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遺跡追蹤

文/李尋的酒吧 微信公眾號

湖北武漢市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對于這座城市,我們并不陌生,曾多次經行駐停,然而,還從來沒有從辛亥革命這個角度,對這個城市內的相關文物故跡進行考察。此次撰寫辛亥革命之專題文章,特意于今年九月初專程造訪此座城市,沒有什么太具體的目的,只是想在歷史故跡的彷徜中,能對那場革命的某些細節(jié)有更切膚的體會。別說,還真有收獲,是單靠閱讀文獻無法獲得的收獲。

1

我們住在武漢武昌首義路上的楚民大酒店,首義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全長1650米,北起武珞路,南抵起義門,當年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的新軍第八鎮(zhèn)工程營就駐扎在這條路的中段(今天與張之洞路交叉口的湖北省總工會院內建有首義紀念碑),起義門是當時的武昌城中和門,城門內就是楚望臺軍械庫,這個軍械庫也是歸工程營看管的。從工程營的駐地到首義門下的軍械庫,距離不過七八百米,城外駐扎著的是新軍的一個炮兵團——炮隊第八標。1911年10月10日晚,工程營士兵起義后,打開城門,將響應起義的炮隊第八標迎進城來,炮兵們在中和門城樓及附近城墻上,架了六門山炮,并在城內的制高點蛇山上也架了數(shù)門火炮,以這些火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支持地面部隊向總督府的進攻。正是由于這些重型武器的參戰(zhàn),摧毀了總督府衛(wèi)隊的抵抗意志,湖廣總督瑞澂棄府逃跑到長江上的軍艦上。湖廣總督府位于武昌城的西南角(現(xiàn)解放路的西南段),距中和門的距離不過1000米,距城內制高點其北面的蛇山不過2000米,完全在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當時的武昌城并不大,軍隊密集地分布在這方圓2-3平方公里的區(qū)域之內,按現(xiàn)在的標準,整個武昌城不過是一個軍區(qū)大院,院內軍隊與百姓混雜居住,從首義發(fā)難的工程營到湖廣總督府,步行十余分鐘就可到達,幾支部隊同時發(fā)難,加上重型火炮的攻擊,湖廣總督府之失守勢屬必然。

蛇山腳下有座樓,是當時湖北省咨議局的辦公樓,與湖廣總督府南北相對,直線距離不過2000米左右。起義士兵用炮火摧毀了湖廣總督府,但是,絲毫沒有破壞咨議局的辦公樓,反而把起義后成立的政權機關湖北軍政府設在這里。這座樓經過多次重修,現(xiàn)為辛亥革命紀念館?,F(xiàn)在為了迎接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正在修繕中,所以,我們無法入內參觀。

起義士兵用火炮摧毀湖廣總督府,卻保護下咨議局,并以此作為起義的最高領導機關所在地,這兩處建筑的命運說明了咨議局在起義中的重要作用??梢姡€在起義準備過程中,咨議局就沒被設為攻擊目標,而且,很可能這些咨議局的議長、議員們都或明或暗地卷入了起義的準備工作,只是出于過去革命史觀的局限,沒有收集這些人從事革命的資料而已。

2

武漢的這幾條路名是很耐人尋味的,我們所住的首義路是195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而命名的,與之相交叉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路名為張之洞路,與張之洞路相平行的一條命名為彭劉楊路,為了紀念在1911年10月9日武昌起義前夕犧牲的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位烈士而命名的。張之洞曾擔任過多年的湖廣總督,是大清王朝的鐵桿忠臣,而彭、劉、楊則是要推翻大清朝的革命烈士,盡管他們并不算是同時代的人,辛亥革命發(fā)生后,張之洞已經去世,但我相信,如果張之洞活著,一定是革命的對象,而且他也會鎮(zhèn)壓革命的。將這兩種在歷史上處于對立陣營的人物都當作值得紀念的優(yōu)秀人物來命名現(xiàn)在的街道,反映出了我們這個民族歷史的沉重,也反映出了這個民族博大的包容性。上世紀中葉,一位美國將軍哲樂中將在評價中國的國共內戰(zhàn)時曾說:“打內戰(zhàn)是這個國家的國民愛國心強的產物?!雹偻瑯映錾娜宋餅榱藞猿肿约赫J為的能使國家走向富強的道路,發(fā)生了沖突,這就是內戰(zhàn)!真將軍也!說明白了內戰(zhàn)的歷史合理性。而當戰(zhàn)爭結束,終于選擇了一條道路的后人,應該不忘當時對立的雙方中都有合理的部分,都有值得今日借鑒的地方。徜徉在張之洞路和彭劉楊路上,我們當能品味出其中復雜的歷史內涵。

