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姓起源及宋國的演變

哈爾濱 李少波

宋姓,大多為周代時期的子姓宋國王室貴族后裔,都尊微子啟為宋氏始祖。宋人,始于炎帝柱之姜姓后裔。商代中期前,建國于宋城(今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后為商王武丁所滅,封子子宋于其地建立了子姓宋國,商代末期為周武王所滅。西周初期,周王封商王帝乙之長子,商紂王帝辛的庶兄微子啟后人稽與故宋國之地宋城(今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重新建立子姓宋國。西周中期,周王移遷子姓宋國于故商朝發(fā)源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西南)。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國、魏國滅了宋國,至此,自微子降周至宋國滅亡,共34君,有國760年。宋國滅后,其王室貴族以國為氏,當代,宋姓總人口約1120萬,約占中國總人口的0.81%,為第22位大姓。

一、宋姓的起源

1、源于姜姓宋國

宋部族始于炎帝柱之后裔,始為姜姓,后于宋子城(今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一帶建立了姜姓宋國。商王武丁滅姜姓宋國,一部分姜姓宋人,以國或地為氏,稱為宋氏。

2、源于子姓宋國

商代中期,商王武丁滅姜姓宋國,封兒子子宋在故姜姓宋國(今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建立子姓宋國。商末周初,周武王滅商,同時也滅了商代的子姓宋國,子姓宋國子孫有的以國為氏,稱為宋氏。

3、源于子姓微國

商末周初,周武王滅商,子姓微國之君微子啟降周,周武王仍封微子啟為微國之君。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jiān)叛亂之后,封微子啟繼商脈,為“殷公”以奉商祀。至微國的第三代國君、微仲衍之子稽時,周王才移封微國于子姓宋國之故地宋子城(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建立周代時期的宋國。后又移封稽之子丁公申,于故商朝發(fā)源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西南),建立子姓宋國。齊國滅宋,子孫遂以國為氏,尊微子啟為宋之始祖。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觹》、《氏族大全》、《姓氏急就篇》皆曰:“宋氏為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之后的宋國,子孫以國為氏。”

4、源于鄭國姬姓,

以祖名為氏。姬宋,字子公,又稱公子宋,為春秋時期鄭國貴族大夫。其后裔子孫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宋氏。

5、源于改姓為宋

(1)韓姓改宋姓,為過繼改姓。生于上海的宋氏三姐妹,先輩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陽。南宋時期,韓顯卿入粵任廉州太守,后定居文昌錦山。宋美齡的父親韓教準于12歲時過繼給宋姓舅父,遂改姓宋,稱宋嘉樹,別名宋耀如。后生宋氏三姐妹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

(2)山東成武宋氏部分是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后裔,其直線世系成武郜鼎趙宋。山東成武縣郜鼎部分宋氏為趙氏改姓,該族尊宋·靖王次子趙昶為其一世祖,且已經流散至各地,留在當地的人數已不多。 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滅。因怕元兵追殺,趙氏一族中趙昶與其兄趙旭自臨安逃至山東禹城,后趙旭隱跡禹城,趙昶逃至山東成武并改為宋姓融入當地宋氏,隱跡郜鼎。

6、源于少數民族漢化改宋姓

(1)源于土家族,漢化改姓為宋氏。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西部沅陵的辰州蠻酋(今湖南沅陵邵陽、懷化一帶土家族)有取漢姓為宋氏者。

(2)源于黨項族,漢化改姓為宋氏。北宋時期,西北地區(qū)的西夏國黨項族中有漢姓宋氏,主要分布在寧夏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qū)。

(3)源于蒙古族,漢化改姓為宋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兒,屬于帝王賜姓為氏。元末明初,不少蒙古族將領、地方官吏紛紛歸降于明朝政府,被明太祖朱元璋分別賜予漢姓宋氏。

(4)源于滿族,漢化改姓為宋氏。 滿族宋嘉氏,亦稱宋家氏、嵩佳氏、松佳氏,世居董鄂(今遼寧桓仁寬甸一帶)、長白山海蘭(今吉林龍海蘭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圖)等地。后多冠漢姓為宋氏、嵩氏、蘇氏等。

