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龍溪虎:紅色永新

賀子珍家鄉(xiāng)永新黃竹嶺

永新,位于江西西部邊境,與井岡襟山依水,于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建縣,古稱楚尾吳頭,縣名來源于《大學·禮記》:“日永月新”,至今有1810多年歷史。永新是一片紅色故土,因紅色而聞名天下,是中國第一位女紅軍戰(zhàn)士賀子珍的家鄉(xiāng)。在這塊紅土地上經歷了井岡山革命斗爭血與火的洗禮,積淀了不朽的紅色印跡,發(fā)生了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流傳著許多經典的革命故事,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誕生地和全國著名的將軍大縣。

三灣改編鑄軍魂

三灣楓樹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沿湘贛邊界向農村和山區(qū)轉移,在永新縣三灣村親自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總結了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針對部隊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部隊進行了改編。

一是縮編部隊。采取愿留則留、愿走則走的原則,將起義部隊由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即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轄兩個營,第一營和第三營。每營三連,另設屬于團部的特務連,共七個連,加上不存在的第二營三個連對外號稱十個連。設立了只屬于團部的衛(wèi)生隊和輜重隊,沒有擔任職務的軍官全部編入軍官隊??s編后的部隊由原來一千余人減至七百余人,雖然人數減少了,但部隊更精悍了,戰(zhàn)斗力更強了。

二是“支部建在連上”。毛澤東在總結何挺穎連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把“支部建在連上”,開創(chuàng)了在軍隊基層建立共產黨組織“偉大的起點”。從此,部隊營團設黨委,連以上設黨支部,班、排設黨小組;實行黨代表制度,黨代表擔任黨的各級書記,負責部隊的政治訓練和民運工作,整個部隊統(tǒng)一由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指揮,從而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使我軍獲得了政治靈魂和領導核心,從而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一文中說:“紅軍所以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支部建在連上”主題雕塑

三是實行民主。為破除舊軍隊的習氣,建立以平等為基礎的新型官兵關系,實行軍隊民主制度。規(guī)定長官不準打罵士兵、廢除繁文縟節(jié)、實行經濟公開、官兵待遇平等等多項民主制度。為了確保這些民主制度的貫徹執(zhí)行,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決定在連以上建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并賦予士兵委員會參加部隊管理,監(jiān)督部隊經濟開支,對軍官有監(jiān)督批評的權利。士兵委員會在井岡山革命時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一文中對士兵委員會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紅軍的物質生活如此菲薄,戰(zhàn)斗如此頻繁,仍能維持不敝。除黨的作用外,就是靠實行軍隊內的民主主義?!?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岡山,又一次談到士兵委員會,他說士兵委員會和“支部建在連上”具有同樣深遠的意義,并且強調必須重視發(fā)揮士兵委員會的作用。

三灣改編是我黨創(chuàng)建新型人民軍隊的第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鑄就了人民軍隊的紅色屬性,鍛造了我軍的無敵軍魂,奠定了政治建軍的基礎,是我黨建軍史上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標志著毛澤東建軍思想的開端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講話中強調,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發(fā)端于南昌起義,奠基于三灣改編,定型于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完全區(qū)別于一切舊軍隊的政治特質和根本優(yōu)勢。

龍源口大捷定乾坤

龍源口橋

龍源口位于永新縣的南面,離縣城21公里,在永新、寧岡交界之處,橫亙著兩座相隔10余里的大山,即新、老七溪嶺,山上林深草密,山間谷深溪急,地勢十分險要。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這里發(fā)生了以少勝多、一戰(zhàn)定乾坤的龍源口大捷,使永新成為井岡山根據地中心區(qū)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同時也進入了全盛時期。

