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wèi)沙坡頭白馬拉江的故事竟然和這件事有關(guān)系

人們在沙坡頭旅游時會看見一座白馬雕塑,其實它代表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白馬拉韁”。這是古時中衛(wèi)人民馴服黃河水的一項灌溉發(fā)明,而傳說的背后,確有歷史記載與其相對應……

先民治黃,水到渠成

一個關(guān)于治水的民間傳說

古代中衛(wèi)地區(qū)雖有平整的平原,又有黃河從中間流過的有利灌溉條件,但因黃河水桀驁不馴、漲落無常,人們總是難以把握,糧食生產(chǎn)毫無保障。人們想了很多辦法改造渠口,可一次次都失敗了。怎樣才能造一個不論河水漲落都能引進河水的渠口呢?沙坡頭有個村莊叫堿井兒村,靠近沙坡頭的閻王砭,閻王砭山上的石質(zhì)好,又容易開采,修渠、建房要用得到,所以村莊里人大多以采石為生。手藝人中哈氏家族最出名,幾輩人都是修渠筑堰必請的工匠。到了哈為農(nóng)這一代,終于摸索出了改造渠口的門道:黃河出黑山峽后直向北沖來,遇到東西向的閻王砭山堵截又轉(zhuǎn)而向東,在沙坡頭處繞了一個S形的大彎,以往建渠口都在S彎以下的黃河平直處,河岸受洪水沖刷無定,或背北趨南,或背南趨北,趨南則渠口告旱進不了水,趨北則將渠口沖毀。他把渠口選在了S彎的下段,這一段屬閻王砭山的余脈,雖無山峰卻是石質(zhì)河岸,建渠口不怕被洪水沖毀,河岸固定也不怕渠口告旱。

哈為農(nóng)為建渠口沿河上上下下不知考察了多少遍,到晚年才悟出了這個門道。他不顧年事已高,動員大家齊心合力投入新建渠口的工程。新渠口被命名為“石龍口”,完工時遠近百姓都前來慶賀,渠口處熱鬧非凡。

此時已近四月,快到放水季節(jié)了,哈為農(nóng)每天到渠口邊看河水。四月,春暖花開,是春耕的季節(jié),按慣例,河水應該上漲,誰知當年的河水卻是不漲反落。他去一次河水落一次,連續(xù)十多天,河水越落越低。這天,他又一次來到河邊,低頭看著那離河岸越來越遠的河水,抬頭看看當空的烈日,一個不好的思緒繞出心頭:“難道我又看走眼了?難道我還是實現(xiàn)不了祖輩的心愿?又一次干了勞民傷財?shù)氖虑椋俊彼蝗桓械筋^暈目眩,胸口一陣惡心,撲哧一聲,一腔鮮血噴涌而出。他的兒子哈愛民大吃一驚,連忙把老父親背起,送回家中。氣息奄奄的哈為農(nóng)拉著兒子的手,斷斷續(xù)續(xù)地說:“我對不起先祖,辜負了鄉(xiāng)親,你要接著干下去,要拔龍牙、續(xù)龍須”。哈愛民流著淚發(fā)誓一定修好渠口。哈為農(nóng)露出一絲笑容,慢慢閉上了雙眼。

哈愛民的石匠手藝在年輕人中出類拔萃,這幾年跟著父親修渠,沿黃河邊上上下下不知跑了多少遍,對黃河的情況爛熟于心。哈為農(nóng)去了,眾人又推舉他繼續(xù)帶領(lǐng)大家修渠口,他決心繼承遺志,把渠口修好。

他天天在黃河邊轉(zhuǎn),不住地思考著。一天中午,他累極了,在渠口剛坐下,這時,從沙坡頭大槐樹下的黃河浪濤中閃出一個騎白馬的美麗少女,她來到哈愛民身邊說:“年輕人啊,為人們造福,就得勇于犧牲自己,要有毅力,請記住四句話:削掉閻王頭,劈深石龍口,埋下龍須石,水流進渠口?!闭f罷,飛奔而去。哈愛民想問個究竟,立即起身去追,誰知剛起來就跌倒了,哈愛民一驚,原來是做夢。

但哈愛民認為到這是上蒼對他的啟示,他又把老父親留下的“拔龍牙、續(xù)龍須”的話聯(lián)系起來,慢慢琢磨出了其中的奧妙。老父親的話和少女的話主旨是一樣的,原來老父親逝世時已經(jīng)想到解決渠口不進水的辦法了,那就是繼續(xù)深挖渠口,增添渠口引水壩。

