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解古人之食,何謂五谷?何謂三牲?

【作者/卡被窩】本文預計閱讀耗時5分鐘

對于美食中國人向來最有發(fā)言權(quán),整個世界最擅烹飪的,非這片華夏土地的居民莫屬。

古往今來,我們的祖先從自然獲取饋贈,將各種動植物作為盤中珍饈。

研究我們餐桌上的美食:從古至今是如何演變的?我們的祖先吃些什么?同今日有什么不一樣?可以發(fā)現(xiàn)不滅的華夏傳承。

現(xiàn)在,讓我們從各種食物里,見證我們和祖先的聯(lián)系。

五谷雜糧

在古時候,糧食作物被稱為“五谷”,按照通常的說法和認知,五谷分別為稷(jì)、黍(shǔ)、麥(mài)、菽(shū)、麻(má),那這五谷又是什么呢?我們今天還在食用沒?

所謂“稷”便是小米,在很長一段的時期,“稷”都是古代華夏為主糧,并以“稷”用來祭祀谷物神,而土地神所貢之所為社,故而土地和谷物的祭祀統(tǒng)稱為“社稷”,并以此作為國家的代稱。

小米“稷”

“黍”則是被稱為黃米北方作物,在古代華夏居民的舌尖下,黍被當做口感好吃的糧食,故而《論語·微子》說“殺雞為黍而食之”;在《詩經(jīng)》之中,也常用“黍稷”連稱,更是證明黍的重要性。

黃米“黍”

“麥”即是現(xiàn)在的麥子,其分為大麥小麥之分,至今仍是我國北方主糧。

小麥和小麥粉

“菽”便是指大豆(黃豆),漢代古籍《春秋·考異郵》說:“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p>

大豆“菽”

“麻”卻不是指芝麻,而是指苧麻等灌木植物,其子可配其他谷物食用,在古代可作為家用中藥,可治疔瘡等作用。不過,麻不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因其植物桿纖維可織,故是更作為衣物原材料。

苧麻

古代紡織麻布

其實,除了以上“五谷”之外,古代后期還有“六谷”之說,六谷跟五谷所指相同,只是多了一種“稻”;因稻為南方作物,后來才傳到北方。

知曉了五谷,再來看看三牲,三牲在中國為牛羊豕(豬)。祭祀時三牲齊全曰“太牢”,只用羊豕則曰“少牢”。

當然,自唐朝時也生出“小三牲”的概念,即豬魚雞;韓愈《李君墓志銘》言“五谷三牲,鹽醯果蔬,人所常御。”農(nóng)家小民難有機會食用牛羊,故以魚雞代替,卻不失禮儀。

綜上所述,古人每言及五谷三牲,便多與各種禮儀相關(guān)。如《禮記》有言“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肴之序,遍祭之,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辯肴,主人未辯,客不虛口。”

古人祭祀

從古人指定五谷三牲,并為此形成禮儀文化,皆因華夏為農(nóng)耕文明,需要以周全的禮儀,來引導社會對農(nóng)耕的重視,即“民以食為天”。

而這種禮儀文化,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

三代時期的五谷三牲,更注重于在祭祀的禮制,如屈原《招魂》以美食招誘鬼魂等。由此可見,在生產(chǎn)力水平相對更低時,五谷三牲更多的則是生理需求。

進入戰(zhàn)國秦漢時期,則從人的生理需求,變?yōu)樽非笙硎艿男枨?。從《易?jīng)》、《禮記》、《詩經(jīng)》到《老子》、《論語》以及《呂氏春秋》,都有關(guān)于飲食問題的論述或描寫。

這個時期,古人強調(diào)飲食禮儀在兩個方面:一是追求食物的“人的形式”,強調(diào)“食味”是“人之大端”; 二是黜奢崇儉,儒、道、墨諸學派都反對奢侈消費。

而到了唐宋時期,飲食禮儀文化發(fā)生轉(zhuǎn)變,進入更加精致化的程度。飲食制作工藝的精細化和成品的精美化,還體現(xiàn)追求進食過程的情趣化。并且生出美食內(nèi)涵的擴展,如淡泊、自然的飲食觀念大行其道,“文人菜”盛極一時,如東坡肉、鹿鳴宴等等。

雷宇竺所繪蘇東坡

綜上所談,中國古代飲食禮儀文化,主要來自于士大夫階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們具備經(jīng)濟和社會條件,富裕的生活以及廣博的閱歷;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文化審美素養(yǎng),從而能夠從事飲食的精神生產(chǎn),即飲食生活的知識、觀念、思想、理論的生產(chǎn),并代表飲食文化發(fā)展的高度。

如今的中國,整個社會的物質(zhì)條件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飲食文化不以階級為導向,更體現(xiàn)在不同區(qū)域的風俗和口味。

(本文完)

本文文字內(nèi)容系軒轅春秋文化作者團原創(chuàng)

部分配圖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歡迎讀者轉(zhuǎn)發(fā)分享

Hash:8f997f99dee5bc6ea77119b705aa9c83fe527fcf

聲明:此文由 軒轅春秋文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