龍源口大捷主要由新、老七溪嶺兩大戰(zhàn)役組成。為了粉碎敵人的“聯合會剿”,毛澤東等同志根據兩省敵軍的內部矛盾,制定了作戰(zhàn)計劃,決定采取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的戰(zhàn)術,對力量較強的湘敵取守勢,對力量較弱的贛敵取攻勢。毛澤東在寧岡新城召開紅四軍連以上干部會議,進行戰(zhàn)斗部署。朱德在會宣布了紅軍的擊敵計劃:王爾琢率領紅二十八團在老七溪嶺迎擊敵人;朱德、陳毅率領紅二十九團和三十一團一營在新七溪嶺擊敵;袁文才率領紅三十二團一部與永新、寧岡部分地方武裝埋伏在白口附近的新七溪嶺、武功山上;永新、寧岡兩縣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數千人在新、老七溪嶺附近山頭配合紅軍作戰(zhàn);另派三十一團三營在寧岡睦村監(jiān)視湖南敵軍。

6月23日清晨,新七溪嶺戰(zhàn)役打響。進攻新七溪嶺的敵軍是號稱“江西最狠的部隊”——楊池生九師二十六團。敵軍憑借優(yōu)良裝備,攻奪了紅軍的第一道防線后,又向第二道防線泰山亭發(fā)起猛攻,一直把紅軍逼到最后一道防線——風車口上面的“吊谷上倉”。在戰(zhàn)斗最為激烈的時候,朱德從指揮部望月亭率領軍部警衛(wèi)排沖下來,手持機關槍向仰攻的敵軍掃射。戰(zhàn)士們看見朱軍長親臨前沿,瞬時銳氣倍增,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奪回了風車口陣地。老七溪嶺戰(zhàn)役結束以后,敵軍全面潰逃,紅二十八團立即分兵兩路,一路追殲逃敵,一路包抄龍源口。此時,地方武裝也從四面八方包圍上來,敵軍迅速陷入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經過短時激戰(zhàn),全殲敵軍一個團于新七溪嶺山下和龍源口村周圍。下午三四點鐘戰(zhàn)斗結束,紅軍乘勝追擊,一鼓作氣直逼永新城下。留守在縣城的兩團敵軍,匆忙棄城而逃,紅軍第三次占領永新縣城。湖南敵軍得知江西敵軍慘敗,不敢出擊,慌忙退回茶陵。

老七溪嶺戰(zhàn)役,敵軍搶先占領了制高點百步墩,戰(zhàn)局對紅軍不利。王爾琢指揮部隊向敵人發(fā)起多次沖鋒,都未能奏效。為了掌握戰(zhàn)斗的主動權,王爾琢與團黨代表何長工商量,決定調整戰(zhàn)斗部署,以連為單位,由黨員、干部、老戰(zhàn)士組成突擊隊,由三營營長蕭勁率隊,正面向百步墩猛烈沖鋒;另派出一小部分部隊,以深山密林作掩護,隱蔽地向百步墩背后攻擊。在全團火力的掩護下,突擊隊經過半小時猛攻,以犧牲了蕭勁等幾十人的代價,奪取了百步墩。在紅軍指戰(zhàn)員的猛烈攻擊下,百步墩的敵軍前后受擊,招架不住,迅速往山下潰退。此時,埋伏在武功壇的袁文才紅三十二團小分隊和地方武裝迅速出擊,直搗敵人前線指揮部。進攻新七溪嶺的敵軍,腹背受擊,頓時失去指揮,后衛(wèi)牽動前衛(wèi),全線崩潰。敵師長楊如軒被紅軍擊傷,帶著殘敵向永新縣城逃竄。

龍源口大捷,共殲滅敵軍一個團,擊潰兩個團,繳槍千余支,俘敵500多人,是紅四軍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也是中國革命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永新人民心中永遠難以忘懷的豐碑。在永新至今還流傳著贊頌“龍源口大捷”的歌謠:

五月里來是端陽,

七溪嶺下擺戰(zhàn)場,

不費紅軍三分力,

打敗江西兩只羊(楊)。

龍源口大捷之后,毛澤東曾滿懷豪情地說:“我們看永新一縣,要比一國還要重要。所以現在集中人力在這一縣內經營,想在最短的期間內,建設一個黨與民眾的堅實基礎,以應付敵人下次的‘會剿’”。由此可見,毛澤東“大力經營永新”的實踐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迅速進入“全盛時期”,為后來湘贛蘇區(qū)和中央蘇區(qū)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塘邊分田樹典范

