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因姓氏而遷村 記藍珠村吳氏宗祠

藍珠是位于赤坭鎮(zhèn)北部的一個集中聚居的自然村,屬赤坭鎮(zhèn)竹洞村的一個經(jīng)濟社。藍珠經(jīng)濟社東部山嶺連綿,西北為盆地,南部地勢低洼,土地肥沃,是一個山清水秀宜于居住的地方。藍珠經(jīng)濟社約260人,吳姓有200多人。

吳氏宗祠

吳氏起源和立村故事

我國宗族文化里有一個共同的現(xiàn)象,就是在記述自己的先祖和宗族出處時,常曰出自皇親貴族,系出正統(tǒng)名門之后。不論正史開國之王,還是野史小國寡民,都有此好。藍珠吳氏族譜也是這樣記述自己的祖先,該族譜中記載,吳氏起源于周朝國姓姬,先祖即是姬氏先祖姬棄。

該族譜還載,周文王的伯父姬泰伯開辟了江南,建立吳國。泰伯無嗣,傳位于弟弟姬仲雍。他們的后人以地為姓,吳姓由此而來。無錫便是吳姓發(fā)祥地,縣城東南有泰伯廟,東北鴻山有泰伯墓。吳氏族譜還逐一細數(shù)歷代吳氏名人,從吳王闔閭始,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吳廣,戰(zhàn)國初期魏國大將吳起,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著名道教學者吳筠,元代作曲家吳昌齡,清代散文學家吳敏樹,近代書畫家吳昌碩,等等,以此印證吳氏人才輩出。

吳氏宗祠

藍珠經(jīng)濟社立村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間,公認文顯公為立村始祖。當時龍川縣白馬崗有一個叫吳文顯的人,生于康熙丙午(1666)正月十六日。1750年,因家境艱苦,便與幾個同宗兄弟一路放鴨,遷徙到現(xiàn)在的藍珠經(jīng)濟社附近,見此處有山有水,土肥 沃,便選址定居下來。當時選址也一波三折,先是選在田心村后一個叫網(wǎng)頂?shù)牡胤?,?a href='/kejia/' target=_blank>客家話“吳”與“魚”同音,吳姓住在有網(wǎng)的地方,這不是網(wǎng)住魚了嗎,魚豈有活路?因為這種地名的禁忌,吳文顯決定把定居地遷至巴江河邊黃沙塘附近,但那個地方土匪出沒,也不是理想的地方,這才遷到藍珠定居下來,開墾荒地,種植耕耘,吳氏自此在藍珠開枝散葉,繁衍后代,歷世260多年。藍珠吳氏后人,便尊吳文顯為立村始祖,稱文顯公。

文顯公為人好善樂施,曾向當時的花邑捐谷一萬斤,資助修葺學校,當時的地方官員贈送他一塊嘉獎匾牌,上書“望重里開”,后代子孫視為殊榮,將之懸于吳氏祠堂一進正中堂上,至今猶在。

吳氏宗祠與嶺南祠堂的同和異

藍珠經(jīng)濟社建有吳氏宗祠,布局上與嶺南一帶的宗祠相同之處是,選擇后高前低的走向,祠堂后面是民居,前面是一片開闊廣場平地,便于開展宗族活動,廣場之外是水 塘,便于生活用水和日常漿洗。南方多雨,民居屋面之水,與祠堂排水匯合后,流經(jīng)祠堂前面廣場之下的暗溝,匯入水塘。這種后高前低、后屋前塘的村舍布局,使得吳氏后人有場地開展祭祀活動,又可以旱澇無憂,相當科學合理。

祠堂三間三進,是人字山墻,山墻從頂端的屋脊往兩邊滴水檐方向,用磚瓦各砌成 一條鏤空的飛龍。頂部的橫梁用的是磚雕,重修后有的地方是磚混結構,有的外皮已經(jīng)剝落,里面的紅磚顯露出來。主祠青磚墻,硬山頂,博古灰塑脊,碌灰布瓦。前進頭門前檐兩條花崗石柱,左右山墻柱間各有蝦公形石橫梁,梁上有石獅子,門兩邊嵌花崗 石,上有石額,刻“吳氏宗祠”。左右有花崗石鑲嵌的包臺。梁架斗拱、封檐板木刻花鳥鰲魚、瑞獸、戲曲人物,石雕工藝精美。內(nèi)墻頂部也有人物故事彩畫,人物形象飽滿,豐姿綽約。后檐有兩木柱作屏風,上有“望重里開”橫額。前院天井兩廂有廊,花崗石四踏上中進。中進前檐兩石柱,廳四坤柱,橫額“留耕堂”。后院天井兩廊為六架 梁,花崗石三踏道上后進。后進立有“吳門堂上歷代考妣宗親之神位”。一般來說,花都各村的宗祠之中,或在壁間,或在柱上,均有對聯(lián),寄予追宗思遠、教育子孫后代之意。吳氏宗祠除有上述兩塊橫額外,壁、柱雖然規(guī)整,但并無一副對聯(lián)。近年來吳氏宗祠經(jīng)過數(shù)次重修,一次是1947年,一次是1993年,一次是2006年。10年后的今天,雖因缺少專人的照看和維護,墻院略顯雜蕪,壁畫也開始斑駁,但石階木柱、灰墻黛瓦,依然歸整肅穆,一派巍然宗室氣象。