他像老父親那樣鼓動村民,在他的帶領(lǐng)下,全村人又干了起來。

渠口拔龍牙的工程,計劃在原口高的基礎(chǔ)上再挖下去3尺,這是個非常艱苦的工程,幾十鑿子敲下去,才能敲起一小塊,許多石匠手磨破了,胳膊掄腫了。老石匠把渠口選在了大石背上,為的是渠口堅固不被洪水沖走,可要用鑿子一點一點把它削下去,真是難上加難。一些石匠抱怨:“這要干到何年月呀!”從閻王砭拉一車石頭,有十幾里的路程,倒到河里,窟嗵一聲,連個影兒都不見,幾十車石頭下去了,還不見冒個尖,運石人嘆氣:“這沒影的事啥時候才是個頭!”哈愛民聽到了,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大家。

一個夏天過去了,一個秋天也將結(jié)束,閻王砭的山頭被拿沒了,河邊的龍須堤伸展了近十里。這時,渠口龍牙也拔掉了,渠口高度降低了3尺,涓涓河流順著導河堤進入了渠口。

中衛(wèi)全境民眾受哈愛民和堿井兒村百姓鍥而不舍精神的鼓舞,掀起了秋冬水利熱潮,劈寬挖深干渠,疏通支渠、毛渠。立冬將至,黃河又到了枯水季節(jié),新修的渠口顯示出它的威力,把一年的冬水都順利灌上了。從此,這條大干渠暢通無阻,灌溉著黃河北岸良田,整個中衛(wèi)平原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那位美麗的姑娘和年輕的石匠,把新開的干渠叫作美利渠,把這條十里導水長堤叫愛民堤,又叫“白馬拉韁”。從此,“白馬拉韁”成為沙坡頭美利渠口的一大景觀。

白馬拉韁有其真實藍本

現(xiàn)在,因沙坡頭攔水壩的建設,引水堤已被淹沒在庫區(qū)水面以下,人們在沙坡頭旅游區(qū)看見的白馬雕塑,只是一個形象化的代表。

不過,白馬拉韁確有其真實藍本。

秦漢時期,中衛(wèi)平原就得以開發(fā),渠道縱橫,時有“蜘蛛渠”之說。《乾隆中衛(wèi)縣志》載:中衛(wèi)“古有蜘蛛渠”,“衛(wèi)人以此渠引黃河水灌田而世享其利”。其后,歷代對渠口都有所治理,明嘉靖年間,河流背北趨南,渠口高淤,水莫能進。嘉靖壬戌(1562年)夏,中丞毛鵬、按察司僉事謝莆等,調(diào)集軍工3000余改浚。渠口向西上延7里余,渠闊6丈,深2丈,復入故渠。此功告成,毛公欣喜,遂將“蜘蛛渠”易名為“美利渠”,取“乾始美利之義”。

清以后,美利渠又進行過多次疏浚和改建。有載者:康熙三十年,渠岸漸高,不能引水。于舊口上流準備開石渠,但勞工費料好幾年都未修成,至四十年,寧夏鎮(zhèn)副將袁鈐開石壩迭坂,水才流通。可是渠口稍窄,北岸石根雄勁,南岸口埂較低,渠口受水不多。四十五年,西路廳高士鐸下決心開鑿,比舊渠加深三尺,寬劈一丈,南岸砌成石坂,又在渠口前沿河延長引水壩1里多(俗名叫跳水或?qū)蹋?,渠口進水少的問題得以解決。還增設閉水閘、減水閘各一道,堵水閘多處。自此,灌溉面積大增。

高士鐸治理時“在渠口前沿河延長引水壩1里多”,這在當時應是一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者是在前代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展。這個引水壩,則成為傳說中的“白馬拉韁”的藍本。

修水利,白馬拉江

寧夏人因修渠引水而得利,所以與水有關(guān)的民間故事很多。“白馬拉江(韁)”就是其一。故事說,古時候?qū)幭拇▍^(qū)的老百姓種點莊稼很不容易。下大雨他們擔心洪水沖毀渠壩,刮大風又怕沙埋渠道,連那些渠官也提心吊膽過日子。一天夜里,渠官愁得睡不著覺,于凌晨朦朧中,見一匹白馬拖著韁繩在野地里走,他也尾隨其后,直到一座山下不見了。突然一聲雞鳴把他驚醒,深感好生奇怪,外出察看,仿佛野地上有白馬留下的韁痕。他茅塞頓開,認為是神仙派白馬前來指引方向。于是他帶領(lǐng)民工,按照白馬蹤跡,終于順利地開通了渠道。

中衛(wèi)有人引申白馬拉江(韁)的故事說,隨著美利渠灌溉面積的不斷增加,為滿足需求,必須增大渠首的進水量。于是全縣人民硬是憑借智與力,在黃河中壘起了幾公里長的石壩進水口,直達沙坡頭高坡下。工程十分浩大,被稱為水下長城,它與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白馬拉江(韁)說的是美利渠的故事。還有的說,故事發(fā)生在秦渠、漢渠、漢延渠、唐徠渠等渠道的開鑿過程中。