3

革命是千百萬人共同從事的偉大事業(yè),所以,在我們緬懷那些知名的革命領袖時,也不能忘記那些為革命犧牲的無名的普通士兵與群眾。

武漢市內現(xiàn)在有黎元洪的墓地,位于華中師范大學校園之內,墓地不大,但很精致。關于黎元洪此人,當時被譽為首義元勛,但在后來的革命史敘述中,將他描述成為一個被革命黨人用槍逼著革命的投機政客。從現(xiàn)有的史料看,確有這個人曾經想阻止起義,甚至下令殺害了一名前來他指揮部串聯(lián)革命的士兵的記錄,但是,在革命的次日,他就被推舉為軍政府都督,此后,各支起義部隊迅速統(tǒng)一起來,有秩序地擊退清軍的圍攻,如果黎元洪真是消極抵抗的話,局面不會堅持下來的。所以對這個人物,還應認真梳理史料,重新加以研究。

從資料上看,武漢市共有四處辛亥革命時犧牲的無名革命烈士陵園,分別位于武昌的伏虎山北麓、漢陽的扁擔山、漢口的球場路和利濟北路。我們在伏虎山下沒有找到烈士陵園的入口,便驅車前往漢口,拜謁了位于利濟北路的辛亥烈士首義陵園和球場路的辛亥首義烈士陵園,其中,利濟北路的烈士陵園面積小些,據網上資料說,當時,首義陽夏守衛(wèi)戰(zhàn)中的烈士遺體由戰(zhàn)時紅十字會就地叢葬于此,分成兩大堆(也有說三大堆)尸骸入葬,數(shù)目不詳。球場路上的辛亥首義烈士陵園是目前武漢地區(qū)保存最完好、安葬烈士最多的一處。據網絡上資料說,1911年10月27日至28日,犧牲的無數(shù)烈士遺骸2000余具,由戰(zhàn)時紅十字會出面收集,分成6座大墓冢合葬于此,名“赤十字會義冢”,俗稱“六大堆”。1912年2月,紅十字會在每座烈士墓冢前立“國殤”墓碑,以志紀念。

我們去時,這個陵園也正處于修繕之中,舊的碑銘還在,新的說明銘牌也掛上了。我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關于這個陵園地掩埋的烈士遺骸人數(shù)有三個不同的說法:

(1)此陵園舊的碑銘上說是掩埋了數(shù)以千計遺骸。

(2)網絡上的資料說是掩埋了2000多具遺骸。

(3)此陵園新的說明牌上說是掩埋了4000多具遺骸。

總的來說,是一次比一次的人數(shù)要多,相差竟高達三倍之多。

這里到底掩埋了多少具烈士遺???為什么前后數(shù)據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根據現(xiàn)場的面積和史料上記載的“六大堆”這個說法來看(現(xiàn)場對應著六大堆烈士遺骸,有六個長方形的水泥封土),我們推測,這里當時確實掩埋過“六大堆”的烈士遺骸,但每一堆有多少人,已無確切記錄,恐怕當時也沒有確切的統(tǒng)計,因為戰(zhàn)爭還在進行中,參戰(zhàn)的革命隊伍來自各方,有正規(guī)的新軍,也有新招募的革命群眾,沒有嚴密的組織管理,所以,對傷亡人數(shù)的統(tǒng)計也不準確。從陵園的面積和封土的尺寸來推斷,這里是埋不下四千多具遺骸的,恐怕連一千具也沒有,最多只有三、四百具遺骸,每一堆遺骸約有六、七十具而已。

可后來為什么人數(shù)逐漸上升呢?記者推想那可能是相關單位,如文物局或文化局為了強調這個陵園的重要性,無根據地夸大的數(shù)據。我絕不相信他們是通過挖掘烈士遺骨,數(shù)人頭骨的數(shù)量數(shù)出來的。因為就是這次該陵園投資最大的修繕過程中,地面的水泥封土仍是以前建的,并沒有破壞,說明沒有人重新挖掘墳丘下的墓坑。沒有挖出遺骸統(tǒng)計,就說這里埋了4000余具遺骸,顯然是無根據的瞎說。

由此,我聯(lián)想到我們在治史時所常遇到的數(shù)據,凡是那種后來不斷攀升的數(shù)據都是可疑的,比如關于抗日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的傷亡數(shù)字,也有這樣的逐漸遞增的過程。我不是想替日本鬼子開脫侵略罪行,哪怕他們只殺了一名中國人,也是犯罪。但是,無根據地反復增大傷亡數(shù)字,這種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就太不客觀了,基于不客觀基礎上的歷史,又怎能說服人呢?