二、先 宋

1、古宋部族的形成

古宋人,按其部族之名“宋”,即是房屋內有一根木柱,這是炎帝柱始發(fā)的,有著“神柱”、“天柱”在房屋中,保佑著所居人們,而稱炎帝柱。故古宋部族始于炎帝柱之后裔,是以崇拜“神柱”、以牛為圖騰的部族,姜姓。古宋部族隨炎帝族東遷至今河北一帶。炎帝聯盟與黃帝聯盟大戰(zhàn)于阪泉(河北延慶縣張山營鎮(zhèn)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一帶。)失敗后,炎帝族歸降黃帝族,其聯盟部族也紛紛歸降或逃竄。炎帝柱后裔宋部族則南逃,被大陸澤(巨鹿澤)而隔,且在大陸澤北岸而隱居。大陸澤歷史悠久,黃河曾數次流經大陸澤。它位于河北黃河故道的洼地,為漳北、泜南諸水所匯,水面遼闊,跨今河北省邢臺市的隆堯、巨鹿、任縣平鄉(xiāng)、南和、寧晉六縣。后宋部族大約在商代前期,建立了姜姓宋國。

2、姜姓古宋國

姜姓古宋國,在商代前期就已建立。商代中期,姜姓古宋國位于宋子城(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一帶。北臨古鼓國(河北晉州市西鼓城村)。南為大陸澤 又名巨鹿?jié)?。西臨古軧國(河北元氏縣西南的西張村古泜水一帶)。姜姓古宋國是一個小國,又距商都較近,臣服于商王朝。

3、子姓古宋國

商代中期,商王武丁四處征伐、擴大疆域。由于姜姓古宋國(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位于商都殷(河南安陽市)之北,又屬商畿。商王武丁北征,占并了姜姓古宋國之地,并封兒子為古宋國之君,稱子宋,建立了子姓宋國,從而取代了姜姓古宋國。武丁之子稱子“宋”,既是以前已有宋國存在,其地又為宋城,后為武丁所奪占。

《商卜辭·南北》(500)載:“于宋無災。”

《商卜辭·京律》(2094)載:“乙巳卜囗王又子宋?!?/p>

《商卜辭·虛》(1017)載:“丙寅卜……午又子宋?!?/p>

此商卜辭表明,商武丁時期,稱宋國之君為“子宋?!?/p>

《商卜辭·佚》(106)己卯卜,王貞:“鼓其取宋伯歪,古朕事。三月,宋伯歪從個鼓?!?/p>

此商卜辭表明,“宋伯歪”仍是宋國之君,為一方之伯主,名歪,當系“子宋”后代,為伯爵。宋國(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一帶,其近鄰有鼓國(河北晉州市西鼓城村)。

鼓國,己姓,出自黃帝之子夷鼓之后人。

《國語?晉語》載:“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為青陽、夷鼓,皆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 ?!?/p>

子姓宋國,為商王朝的親屬國。子姓商人是契的后代,以燕子為圖騰,故宋人的圖騰含有炎帝族的“?!奔把椎壑摹吧裰蹦?。又有兩只商人圖騰的燕鳥。商末周初之際,子姓宋國為周武王所滅。

4、古之宋地

子宋的古宋國(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之地,后有史記載。

《史記·燕昭公世家》載:“燕昭王喜四年,粟腹伐趙,王自將偏軍隨軍至宋子?!?

《刺客列傳》曰:“秦滅燕,高漸離匿作于宋子?!薄墩x》謂:“宋子故城在趙州平棘縣北三十里?!睗h為宋子邑,后置宋子縣,故城今河北趙縣東北12.5公里。

西漢高帝封許瘛為宋子侯,后改為縣。屬巨鹿郡。治今河北趙縣東北宋城村。東漢廢。北魏永安二年(529)復置。仍屬巨鹿郡。北齊廢。隋開皇初年(公元581年),復置宋子縣。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宋子縣并入平棘縣。今宋城村東南尚存原宋子城遺址。此地宜為子宋封地而得名。其東北為己姓鼓國(河北晉州市西鼓城村)。

