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居然也蝸居?探秘鮮為人知的古崖居

它,

藏在延慶區(qū)張山營鎮(zhèn)西北部山區(qū)一條幽靜的峽谷中;

它,

明明是多層建筑卻是依山石而鑿,共有147個洞穴;

它,

一反我國建筑坐北朝南的格局,居然坐東朝西;

它,

至今未能找到是誰建造和居住而成為了千古之謎;

它,

就是 —— 古崖居!

古崖居遺址位于延慶縣張山營鎮(zhèn)東門營村西北2.4公里的山上,俗稱“洞溝”。因附近村民將其視為躲避戰(zhàn)亂的“風水寶地”,秘而不宣,故在被發(fā)現前知之人甚少。

遺址開鑿于陡峭的沙礫性花崗巖絕壁上,周圍環(huán)山,有一山路與外界溝通,非常隱蔽,易守難攻。

遺址內洞窟的類型主要有馬廄、居室、儲藏室、議事廳等,一般山體最下層為馬廄,上層為居室,上下層之間有樓梯相通。

居室的特點是結構巧妙,格局與今天北方民居極為相似。外觀上有門、窗和排煙道。居室內一般設有石床、石炕、石灶、石燈臺和壁龕等,炕內鑿有火槽連接灶臺和煙道,石炕上鋪設石板,部分保存較好的洞窟內石板上還遺有炕泥;在一些高層居室中甚至還鑿有下水道。

該遺址區(qū)內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為復雜的要屬中區(qū)西側崖壁上的“官堂子”,當地人稱為“金鑾殿”。殘存部分可分為上下兩層,至少有8個洞室。更有特色的是在北側耳室內的灶臺上還鑿有供安置“暖壇”(靠灶內的余溫加熱,隨時取溫水用的容器)用的石窩。從其形制和規(guī)模來看“官堂子”很可能是議事聚會的場所。

關于古崖居來歷的說法,大致有三種。一是奚族軍帳說、二是邊關士兵軍營說、三是官方倉庫說。

據明代《隆慶志》記載和據《新五代史》記載,唐、遼、金時期,在延慶北山確實曾生活過一支以游牧為主,兼營農業(yè),能騎善射的游牧民族──奚族一部。而且奚王去諸曾經在這一帶活動過。從古崖居洞窟的規(guī)模、“官堂子”的形制以及與周圍一些洞窟遺址相比較,此處為去諸王帳所在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也有學者懷疑古崖居是漢代邊關士兵居住的軍營。近年來,隨著其周邊漢代侯臺遺址烽火臺遺址的發(fā)現,種種佐證表明,古崖居的建造歷史將有可能前推800年至漢代。但究竟真相如何?至今無法破解這個千年之謎!

但如果只僅憑借簡單的鐵質工具,改造花崗巖的山體是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據專家估算,古崖居的總開鑿量有3000-4000立方米,起碼需要100人,不間斷地開鑿5年,才能把山體變成現在這般壯觀的洞室群。不得不承認,這又是一個人類史上的奇跡!

公交:德勝門坐919路東關站下,向前步行500米,百佳車站換乘920路東門營下

自駕:京藏高速康莊口出,沿康張路直行,按路標牌指示可到

參考票價:55元

Hash:bd98eb0eb724bbad73d62d9a03c59eb6582f3bad

聲明:此文由 他山之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