4

到武漢,本來是希望能在辛亥革命紀念館中,看到新的史料和展品,但遺憾的是,該館正處于修建中,10月10日以后才開放。為了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據說武漢市投資二百億改善市容市貌,重新修繕了有關革命的各種紀念地。我們所到之處,到處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借某項紀念活動,刷新市政建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們只是希望,在更新物質性的建筑的同時,應如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信息,這樣的紀念才真正有意義!

◎武漢起義門

起義門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辛亥革命的見證。位于武昌城內區(qū)首義路起義街,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為紀念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勝利,將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后,迅速控制中和門,參加起義的南湖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義部隊的戰(zhàn)斗。城樓解放前已傾廢,1981年在原址上修復。城門高7.1米,寬5米,上有重檐歇山頂城樓,朱柱青瓦,斗拱飛檐,城門上方長方形石額內刻的“起義門”三字,為葉劍英元帥手書。筆者2011年9月去參觀時,起義門又在進一步修繕之中。

◎辛亥武昌起義工兵營發(fā)難處舊址

武昌首義發(fā)難處位于武漢市紫陽湖東畔,現(xiàn)湖北省總工會院內,因工程營官兵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此率先舉義而聞名。“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fā)難處”紀念碑建造于1987年10月10日,為武漢市政府立。碑高4米余,麻石砌成。上方是三支漢陽造步槍的石雕,碑座正面刻著“辛亥武昌起義工程營發(fā)難處”字樣,兩側雕有九角十八星旗,背面刻有記述工程營發(fā)難經過的碑文。舊址占地不大,前碑后亭,現(xiàn)為湖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中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原系清朝政府修建的湖北咨議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統(tǒng)二年)建成。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廠,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因舊址紅墻紅瓦,武漢人稱之為紅樓。

紅樓于1961年以“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的名義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10月,依托紅樓建立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題寫?zhàn)^名。但我們去時,為了迎接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紀念館正在修繕中,所以未能入內參觀。

◎武漢球場路辛亥革命起義烈士公墓之水泥封土

位于球場路上的辛亥首義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在陽夏戰(zhàn)爭漢口保衛(wèi)戰(zhàn)中犧牲的無名烈士而修建的。它座落在武漢市江岸區(qū)球場路2號,是目前武漢地區(qū)辛亥首義烈士陵園中保存最完好、安葬辛亥烈士最多的一處。陵園由磚墻圍成長方形陵園,坐東朝西,園內有6座水泥澆筑的墓冢,從該封土的大小及間距看,記者推測此公墓當年收葬烈士遺骸不過數(shù)百具,達不到上千具,更不會是4000余具。

◎武漢球場路辛亥首義烈士公墓門口的說明牌

此牌顏色很新,應是今年才掛上去的,上面說此公墓里葬有4000余名無名烈士。這個數(shù)字與該公墓1985年立的碑銘上的數(shù)字嚴重不符,是后者的三倍。

◎武漢市球場路辛亥首義烈士公墓紀念碑

該紀念碑立于1985年,高10.1米,其下立碑銘記述此墓收葬無名烈士“數(shù)以千計”,即在1000名左右,所以沒說“以數(shù)千計”。

◎武漢利濟北路的辛亥烈士首義陵園內的辛亥首義烈士公墓

目前,武漢市共有四處辛亥革命時犧牲的無名革命烈士陵園,分別位于武昌的伏虎山北麓、漢陽的扁擔山、漢口的球場路和利濟北路。

圖中拍攝的是位于武漢利濟北路的辛亥烈士首義陵園內的辛亥首義烈士公墓,系陽夏戰(zhàn)爭中在漢口歆生路(今江漢路)至滿春茶園一帶陣亡民軍官兵的叢葬地。當時,先是由戰(zhàn)時紅十字會將烈士遺體就地叢葬于此,分成二大堆(一說三大堆),后于1957年清明節(jié)改建成一座公墓,重新安葬烈士遺骨。墓地以矮墻圍成方形院落,坐西朝東,園中央是水泥澆筑的大墓家,墓前立碑,上刻“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八字,墓四圍植冬青、石榴、松柏、梧桐?,F(xiàn)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圖、文節(jié)選自休閑讀品雜志社-2011年第三輯之《首義之地雜想》

《休閑讀品·天下》郵發(fā)代號:【52-282】

——完——

來源:李尋的酒吧 微信公眾號(ID:lixundejiuba)

入酒友群加微信shoucheng234

Hash:db54c3b9859233710792d5afd3b8df4a71447662

聲明:此文由 休閑讀品雜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