三、周代宋國

(一)周代宋國的形成

1、微子啟由來及初封

微子,子姓,名啟。漢代司馬遷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稱開,又稱微子開。子啟是商王帝乙之長子,商紂王帝辛的庶兄。

商王文丁時,曾打敗微方(山西長治市潞城區(qū)微子鎮(zhèn)),奪占了微子城。商王文丁之子武乙封其庶長子子啟,于微方(山西長治市潞城區(qū)微子鎮(zhèn))的微子城(即微子鎮(zhèn)),建立了子姓微國,子啟為國君,以在商都殷(河南安陽市)之西,保衛(wèi)商都,故子啟改稱微子啟。

《魏書·地形志》載:“上黨壺關縣有微子城。”

《清一統志·潞安府》載:“微子城,在潞城縣東?!?/p>

《讀史方輿紀要·潞城縣》載:“微子城在縣東北十五里,紂都朝哥,潞在畿內。微子蓋食采于此也?!蔽⒆映羌唇裎⒆渔?zhèn)。

《潞城縣志》載:“微本畿內國,今城東南,去朝哥不遠,蓋即微子始封之地。今有微子店(微子鎮(zhèn)),在縣東北十五里?!?/p>

2、微子降周

微子啟曾與箕子(文丁的兒子、帝武乙的弟弟、商紂王的叔父,官太師)、比干(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商紂王的叔叔,殷商重臣,官拜少師)直諫商紂王,結果比干被商紂王剖心,箕子被迫佯狂。微子啟因是商紂王親兄,才免一死,但引起紂王的忌疑,惶惶不可終日。于是太師箕子及親臣乃勸微子去、遂。此時,微國之西的近鄰黎國(山西黎城縣)已降周,微國危在旦夕。另親人比干被剖心,箕子被迫裝瘋,賢臣被殺或逃走,使微子有反商紂之意。

周武王伐紂滅商,微子啟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矛,膝行而前以告降周武王。周武王仍讓微子啟為微國之君,管理微國。后微子又助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及管、蔡、霍“三監(jiān)之亂”,周成王、周公旦確認了微子為商朝的繼承人,奉其先祖,稱“殷公”。

3、微子代商

周成王命微子啟代商后,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愛之。周人及殷人視微子為仁賢之人。

微子啟卒后,因嫡子死、其孫腯,則立微子啟之弟微仲衍即位。

《集解》引《禮記》曰:“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p>

微子啟之弟微仲衍即位后,稱微子為“殷公”,施殷禮。

《索隱》按:《家語》微子弟仲思名衍,一名泄,嗣微子為宋公。雖遷爵易位,而班級不過其故,以故舊官為稱。故二微雖為宋公,猶稱微,至于稽乃稱宋公。

《逸周書·王會解》稱微子啟為“殷公?!?/p>

由此可見,微子啟從未封宋,只代表“殷”,仍為微國之君。當時也從未稱微子為宋公,只是后人所尊其為“宋公”。周王轉封微國為宋公,乃是其侄稽之事。

但梁玉繩《史記志疑》說:“案,仲乃微子之次子,非弟也。”

總之,微子死后,微仲即微國之位,仍居微子城(山西長治市潞城區(qū)微子鎮(zhèn))。微子、微仲時未封宋,仍稱微,以代殷。而是微仲衍之子稽時,周王才將微國移封于宋地,稱宋國。

微子死后,傳墓有二。一處為山東微山湖中的微山島上微子墓。一處是東漢梁國薄縣姓西(今河南商丘市西北郊)。但都不確。

山東微山湖中的微山島上微子冢,應是羋姓微子(糜子)的墳墓,不是商紂王之兄微子啟的墳墓。而今河南商丘之微子啟墓,也是微國移封宋后,微子的后人由微子城(山西長治市潞城區(qū)微子鎮(zhèn))遷葬于此,是為衣冠冢。

