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陵寢中唯一的女性墓葬竟是李夫人之墓

漢武帝陵寢中唯一的女性墓葬竟是李夫人之墓

——漢武帝最聰明的寵妃

文/夢煥菇涼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首《佳人》是電影《十面埋伏》贊嘆“小妹”的溫婉秀美,“牡丹坊” 內曼妙可人的舞姿的。然而,在歷史中,用來稱贊女人漂亮的“傾城傾國”其實來源于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夫人,也是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是漢武帝眾多妃子中“最聰明”的,她的墓葬也是漢武帝陵寢“茂陵”中唯一的女性墓葬。

對于漢武帝,人盡皆知,在中國眼中,他著實是一位有才干的明君。武帝的寵妃不在少數,從最初金屋藏嬌的“陳阿嬌”,到后來一見傾心的“衛(wèi)子夫”,到惹人憐愛的“王夫人”,再到傾城傾國的“李夫人”和老來得寵的“鉤弋夫人”,每個寵妃都是一朵嬌艷的花兒,只是這些花兒的顏色、品性大不相同,有蠻橫白富美型的,有草根內斂型的,有乖巧可人型的,但唯獨李夫人是遺世獨立傳奇而聰慧的,這一點其他妃嬪無人能及。

李夫人是中山人,即現今河北定州人,她出身于音樂世家,哥哥李延年是漢武帝時期有名的樂師,她本人精通音律,面若桃花,氣質如蘭。漢武帝是喜歡歌舞升平之人,因此李延年常年于宮中陪武帝譜曲,奏樂,載歌載舞。相傳,有一天李延年唱到“北方有佳人,風姿絕世,亭亭玉立,回眸一望能傾覆城池,回首再望能傾覆國家,豈不知傾城傾國的禍患,只因為佳人難再得!”,這時痛失王夫人的漢武帝聽得是春心蕩漾,便問道“真有這樣的美人嗎?”李延年微笑的說自家小妹便是曲中所唱之人,至此武帝便再也放不下這般挑起的思緒,在平陽公主和李延年的引薦下,李夫人入宮了。

不料,李夫人果真如曲子里唱的那般,遺世獨立,不僅是長的美如天仙,況且氣質脫俗,跳起舞彈起琴也讓人陶醉,真真是“風姿絕世”。此時的漢武帝失去了寵妃王夫人,皇后衛(wèi)子夫也已年過四十人老色衰,如雨打的芭蕉沒半點姿色,李夫人的到來無論如何可以說是彌補了漢武帝在情愛方面精神上的空缺,恰好的機會讓她順勢成了武帝那個時期的寵愛對象。相傳一天漢武帝去李夫人宮中,忽然覺得頭癢,就摘下李夫人頭上的玉簪搔頭,據說此事傳到后宮,宮女們都學著李夫人的樣子,在頭上插了一把玉簪,以致一時長安城內玉價倍增無數。

話說李夫人與其他妃嬪大有不同,這主要是在于她的“聰慧”。自古紅顏多薄命,漢武帝的王夫人在武帝立次子為王不久后就香消玉損病逝了。李夫人姿色不錯,一直是漢武帝寵愛的對象,然而她同樣逃脫不了既定的宿命,大約在她進宮十年之久后也患上了難以治愈的疾病,日漸消瘦,臥床不起。見此情景,武帝可是心疼極了,三番五次的來她的寢宮里看望她,這時李夫人連忙用布遮住自己的臉,哀泣到“妾長久臥病,容貌已毀,不可復見陛下,愿以昌邑王及兄弟相托”,武帝連忙說:“夫人病勢已危,非藥可以醫(yī)治,何不讓朕再見一面?”李夫人推辭說:“婦人貌不修飾,不見君父,妾實不敢與陛下相見?!睗h武帝這人似乎有偏愛病美人的嗜好,以前王夫人在病中,他也常常去探望,并百般憐惜,恨不得有回天之術能挽留美人。但在李夫人這里,武帝算是“碰壁”了,在他心心念念的堅持要看李夫人的病容時,李夫人卻悲泣決絕的不愿再見,只因容貌已毀,武帝拿她沒辦法,直言到:“夫人不妨見我,我將加賜千金,并封拜你兄弟為官。”李夫人還是像往日那般口吻說:“授不授尊官都在于陛下,不在于見妾一面?!闭f完便轉過臉去嘆息流淚,不再說話。于是漢武帝不高興地起身離開了。

武帝走后,李夫人的姐妹對她說:“貴人為什么不可以見一見陛下以囑托兄弟呢?難道這樣痛恨陛下嗎?”李夫人說:“我之所以不愿見陛下,正是為了能確實地托付兄弟之事。我因為容貌美好,得以從微賤地位獲得寵愛。以美色事人者,色衰則愛意松懈,愛懈則恩義斷絕。陛下之所以還能念念不忘來看我,正因為我平生美好的容貌,現在如見到我容貌毀壞,顏色非故,一定會厭惡拋棄我,還怎么會記得憐憫錄用我的兄弟呢!”

聽完李夫人這席話,該是明了為何至死李夫人都沒再見過漢武帝了??墒抢罘蛉藶楹稳绱斯虉?zhí)的覺得,她一定會贏呢?在女人的眼里,自己甚是喜歡把自己最姣好的面容,最漂亮的樣子留給最喜歡的人,所有的丑與不好留給自己便罷。在心愛人的眼里,她要留一個最完美的影子。同樣,李夫人便是這么想的,在她邏輯里,女人姣好的色相,非但可于生前固寵,也是可以在死后福澤家人的。而實踐同樣證明,她的想法是正確,她不僅留給漢武帝對她一生的思念,也使其家族浮光滿生。

李夫人死后,漢武帝以皇后的禮儀將她安葬, 命畫師將她的容貌畫下來掛在甘泉宮,親自為其作賦懷念“及夫人卒,上以后禮葬焉”,并格外有待她的家人,她的哥哥、弟弟皆受武帝恩澤。其中,《漢書》里記載,漢武帝請方士為李夫人招魂,但這乃移花接木,《史記》記載的主角是王夫人,后者應該更靠譜,但這并不影響漢武帝對于李夫人的長期懷念。唐代白居易亦有詩云:“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文章屬作者原創(chuàng),轉載請聯系后臺,并標明出處

Hash:587e06484b1dc250f4b657eb8707dba422fdac43

聲明:此文由 青木說歷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