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堯:古詩文吟誦?我學習古詩文吟誦的經(jīng)歷(下)

“吟誦”古典詩文的方式究竟如何?也有前賢做過描寫。我見到兩則。

第一則是魯迅《朝花夕拾?從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全集》第二卷第29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編輯注:圖片來自《魯迅全集·第2卷》第28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第二是夏丏尊、葉圣陶《文心》(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之十四“書聲”(第102頁):

其中的符號,書中有說明(第95頁):

(編輯注:以上兩張圖片均來自魯先生提及的原書。因有符號不能顯示,所以我們直接截圖。)

任如椽巨筆,在紙上也難描摹“吟誦”的聲調神情??醇垶樘?,聽聲為實。我因為親聞師誨,所以對“吟誦”有具體的感性認識。

我有幸得到南社詩人的傳授,因而有幸會吟誦,如今我已至七六之年,應該將自己學習、掌握吟誦的經(jīng)過寫下,給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史添一則資料。

我是江蘇省的溱潼鎮(zhèn)人。溱潼鎮(zhèn),在解放前堪稱窮鄉(xiāng)僻壤,屬東臺縣。解放后,曾短期劃歸興化縣,后屬泰縣。泰縣于1994年撤縣建市,更名為姜堰市(縣級),屬地級揚州市。1996年設置地級泰州市,姜堰市為其屬下的縣級市。2013年1月姜堰市撤縣建區(qū),更名姜堰區(qū)。

我知道吟誦是在很小的時候,我常??吹礁赣H(諱鴻煦,字照林,以字行,1908-1966年)右手執(zhí)一書,通常是光連紙的薄薄的本子,卷起來,一邊眼睛看著,一邊口中吟哦,抑揚頓挫,最后的字音往往拖腔很長,還不時搖晃著頭,身體連帶著也有些晃動,很是入神。我長大后知道他“執(zhí)”的薄薄的書是線裝的多卷本的《古文觀止》中的某一本,他喜歡吟誦的是賈誼的《過秦論》、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等有氣勢的,或飽含感情的古文。我祖父是城市貧民,子女多,因此父親念私塾只能念到十五歲(那時都是以“虛歲”計),按照家鄉(xiāng)的慣例就必須輟學,到人家商店里做學徒(溱潼方言叫“學乖”),要“吃三年蘿卜干兒飯”,此后為了生計,再無求學的機會。他小時念的《詩經(jīng)》、《書經(jīng)》我還保存著,是清光緒年間的坊印本,毫無版本價值。我父親學歷低,可是他時不時地吟誦古詩文,自我陶醉。大概吟誦對他那一代的人是很普通的事,是否稱得上“技能”都難說,猶如他們這種類型的小“知識分子”,每個人的算盤都打得滴滴啵啵的飛快,都有一手漂亮的毛筆字一樣。這是那個“舊時”的一種文化吧,但今日抄撮的論著成摞的大多數(shù)博導、教授、博士卻“非不為也,實不能也”。即以“吟誦”而言,習此道者微乎其微,稱之為“瀕?!苯^不為過。

1950年我家搬到泰州(1996年以后是地級泰州市下屬的海陵區(qū)),我在泰州上的初中。初中畢業(yè)后被分配到省揚州中學(不是考的,是政府分配的),那是1952年。1953、1954年夏天,放暑假我就從揚州回到泰州家中,看看書,走訪老同學聊聊天,這是我假期的兩樁主要的事??次姨p松,我父母就要求我跟房東仲一侯先生學習。

仲一侯先生(1895-1970年)是泰州的老中學教師,江蘇文史館館員,在當時的泰州,是最有學問的人了。他的父、祖都是泰州的著名文士,前清的秀才,可以說,仲家是文化世家。我還記得他家的正廳的梁上,懸掛著木質大匾,上書正楷“錫爾純嘏”四個大字,是韓國鈞題寫的。韓國鈞(1857-1942年),字紫石,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江蘇省長(1922-1925年任職),南京城墻的“挹江門”就是他任省長時開的,當時命名為“海陵門”,他還將自宋代以來的鄉(xiāng)賢文集匯編為《海陵叢刻》23種66冊,“海陵”是泰州的古稱。紫石先生在抗日戰(zhàn)爭中全力支持新四軍,大為軍長陳毅(1901-1972年)、政委劉少奇(1898-1969年)所禮敬,不屈于日寇憂憤而卒。韓國鈞是泰縣海安鎮(zhèn)人,1943年新四軍以泰縣東部(含海安鎮(zhèn))、如皋西部等地設置紫石縣,如此命名表示對韓紫石先生的崇敬,1948年更名為海安縣至今。(按,民國時有以人名命名地名的習慣,如中山縣、志丹縣左權縣、立煌縣等,前三者沿用至今。)