4、移封為宋

(1)初封于宋

至子姓微國的第三代國君、微仲衍之子稽時,周王才移封微國于子姓宋國之故地宋子城(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建立周代時期的宋國。封微仲衍之子稽為新宋國國君,稱宋公。與姬姓昭公之后的燕國(北京一帶)、周公旦之子的邢國(河北邢臺市)一同防御商人箕子后裔的箕國、鮮于國及北部狄族的南侵。

即商人后代的微子國,在第三代國君子稽時,才移封故宋國之地,開始稱“宋”的。

(2)宋國遷徙

在宋君稽之子宋丁公申時期,為穩(wěn)定商人故地商丘之商遺民,使其更好的維護周王朝,以達到以殷治殷的方略,同時也為監(jiān)視淮夷人反周作亂,周王將故宋國之地(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的宋國,轉遷至故商人初始之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西南),建立子姓宋國。宋國自從丁公申起,才有謚號。丁公申尊父稽為宋公。為此微子啟后人所封的子姓宋國,經歷了西周、春秋時期,至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286年)的宋康王時,才為齊、楚、魏國聯合所滅亡。

(二)周代宋國

1、宋國的疆域

《漢書·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 、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p>

宋國疆域最有大時為宋襄公時期,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端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2、宋國的都城及重邑

(1)宋國的都城

宋國的都城為商丘(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qū)西南),又稱宋城,不僅是宋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宋國最大商業(yè)城,其規(guī)模宏大。

1994年春至1997年秋,據中、美聯合考古隊在今商丘市睢陽區(qū)考古發(fā)現,宋城東垣長近3公里,南垣長3.5公里,西垣長3公里,北垣長3公里,周長13公里,面積達10余平方公里,相當于現存明代所建歸德府城的10倍。據相關材料記載,當時人口約在10萬人以上,聚居著本地眾多手工業(yè)工匠和外地商人,專門設有貿易市場,百工居肆”,店鋪林立,除糧坊、油坊、車市外,還有絲麻織品、木器、漆器、玉器、陶器、鞋、帽等各種貨物。專設“褚市”(一種官吏名稱)管理商區(qū),一派繁榮景象。

齊國聯合楚、魏滅宋后,魏國占領了宋國都城商丘,以今商丘市睢陽區(qū)為治所置大宋郡。

宋城(商丘),在隋、唐、五代時期為宋州,后周時期趙匡胤任宋州節(jié)度使,后南征北戰(zhàn),平定中原,建立了趙氏政權,故稱宋朝。

(2)陶丘(今山東定陶縣西北),位于濟水北岸。原是春秋曹國都城,于魯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亡于宋人之手。此處,土地平闊,開發(fā)較早?!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吩唬骸拔魣蜃饔诔申?,舜漁于 雷澤”。 陶丘人口比較集中,客商云集,店鋪鱗次櫛比。

(3)彭城(今江蘇徐州市),獲水與泗水兩大河流在此匯合,交通發(fā)達,南賈蘇州,北賈臨淄,“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商業(yè)也極為繁榮。

(4)蒙邑(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qū)蒙墻寺村一帶)。為商代初期商王湯之北亳?!蹲髠鳌でf公十一年》杜預注:“梁國蒙縣北有亳城,城中有成湯冢,其西有伊尹冢?!薄稘h書·地理志》(薄縣下)顏師古注:“臣瓚曰:湯所都?!泵梢剡€為莊子的出生地?!掇o?!酚浭觯骸扒f子,戰(zhàn)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商丘縣東北)人。” 蒙邑是《商丘縣志》記載的商丘的重要地名。上面記載說:“蒙城:在(縣城)東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蒙澤在城東北三十五里……漢置蒙縣,屬梁國。有一塊古碑殘片上還可見“古蒙”字樣??勺C為古蒙地。

(5)豐邑(今江蘇徐州市西北部)。

(6)栗邑(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

3、宋國的世系

自微子降周至宋國滅亡,共34君,有國760年。

周代時期子姓宋國的君王世系

4、宋國大事記

(1)子稽封宋:西周初期,周王移封微國的第三代國君、微仲衍之子稽,于子姓宋國之故地宋子城(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建立周時期的宋國。封微仲衍之子稽為新宋國國君,后人謚尊為“宋公”。

