

聲明:此文由 愛寧德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