仲一侯先生于民國二年(1913年)由柳亞子(1887-1958年)親自介紹參加南社。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南社是著名的革命文學社團,陳去病、柳亞子等人發(fā)起,于1909年創(chuàng)立,累計有社員1110人。柳亞子1940年撰《南社紀略》一書,其中的《南社社友姓氏錄》逐一錄載社友的姓名、籍貫,“所附亞剌伯數(shù)字,表示填寫入社書之先后”,例如陳去病1,高旭2,柳亞子3,胡懷琛103,戴季陶116,宋教仁164,黃侃221,汪東234,吳梅236,汪兆銘(按,即汪精衛(wèi))260,沈鈞儒287,黃興323,李書城324,黃懺華338,黃節(jié)375,杜國庠485,聞宥609,柳無忌629,柏文蔚727,鄒魯758,沈尹默923。“其未填入社書者,則別以漢文數(shù)字,表示其紹介之先后”的,有馬敘倫十四,居正五一,于右任六五,《南社社友姓氏錄》第186頁:“仲中,字?民,江蘇泰縣人。430?!敝僦屑粗僖缓钕壬?,那時的人可以字有多個,也經(jīng)常以字行。仲一侯先生文革中遭迫害而卒,其詩稿、一個大房間的書籍(大多數(shù)是大字木刻本)盡數(shù)喪失。他詩作有幾千首,現(xiàn)輯存者僅約50首。

仲先生家在楊柳巷,有兩進大房子,解放后,經(jīng)濟收入減少,就將前面一進給姐姐周家住,第一進房子的東側有兩間簡易,面積也小的房子租給我們家住。有口井在我們家東側,從仲家的院子東墻有個小門,以便打井水。相隔三四十米,我們白天都可以時時聽見仲先生高聲吟詠作詩,我母親經(jīng)常說:“仲先生又唱了?!?/p>

在1953年、1954年的兩個暑假里,我?guī)缀趺刻斓纳衔缍嫉街傧壬帉W習半小時左右。先生先教我的主要是古詩文吟誦,他吟誦一句,我跟著模仿,也吟誦一句。開始時,一句總得重復好幾遍,直到先生認可了,或基本認可了,才學第二句。初期學的是唐詩絕句,記得第一首是王昌齡的《出塞》,最后一句很特別,而且“度陰山”三字延沓很長時間,我曾問過先生:“為什么到了‘不教胡馬度陰山’,吟誦起來特別高昂?‘陰山’后面拖出來的‘嘍’字又高又長,拖那么久?”記得先生是這樣回答我的:“這首詩是英雄詩,就要有英雄氣概,結尾尤其要突出,大將軍,橫刀立馬,氣蓋萬夫!”接著又說:“吟誦詩不是隨便的,自己要進到詩里去,詩什么感情,你就要有什么感情?!币院笾鸩綄W習一些較長的詩,那時我十五六歲,也許模仿能力還可以,也許先生感到還滿意,逐漸就讓我吟誦他沒有教過的詩和古文。仲先生也給我講點古詩文,這培養(yǎng)了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在他的熏陶下,我高中畢業(yè)的時候,雖然我的代數(shù)、三角、立體幾何的分數(shù)都很高,但我沒有考理工科,而是考的中文系。先生也曾教過我作詩,當然首先是作絕句了,可是我那時連平仄是什么都不懂,作不起來,后來先生就不勉強我了。