(2)宋遷商丘:在宋君稽之子宋丁公申時期,為穩(wěn)定商人故地商丘之商遺民,及監(jiān)視淮夷人反周作亂,周王將故宋國之地(河北趙縣各子鎮(zhèn)宋城村)的宋國,轉遷至故商人之地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西南),移建子姓宋國。

(3)殺叔奪位:西周中期,宋前緡公去世后,將君為傳給了他弟弟宋煬公。宋前緡公次子鮒祀不服,將叔父宋煬公殺死,把君位給了長兄弗父何,弗父何不受,鮒祀于是自立,稱為宋厲公,封兄弗父何于栗(河南商丘市夏邑縣),任宋國國卿。

(4)讓國肇亂:春秋初期,公元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繼位。宋穆公去世后,不立其子公子馮,立兄宋宣公之子公子與夷。是為宋殤公。公子馮避于鄭國。宋殤公繼位后,大司馬大夫孔父嘉受穆公和所托,輔佐殤公,與另一公族華父督共同執(zhí)政。華父督為宋戴公之孫,而孔父嘉則為弗父何之后。華父督對孔父嘉地位高于己很不滿,而且有次華父督見孔父嘉之妻美貌并為這垂涎不已。由于公子馮在國內有一定勢力,而且得到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支持,因此對此非常不放心。由此與鄭國發(fā)生連年征戰(zhàn),但輸多勝少,因此國內民怨很深,華父督散布謠言,說大司馬將要再次對鄭用兵。于是國內發(fā)生騷亂,華父督趁機襲殺孔父嘉,奪走孔父嘉之妻??赘讣沃幽窘鸶竸t逃難到魯國,從此孔氏成為魯國人。宋殤公與夷聽聞華父督煽動殺死自己的親信孔父嘉,于是驅戰(zhàn)車欲殺華父督。華父督見國君發(fā)難,于是下趁機一舉殺掉了宋殤公。接著從鄭國迎立公子馮即位,是為宋莊公。

(5)乘丘之敗:宋閔公八年(公元前684年),魯國侵犯宋國。宋國人遷居宿邑。宋國聯合齊國共同對抗魯國,當時宋、齊聯軍駐扎在郎地。魯國的公子偃說:“宋軍的軍容不整齊,可以打敗他。宋軍兵敗,齊軍必然回國。請您攻打宋軍?!濒斁斍f公不同意。公子偃從雩門私自出擊,把馬蒙上老虎皮先攻宋軍,在乘丘(今山東巨野縣)把宋軍打得大敗,魯莊公用金仆姑之箭射中宋國將領南宮長萬,并活捉了南宮長萬。齊軍見狀果然撤退回國。后宋國請求魯國釋放南宮長萬,魯莊公于是釋放南宮長萬回宋國。

(6)弒殺宋君:宋閔公九年(公元前683年)秋,宋閔公與南宮長萬一起打獵,南宮長萬因跟宋閔公爭奪獵物,宋閔公大為生氣,于是辱罵南宮長萬說:“原來我尊敬你,如今你成為魯國的俘虜,所以我便不再敬重你?!蹦蠈m長萬因此怨恨宋閔公。南宮萬力氣極大,公元前682年,南宮長萬在蒙澤殺害宋閔公。之后,南宮長萬又殺害大夫仇牧和太宰華督,改立公子游為君,史稱宋前廢公。宋國幾位公子都逃到蕭邑,宋閔公的弟弟公子御說逃到亳邑。南宮長萬之弟南宮牛領兵包圍亳邑。同年冬天,蕭邑大夫與宋國公子們一起擊殺南宮牛,并殺死宋前廢公而立公子御說,是為宋桓公。南宮長萬逃到陳國,宋國人以重金賄賂陳國,陳國人就讓美女陪南宮長萬喝美酒,將他灌醉后用皮革把他包裹起來,送回宋國。宋國人將南宮長萬剁成肉醬。