中寧人說,白馬拉江(韁)故事與七星渠開鑿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生動和完整。

我曾在七星渠澆灌的土地上度過了20多個青春歲月。在渠道旁工作過,帶著100多民工挖過七星渠淤沙,領(lǐng)著幾個石匠砌護過雙陰洞渡槽的護坡,參與過七星渠口改擴建的報道,還默默地注視彰恩渠梢一絲流水滲入地下消失的場景。

我常常獨自一人,長時間目不轉(zhuǎn)睛地對著流水發(fā)呆,似乎總有一種生命的律動在感染著我……

古代開鑿七星渠最大的工程,在于過清水河,穿泉眼山,跨單、雙陰洞和紅柳溝。另外,還要通過幾片沙漠山地,因此,在渠口的胸墻上刻石:“虹飛白馬,澤及金牛”(青銅峽上口曾有一銅牛)以示紀念。那時僅每年的水利歲修工程,聽聽就會令人心驚膽戰(zhàn):

一是扒河口。經(jīng)過一年的河水沖積,低洼的渠口早已被泥沙和卵石淤塞,正是“一歲所浚,不敵一歲所淤”。若不在春灌前扒開,黃河水進不到渠里,引水灌田便是一句空話。為此,雨水節(jié)氣一過,冰雪尚未全部消融,渠工們便要站在水中勞作。三人一組,兩人一條繩拴在鍬把下端,一人扶把用力插下,口喊一二三齊力拉動,才能鏟起一小堆石子。泥沙石子被淤積得很堅實,一把新鍬用不了幾天便只剩其半。有時鍬頭打滑,濺得三人滿身是泥水。背沙石的人更是全身濕透,北風一吹,冰寒徹骨,不少人暈倒水中,有的還命喪黃泉。

二是挖淤。舊時渠道多彎,水流緩慢,加之沖沙撤水閘少而且小,所以渠內(nèi)淤沙很多。若不及時清除,將嚴重影響進水量。春灌在即,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加班趕進度。挖沙的拼命挖,背沙的跑著背,稍有遲慢,監(jiān)工的棍棒立即打來,不少民工在收工后累得連住地都走不回去。

三是搶修渠壩和渡槽。那時國家落后,根本沒有什么施工機械,一旦渠毀槽斷,那就災害無窮。打壩全靠背土夯筑,渡槽石頭硬憑肩抬背駝,累得吐血是常見之事,砸死砸傷的也不乏其人。因此民工們說:“上一季渠工是過鬼門關(guān),不死也要脫三層皮!”

由于白馬拉江(韁)的啟示,中寧人發(fā)揮聰明才智,在七星渠跨山水溝時,上建渡槽,下修陰洞,避免山洪決堤,大獲成功,并題紅柳溝渡槽為“虹飛白馬”,這是頗具詩意的中寧一景。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他們在鳴沙與彰恩中途的大渠旁修了一個白馬寺,此地以白馬為名,以示永久紀念。清朝乾隆年間的中衛(wèi)縣長黃恩錫曾到過這里。作詩《朝發(fā)白馬寺》:

朝來霽色遠,林表出青峰。雨氣浮山翠,風光媚柳濃。河流遙見水,僧院近聞鐘。初日前村路,登車時正雍。

后來人們在寺旁建了一所白馬小學,培養(yǎng)子弟讀書。20世紀60年代初,我下鄉(xiāng)到學校辦事,幾次到寺內(nèi)參觀。此寺有一定的歷史、建筑文化價值,可惜被**********破壞殆盡。

1980年,在中寧縣編印的文學期刊《鳴雁》上,我發(fā)表了《金公雞和沙河燈的故事》。講七星渠起名,因渠口有七眼清泉如七顆星閃耀的傳說外,還表述了一個新觀點:為什么白馬能夠拉江(韁)呢?因為我發(fā)現(xiàn)白馬所走的路線,基本上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狀行進的。不久,中寧縣水電局的工程師李其翔來找我,想探討七星渠起名的來歷。他說:“看了你的文章,我又核對了全縣水利地圖,確認你的說法有道理。但你還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歷史和典籍的資料嗎?”我告訴他,因為不是專業(yè)搞的,所以手頭尚未有其他資料。只相信天上的北斗星能在黑夜給人們指引方向,地上七星渠能給百姓帶來了福祉。因為無論是七星渠造就了白馬寺,還是白馬寺成就了七星渠,它們都是寧夏的唯一。白馬拉江(韁)故事產(chǎn)生在中寧,也就不會牽強附會了。王非凡 2007年

友情提示

歡迎閱讀分享,拒絕技術(shù)盜轉(zhuǎn)

Hash:f8127cff1e218b0ec42c639ff2d96e9bd0ae382d

聲明:此文由 中衛(wèi)印象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