《井岡山土地法》

永新塘邊村曾經是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坐落在永新縣的西鄉(xiāng),這里三面環(huán)山,山上松柏成林,郁郁蔥蔥,山下樟樹成片,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上世紀二十年代,毛澤東在塘邊分田讓這里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1928年夏,毛澤東率紅四軍三十一團部分指戰(zhàn)員先后三次深入永新縣塘邊村進行土地調查,開展土地革命的試點工作,領導塘邊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使塘邊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的典范,有力地推動了邊界土地革命運動的深入開展。

在塘邊的40余天里,毛澤東經常深入群眾家中訪貧問苦,召開塘邊農民及各階層人士調查會,取得了大量的土地革命的調查資料。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在分析了塘邊的階級狀況和勞苦群眾受苦受難的根源后,毛澤東在塘邊形成了一個分田臨時綱領,共17條,號召群眾起來分田分地,進行土地革命。塘邊土地革命首先是斗爭土豪,發(fā)動群眾紛紛起來分發(fā)土豪的浮財,燒毀所有契約,沒收土豪占有的土地。接下來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分田運動,塘邊分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成立分田機構,鄉(xiāng)由七人組成土地委員會,村由三人組成分田小組。

2、由村分田小組丈量自己村的全部土地,將村里的人數、田畝數(按甲、乙、丙三等)登記造冊,交鄉(xiāng)土地委員會統(tǒng)一分配。

3、根據毛澤東同志制訂的分田政策,以鄉(xiāng)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肥、瘠田互相搭配,以原耕為基礎,田多退出,田少補進,出榜公布。

4、分配好的田地由鄉(xiāng)土地委員會插好牌子,牌子寫明田畝數以及由誰管業(yè)、收割。

塘邊土地革命的開展,摧毀了舊的生產關系,解放了生產力,使廣大勞苦群眾在斗爭中得到了切身利益,提高了群眾的革命熱情。不久,塘邊土地革命的經驗在全縣及邊界各地得到推廣。1928年底,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根據塘邊及其它地方土地革命的經驗,制訂了我黨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毛澤東親自領導的塘邊土地革命也因此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的典范。

牛田長征先遣隊

牛田紅六軍團長征紀念碑

牛田村位于永新縣坳南鄉(xiāng),距縣城約35公里,是永新、井岡山、泰和、遂川四縣(市)交界處的一塊盆地,四周山高林密、地勢險要。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在這里誕生,并率先突圍西征,揭開了紅軍長征序幕。

1934年,湘贛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湘贛蘇區(qū)的中心區(qū)域被敵人占領。為此,中共湘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qū)及所屬機構,在1934年5月底分別從永新象形相繼轉移到牛田。就在省委、省蘇政府等機關搬遷至牛田后不久,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共革命軍事委員會于7月23日發(fā)來訓令,指示紅六軍團離開現在的湘贛蘇區(qū)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fā)動廣大的游擊戰(zhàn)爭及創(chuàng)造新的蘇區(qū)。按訓令精神,省委領導廣大軍民在牛田秘密進行了一系列出發(fā)前的準備工作:

1、組建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由任弼時擔任主席,肖克、王震為委員,領導紅六軍團突圍西征;

2、成立留守湘贛蘇區(qū)新的省委領導班子,由陳洪時任省委書記;

3、召開湘贛全省政治工作會議,組建紅十八師五十四團,計1200多人,補充到紅六軍團,并且實施了行軍、偵察、警戒等方面的教育,地方行政機關也進行了精兵簡政充實到部隊;

4、廣泛動員蘇區(qū)人民為紅六軍團儲備物資。

1934年8月7日,任弼時、肖克、王震率領紅六軍團9700多人,告別湘贛蘇區(qū)人民,分別從牛田等地出發(fā),踏上突圍西進的征途。紅六軍團歷時八十多天,行程五千里,在戰(zhàn)勝湘、粵、桂、黔四省敵軍圍追堵截后,于1934年10月24日在貴州印江縣木黃與賀龍、關向應率領的紅三軍會師,勝利結束西征。紅六軍團西征不僅在戰(zhàn)術上分化、牽制了大量敵軍,極大減輕了敵軍對中央紅軍的軍事壓力,也在戰(zhàn)略上揭開了紅軍長征的序幕,經過艱苦轉戰(zhàn),較好地完成了中央賦予的長征“先遣隊”使命,為即將開始的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起到了較好的探路和偵察作用。蕭克將軍后來回憶說:“紅六軍團突圍西征,比中央紅軍長征早兩個月,為中央紅軍長征起到了偵察、探路的先遣隊作用?!?/p>