堅守的民俗與冷落的村莊

藍珠村以種植水稻為主,花生、紅薯、芋頭、蔬菜等為次。因地勢低洼,是赤坭地區(qū)出了名的患澇患旱村,民謠唱道:“好天三日車(水車)頭響,蜘蛛屙尿浸村場。放下禾鐮無米煮,一家大小淚漣漣?!眳俏娘@當時選中藍珠村這個地方,大概因為他是個鴨農(nóng),低洼地便于放鴨,卻并不適宜于農(nóng)業(yè)種植。村中族譜載,1915年、1931年,藍珠村發(fā)生過兩次最為嚴重的洪災,巴江、西江兩河同時泛濫,藍珠村遭遇嚴重洪災,農(nóng)田 水稻被沖,泥墻屋倒塌,人民流離失所。1940年遭遇大旱,兩造失收,民不聊生,往外逃荒,1946又年遭日寇掠擄燒殺。饑餓的村民采竹籽而食,有的人因不消化導致便秘而死。但倔強不屈的吳氏后人敢于同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斗爭,堅持不息耕作。直到1954年,興建了三坑水庫和一系列農(nóng)田水利設施,藍珠村這才實現(xiàn)了增產(chǎn)穩(wěn)產(chǎn),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在兩百多年漫長的農(nóng)業(yè)村落生活方式中,藍珠村人逐漸形成了一些奇特而有意思的生活禁忌。比如忌將碟內(nèi)的魚翻轉,認為這是旅途中覆舟的不祥之兆;出入忌踏門檻,掃地忌從內(nèi)向外,認為這都是破財之舉;嫁娶、建屋上梁入伙、擺酒等喜慶之事,忌見 孕婦或頭發(fā)不整婦女;女兒女婿在岳父家不得同住一處;等等。這些禁忌,有些村民已經(jīng)不再作為很重大的族規(guī)民風去遵守,而在上了年紀的人心目中,依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依然在傳承和堅守。傳承和堅守的,還有族中的祭祀活動。每年清明吳氏宗族大祭,全村老少聚集到吳氏宗祠,舉行祭祖儀式,之后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少,皆到吳氏宗祠參加大聚餐。每當這個時候,散居各地的吳氏后人便自發(fā)聚攏來,那種血濃于水的血脈親情讓觀者無不動容。獅嶺陳逕村的同宗吳氏,常常派出代表前來藍珠村參加清明的祭祀活動。

蝦公梁石獅柁墩

相傳,當年與吳文顯一同來藍珠村的,還有他的同宗兄弟吳文貴、吳文梅。后來此二人遷到獅嶺陳逕村,在那里開基立業(yè)。兩百多年來,藍珠村、陳逕村吳氏后人從未淡忘同宗之情,依然保持密切往來,共同祭祀?yún)鞘舷茸?。每當此時,藍珠村人都會熱情招待陳逕村人。一些散居赤坭各地的吳氏后人,在清明這天,也零星趕來參加儀式。白坭村有一個叫吳秉承的人就是其中之一,祭祀那天,他會提鞭炮來村中燃放,表達一份同為吳氏后人的善意。藍珠村人則家家戶戶送他年糕、糖果等年消品,同宗情誼讓人由衷感動。祭祀活動結束之后,藍珠經(jīng)濟社則把村里人各家各戶捐獻款項的數(shù)額、祭祀活動開支的數(shù)額等收支情況列出明細,請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在紅紙上用楷書工工整整抄寫好,張貼于吳氏宗祠門口,進行公示。

隨著中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進程不斷向前推進,村里的一些年輕人不再滿足于農(nóng)業(yè)時代吳氏先祖幾百年來所經(jīng)歷的生活方式,開始選擇外出打工經(jīng)商。村里的學校也遷到鎮(zhèn)上去了,舊址改作他用,許多孩子就是從去鎮(zhèn)上讀小學、中學開始,進而到更遠的廣州市,或者更加遙遠的外省大城市大學,就在外面成家立業(yè),重新開枝散葉。如今村里人擺酒,去宗祠里宴客也逐漸減少,或去酒店或承包給專門的喜宴團體,宗祠的天井里,生出一層細密的青草來。

----------------------

編輯:小狼 攝影:關振倫

Hash:9668f43a4896478f566fd2275cd8021952212d70

聲明:此文由 花都人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