我的第二位吟誦老師是魏建功先生(1901-1980年)。魏先生是中國著名的音韻學家,國語運動的健將,解放后任北京大學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現(xiàn)在叫做“院士”),《新華字典》之父,有《獨后來堂十年詩存》(載《南大語言學》第三編)。魏先生的老師是錢玄同、沈兼士、周樹人等先生,魏先生的專業(yè)是語言學,有杰出成就,但是他會作詩,會吟誦古詩文,會寫一手遒勁剛美的毛筆字,這些對他那一代學者都是“尋常事”,而今的終身教授、學部委員又何如呢?我1955年考進北京大學中文系,第一學年的課有“古代漢語”,魏先生講授。他是解放前的江蘇省如皋縣西場鎮(zhèn)人,大概在新四軍設置紫石縣時,西場鎮(zhèn)就劃進來了,紫石縣后來改名海安縣,所以魏先生就成了海安人了。魏先生教我們的古代漢語課,兩個學期。最后一課,是在1956年的6月吧,他給我們三個班約一百個學生(含德國、蒙古等國的留學生)吟誦了一篇比較長的古文,抑揚頓挫,搖曳,拖腔……對大多數(shù)同學而言,聞所未聞,跟平時的高聲朗讀課文迥然不同啊。在先生吟誦之時,全都屏住呼吸,鴉雀無聲,待到先生吟誦完畢,全場爆發(fā)出哄堂大笑,聲震屋宇。在久久的笑聲中結束了這一堂課,亦即結束了這一門課。我常到魏先生家,魏先生除了教我語言學外,也教過我吟誦。我跟魏先生可算是同鄉(xiāng),魏先生對我很關懷、愛護,我生病,他還寫了介紹信叫我去北京城里老火車站附近的一個胡同(徐悲鴻故居在此)找孫仁和先生(解放前的輔仁大學教授,研究《左傳》《韓非子》及詞學的專家,兼通歧黃之術,鹽城人)開方子。我曾跟孫先生聊起出版不久的陳奇猷先生的《韓非子集釋》,我說:“兩厚本,了不得??!”孫先生接著說道:“我教過他,有些是我講義上的?!?/p>

因為仲一侯先生和魏建功先生都是蘇中人,魏先生的母親姓仲,與一侯先生同宗,同一個輩分。我的兩位老師的吟誦“腔調”可說是相同的。他們教我吟誦的時候,沒有給我講“通論”,沒有講“重要性”和“吟誦史”,就是說,不講“理論”,不教“方法”。他們的教法,就是自己示范,學生跟著模仿,偶或指點評騭、頷首認可。我們家鄉(xiāng)有句俗諺:“一字動,百字搖?!币馑际菍W到一定程度,自然會觸類旁通,或者融會貫通。

我的吟誦是少年時代學會的,也許是“幼學如漆”吧,所以到老都記得。等到我研究生畢業(yè)之后,做了“古代漢語”課和“音韻學”課的教師的時候,我在每學期的最后一課,給同學們吟誦一些舊體詩和古文,同學很感到新奇。我每吟誦完一首(篇)后,同學們往往歡笑不已,長時間鼓掌。這是因為現(xiàn)在的“古典文學”“古代漢語”課的老師從來沒教過,聽了我的吟誦,他們才知道咱們中國還有這種傳統(tǒng)文化!

可嘆息的是,上千年的傳統(tǒng),僅僅短短六十年,昔時連小的知識分子都熟悉的、掌握的“古詩文吟誦”,至今日竟成了“瀕?!钡姆俏镔|文化遺產!

我自己也常以此自娛,我喜歡吟誦的有杜甫《詠懷古跡》《秋興八首》、高適《燕歌行》、白居易琵琶行》、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等,古文則是賈誼《過秦論》、王羲之蘭亭集序》、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范仲淹岳陽樓記》等。每逢吟誦這些千古名篇時,身心沉浸于中,寵辱皆忘,憂喜悉遺,精神仿佛升華到一個真純的境界。

2012-10-18寫于杭州師苑新村,2013-5-1增補

附言:一、此文今有所修改補充。二、關于“詠”“吟”“哦”“誦”“讀”“諷”等詞的詞義、彼此關系、它們所引領或參與的詞族,愿他日有暇,當作較深入的研究。更盼詞匯史專家作文,以惠讀者如我。

2015年1月底于南大圖書館

再附言:據(jù)《中國語言學》第八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版)所刊的文本刪改、潤飾文字計七處。

作者于2016-11-15

聲明:本文原載于《甘肅高師學報》第18卷第4期(2013):1-4;《魯國堯語言學文集 衰年變法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500-509;《中國語言學》第八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161-166。此次經(jīng)魯先生修改,在微刊與大家分享。

編輯、排版:筆談組

Hash:c6938176ee41b592e20dfb2bb4daebeee5c97807

聲明:此文由 語言學微刊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