(7)圖謀稱霸:齊桓公死后,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合諸侯,預爭霸主。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來威脅東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為曹國不服,發(fā)兵包圍了曹國。同年冬天,陳穆公邀諸侯重修齊桓公之好,于是陳、蔡、楚、鄭等國在齊國結盟。這樣,在諸侯中變形成了兩大集團,楚、齊、鄭、陳、蔡等國為一大集團,而圖謀稱霸的宋襄公一黨只有衛(wèi)、邾、曹、滑等幾個小國。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宋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宋襄公又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公子夷目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為爭當諸侯霸主而發(fā)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想借以攻取宋國,直到同年冬季,諸侯在薄地會見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宋襄公才被釋放。

(8)泓水之戰(zhàn):宋襄公被楚國釋放回國后,聽說鄭國支持楚成王做諸侯霸主,就決定攻打鄭國。目夷勸阻他,襄公不聽。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能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fā)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退兵,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相遇。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沖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布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彼蜗骞f:“等他們列好陣的?!钡瘸姴己密婈?,楚兵一沖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的意見,宋襄公卻教訓道:“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zhàn)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發(fā)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zhàn)時,并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宋襄公在泓水之戰(zhàn)失敗以后,撤退到宋國襄邑的行宮里養(yǎng)傷。公元前637年,夏季,宋襄公傷痛發(fā)作,不治而死,葬于襄邑(今河南省睢縣)城中東北行宮內。故襄邑又稱襄陵。

(9)奪位之亂: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其弟御殺宋成公太子與大司馬公孫固,自立為君,史稱宋后廢公。后宋國人殺宋后廢公,立宋成公少子杵臼為君,是為宋昭公。公元前611年,宋昭公庶弟公子鮑聯合其嫡祖母王姬殺害宋昭公,公子鮑于是繼位,是為宋文公。

(10)墨子助宋:宋后昭公,宋元公曾孫,公子褍秦之孫,公孫周之子,宋景公之養(yǎng)子。宋景公無子,以公孫周之子繼之。宋昭公請墨子在宋國參政,拜為宋大夫,稱“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事”。楚在惠王、聲王時曾兩次包圍宋都,未能攻克。晚年任用戴歡為大宰,司城皇專政,二人互相殘殺。后司城子罕擊敗戴歡,又將宋后昭公驅逐,出亡于鄙,后潛心改過,三年后復宋位。

(11)戴氏代宋:宋剔成君,子姓,戴氏,名剔成,一名罕,宋國君主宋戴公后裔,宋辟公(宋桓候)之臣?!吨駮o年》云:子剔成廢宋辟公而自立,是為宋剔成君。公元前329年,子剔成之弟子偃發(fā)兵攻擊子剔成,子剔成兵敗,奔亡齊國,子偃自立為君,是為宋康王。

5、宋國的滅亡

公元前329年,子偃奪兄位。公元前318年,子偃稱王,即宋康王。宋康王“行王政”,即實行政治改革,宋國遂強盛起來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國,取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受到齊、楚、魏大國的忌恨,乃與齊、魏為敵國。公元前286年,宋國發(fā)生內亂,齊國趁機便聯合楚國、魏國攻打宋國,宋軍大敗,宋國百姓四處逃散,城池沒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又被齊軍抓獲并殺死,三國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宋國滅亡。至此,自微子降周至宋國滅亡,共34君,有國760年。

6、宋人的遷徙

宋國滅亡,楚國虜大部分宋國公族及遺民,遷至今湘西沅江流域,開發(fā)荒地,后又將其遷到今湘黔之交。后成為宋氏楚人。

《行邊紀聞·蠻夷》載:“宋家,蔡家本中國之裔,相傳春秋時楚子蠶食宋、蔡二國,俘其人放之南徽,遂流為夷。”

《元和姓纂》載:“(宋)子姓,殷王帝乙長子微子啟,周武王封于宋,傳國三十六世,至君偃,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楚有宋玉、宋義、宋昌?!?/p>

四、宋姓的文化及發(fā)展

1、宋的名義

(1)宋字的演變:

(2)宋的意義:

