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傳奇磚雕北寺照壁

臨夏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寺照壁

北寺照壁位于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壩口社區(qū)北巷北端路東,是臨夏市北寺的附屬建筑,始建于清代。該照壁坐東向西,一字形布局,為仿木結(jié)構(gòu)磚雕作品,通高6.6米,長12.3米,厚1.05米,占地12.9平方米。

整座建筑主題突出,氣勢宏大,刻工優(yōu)良,圖案精美絕倫,是臨夏地區(qū)歷史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磚雕作品,照壁整體由壁頂、壁心、臺座三部分組成。壁頂為仿木結(jié)構(gòu)硬山式,覆灰色筒板瓦,瓦當、滴水和椽飛齊全,脊筒飾二方連續(xù)性綠琉璃浮雕花卉圖案,正中置圓雕綠琉璃寶瓶。壁心以四柱三間的樣式分隔為三塊,每塊中心部位素地開光,內(nèi)填淺浮雕“彩鳳望月”、“墨龍三現(xiàn)”、“丹鳳朝陽”圖案。中間圖案寬4.65米,高3.42米,上部為云龍紋,下部為海水龍紋,畫面中云龍形態(tài)威猛,海水龍蓄勢待發(fā),上下呼應,眉目傳情,含意深刻。祥云繚繞,海水平緩,江牙挺拔,象征海晏河靖,天下太平。左側(cè)圖案寬2.88米,高3.42米,梧桐樹下一只鳳凰背對前方,朝向一彎新月,虬枝古松,海水江牙,喻示著盛世太平。右側(cè)圖案寬2.88米,高3.42米,梧桐樹下一只鳳凰正對前方,朝向一輪紅日,奇石幽蘭,海水江牙,喻示著太平盛世。壁心邊角綴有萱草、果蔬、博古紋飾。柱礎平枋以下為臺座部分,底為條石鋪就,背面及兩側(cè)用條磚平砌。正面圖案有兩層,上面一層鑲嵌蓮花紋、螭龍紋、夔龍紋圖案,下面一層飾有勾云紋,用陰線刻鋪首間隔。整座建筑設計精巧華麗,圖案生動,內(nèi)容豐富,氣勢非凡。

據(jù)傳,這大小兩龍和兩只鳳凰眼中原來鑲嵌有寶石,在兒時就聽老人們講,若是天氣要起雷雨,龍眼就會發(fā)亮,出現(xiàn)濕潤之氣,不久天果然便下起雨來。在雨中看這影壁,似乎大龍顯身于云川雨水之中,活靈活現(xiàn)。一到夜晚,龍眼發(fā)光,遠近能見到其放射的光芒。同時有龍眼鳳睛為夜明珠的說法。后來,有個西洋傳教士到臨夏傳教,一天夜里,龍眼寶珠和橋下的一塊河中洗衣洗菜玄石(據(jù)傳天上隕石)被盜,連同洋傳教士銷聲匿跡在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龍鳳有些黯淡了,不再能預報天氣,深夜無光芒了。后來天下稍許太平時,由鄰里紳士添補上了龍鳳眼中的寶珠,但寶珠再沒有從前的靈秀透晰了。民國十七年時,河州鎮(zhèn)守使趙席聘釀造兵禍,縱火焚燒八坊,龍鳳壁在馬三保舍命保護下幸免罹難,被保存下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破四舊、除四害、“文革”等運動中,人們用涂泥辦法,改裝成“忠字臺”,畫上毛主席接見的宣傳畫,才將這塊龍鳳壁保存下來了。

從清代到現(xiàn)代的幾次歷史變故中北寺屢建屢毀,屢毀屢建,而照壁卻都安然無恙,保存至今,成為研究清代臨夏地區(qū)歷史文化的唯一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2016年經(jīng)市文廣局積極申報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臨夏市文廣局

THEEND

Hash:08cbfb163b568ef38073bd61c06ee48d5d80a624

聲明:此文由 臨夏市旅游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