紅色誓詞耀初心

賀頁朵的入黨誓詞

中國革命博物館珍藏著一份特殊的入黨誓詞,誓詞是布質的,中間是誓詞內容,兩邊是宣誓時間、地點和宣誓人姓名。誓詞雖然飽經滄桑、陳舊模糊,卻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照射出無數像賀頁朵一樣的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堅守和忠誠,令參觀者印象深刻、深受教育。

誓詞的主人是永新縣才豐鄉(xiāng)北田村的農民黨員賀頁朵,他于1886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艱難,只能靠幫人榨油和打短工謀生。1927年當井岡山地區(qū)農民運動蓬勃開展的時候,他積極投身革命,擔任鄉(xiāng)農民協(xié)會副主席,以榨油職業(yè)作掩護滿懷熱情地參加各種革命活動。1928年9月根據上級指示,賀頁朵在榨油坊建立中共永新縣委東南特別區(qū)委北田地下交通站,為區(qū)委以及紅軍收集情報、轉運糧食、籌備食鹽、運送傷員等。1931年1月25日夜,黨組織指派紅軍偵察員賀龍雪在榨油坊為賀頁朵舉行秘密入黨宣誓儀式,賀頁朵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他激動地把入黨誓詞一筆一劃默寫在一塊紅方布上——犧牲個人、言首泌蜜(嚴守秘密)、階級斗爭、努力革命、伏(服)從黨其(紀)、永不叛黨——二十四個字的誓詞中,有六個別字,但這絲毫沒有減損誓詞的價值和意義,反而使人覺得真實和珍貴,更有一種感人至深的力量。謝覺哉在看到這份入黨誓詞后,非常感動,他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一個農民的入黨宣誓書》:“這是一位農民同志的入黨宣誓書,不用說,這位賀同志是在艱苦的斗爭中經歷過嚴峻的考驗的……賀同志在寫這張布質的入黨宣誓書時,不是照著底稿寫,而是記熟了這幾句話。他雖然寫了一些別字,這些別字并不減少它陳列在革命博物館的意義,倒使人感到它忠實、可愛、可貴?!弊铍y能可貴也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冒著殺頭的危險在誓詞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中國共產黨黨員賀頁朵。由于在一次伏擊戰(zhàn)中身負重傷,1934年紅軍長征時,賀頁朵被組織留在家鄉(xiāng)堅持斗爭,他冒著生命危險,把入黨誓詞偷偷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1951年,中央慰問團來到永新,賀頁朵把誓詞取出親自交到慰問團負責人、原湘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譚余保手中。

風雨無跡,歲月留痕。雖然這份入黨誓詞已暗淡泛黃,卻依舊熠熠生輝,照射著這位農民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體現出一名普通共產黨員靈魂深處對黨的忠誠信念。這份入黨誓詞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井岡山斗爭時期唯一一份完好保存下來的入黨誓詞,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歷經硝煙卻初心不改的歷史見證。

永新縣城全景

革命精神永不忘,紅色基因代代傳。永新這塊紅土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土地革命時期,全縣有近10萬人參軍參戰(zhàn),誕生了王恩茂、張國華、王道邦、曠伏兆等為代表的41位開國將軍,犧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達10000多人,留下了400多處紅色舊址,10000多件紅色文物,被稱為“紅色故土”。郭沫若曾賦詩贊譽“長征逾萬參加者,烈士八千磊落才”。

來源:江西省文化旅游

編輯:吳蕓潔

Hash:81a630d49070370954eca69c62cd6f9358d45160

聲明:此文由 這里是江西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