文言版《説文解字》:宋,居也。從宀,從木。讀若送。

白話版《說文解字》:宋,居所。字形采用“宀、木”會義。讀音“送”。

宋,從木。表示房屋內有樹木(神柱)。

宋,響度單位,一宋約相當于人耳剛能聽到的聲音響度的一千倍,等于1000毫宋。

(3)宋的名義

宋,當系房屋頂棚由一根大木柱支撐著,至今仍稱為“中柱”,這根中柱不僅支撐著全部房架的壓力,也是神圣的圖騰“神柱”。如“宋”字形的“神柱”,又稱“仙人柱”、“天柱”。 這根中柱往往被尊為“神柱”,任何人不能亂動。

這也是炎帝柱始發(fā)的,有著“神柱”、“天柱”在房屋中,保佑著所居人們,故稱炎帝柱。炎帝柱后裔繼承了傳統,稱宋人。后來以燕子為圖騰的子姓商王朝吞并了宋人居地,也廣泛采用“神柱” 支撐房架。今仍有商人后代的少數民族,采用“神柱” 支撐房架。再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將其立在房門外,作為象征“天柱”保佑的崇拜,圖騰柱也是中華民族的威嚴象征,如華表是由此演變的。

2、宋的圖騰

宋的字義圖騰 宋的含義圖騰

(1) 宋的字義圖騰

以“宋”字之本義所作的宋人圖騰。房屋頂棚由一根大木柱支

撐著,這根中柱不僅支撐著全部房架的壓力,也是神圣的圖騰“神柱”。 炎帝柱后裔繼承了傳統,稱宋人。

(2) 宋的字義圖騰

原上為形似一個牛頭,表示為神農氏炎帝之牛圖騰之后人,下為

房屋頂棚由一根大木柱支撐著,以示其祖為炎帝柱,是崇拜“神柱”的部族。最上為“火”,為炎帝之屬類。

自以燕子為圖騰的子姓商朝人,取代炎帝柱后人的宋國后,宋人逐步與以燕子為圖騰的子姓商人相融合。故宋的圖騰又在兩個牛角上,展現了兩只燕鳥,以示宋人有商人的血脈。

(3) 宋的圖騰全義

體現了炎帝族的“火”、“?!焙脱椎壑摹吧裰?。又體現了融合以燕子為圖騰的子姓商部族(商王朝)。

3、宋姓的遷徙分布及人口繁衍

(1)宋姓的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宋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北部地區(qū)以及湘西、湘黔之交地帶。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宋姓已經播散于山西、陜西、甘肅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時期,宋姓已擴展到四川、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尤其盛興于陜西地區(qū)。清初進入臺灣省。

(2)宋姓的人口繁衍

宋朝時期,宋姓大約有88萬人,約占中國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陜西為宋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宋姓總人口的19.4%。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陜西、河北、四川、河南,這四省宋姓占宋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東,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中國形成了以秦川、冀豫為中心的兩個宋姓人口聚集區(qū),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區(qū)。

明朝時期,宋姓大約有54萬人,約占中國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山東為宋姓第一大省,約占宋姓總人口的17.1%。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江西、浙江,這三省宋姓大約占宋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蘇、河北,三省又集中了25%的宋姓人口。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東南、南方遷移。宋元明600年間,中國總人口純增長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長是負值。面對戰(zhàn)亂和屠殺,北方地區(qū)的宋氏,受到慘重的損失。中國重新形成了魯冀、贛浙蘇兩大塊宋姓人口聚集地區(qū)。

當代,宋姓大約有1120萬人,約占中國總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二位。山東為宋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宋姓總人口的14%。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四省,大約占宋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遼寧、四川、湖北、江蘇、山西、吉林、湖南、安徽,這八省又集中了34%的宋姓人口。中國形成了冀魯豫、川鄂、黑吉遼三塊高比率的宋姓區(qū)域。當代,宋姓在山東東部、黑龍江、吉林東北部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1.4%以上,有的達到2.5%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中國國土總面積的5.6%;山東西部、晉冀豫、陜甘寧大部、蘇皖鄂川大部、遼寧、吉林西部、內蒙中部和東部,宋姓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7%-1.4%,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8%;云南貴州北部、四川東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臺灣東南部、青海東部,宋姓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35%-0.7%,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區(qū)占當地人口比例0.35%,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47%,其中占當地人口比例不足0.1%的地區(qū)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8%。

4、宋姓的郡望及堂號

(1)郡望

西河郡:黃河晉陜峽谷兩岸為漢代西河郡。

廣平郡:漢景帝時,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縣)。

敦煌郡:西漢時期,分酒泉郡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一帶。

河南郡:秦時置三川郡。西漢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弘農郡:西漢時期,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市函谷關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云夢縣)。

樂陵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樂陵一帶。

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縣一帶地區(qū)。

(2)堂號

拱微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廣平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樂陵堂:以望立堂。

玉德堂:宋朝時候,宋祁及胞弟宋庠一同中了進士。宋祁禮部考試第一,官拜見兵部尚書,著有《玉樓春詞》,有“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名句。人們叫他“紅杏尚書”,人稱“二宋”。其后以“玉德”為堂號。

5、宋姓名人

宋 牼: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道家“宋尹學派”的代表人物。

宋 玉:楚頃襄王的文學侍臣、大夫、議政大夫。宋國公族后裔。

宋 義:楚懷王熊心的大將軍。遭到項羽發(fā)動兵變,為其斬殺。

宋 弘:東漢大臣,漢光武即位,拜為太中大夫,以清行稱。

金剛:隋、唐起義軍首領。后為秦王李世民所敗。

宋 弁:北魏孝文帝的常侍,右衛(wèi)將軍兼祠部尚書,攝七兵尚書。

宋 云:北魏西行求法者,訪天竺、吐谷渾、入西域。

宋 璟:唐名相,先后歷仕武后、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朝宰相。

宋之問:唐代進士、詩人,深得武則天賞識。著有《宋之問集》。

宋 庠:北宋時期的狀元、參知政事。任宋仁宗的兵部侍郎、宰相。

宋 祁: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著《新唐書》。

宋敏求:北宋時期的文學家、史地學家、藏書家。著《唐大詔令集》。

宋 江:北宋末期,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后被朝廷招安。

宋 慈:南宋法醫(yī)學家、高級刑法官。著《洗冤集錄》為世界首創(chuàng)。

宋 信:元朝膠東行省丞相,官居“從一品”。微子啟的第64世后人。

宋 克:明代初期“十才子”之一,著名的書法家。

宋 濂:明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 璲:明代初期,著名的書法家,精篆、隸、真、草書。

宋懋澄:明代著名文學家、藏書家。祖原為宋朝趙姓皇室,后改宋姓。

宋應星:明朝著名科學家。著《天工開物》、《論氣》、《談天》等書。

宋 鈺:明代書畫家,擅畫山水,尤擅畫松樹,為世人稱譽。

宋應亨:明末抗清英雄,任北直隸大名府清豐知縣、吏部稽勛司郎中。

宋 琬:清初著名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著有《安雅堂集》等書。

宋 湘:清代詩人,為嘉慶進士。著有《紅杏山房詩鈔》等。

宋教仁:民國初期的政治家,農林部總長、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

宋哲元:民國軍事將領,是馮玉祥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抗日名將。

宋子文:民國時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宋慶齡: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中華民國和國民黨領袖孫中山的夫人。

宋美齡:中國近現代政治家、外交家,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的夫人。

宋希濂:國民黨陸軍中將,抗日名將,曾任華中剿匪副總司令。

宋春舫:王國維的表弟,著名的劇作家、戲劇理論家。

宋任窮:共產黨名將,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任云南省委第一書記。

宋叔和:中國著名地質巖石學家、區(qū)域巖石及有色金屬礦學家。

宋楚瑜:中國臺灣政治人物,曾任臺灣省省長,現任親民黨黨主席。

宋祖英:中國民族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

宋丹丹:中國國家一級話劇演員、小品演員、著名影視演員。

宋小寶:本名宋寶利,著名小品演員。

Hash:1b4d8a72ee198067707c27d3a84b43bf12478498

聲明:此文由 老主任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