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郭馬廣州之亂”:東吳滅亡前一年發(fā)生的叛亂

三國時期東吳的地盤還是挺大的,荊州、交州加上揚州,不過主要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還是揚州,像交州這個地區(qū)開發(fā)程度不如北方,東吳對交州的控制也不算太嚴整。交州地區(qū)經(jīng)常發(fā)生叛亂,直到東吳滅亡前一年,交廣地區(qū)仍然出現(xiàn)了叛亂。結(jié)果東吳還沒來得及解決這次叛亂,就受到了西晉的大舉進攻。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郭馬在交廣地區(qū)起兵

郭馬在交廣地區(qū)爆發(fā)叛亂的時間是東吳滅亡前一年,就是東吳天紀三年(即公元279年)。這個事件被史學家稱為"東吳郭馬廣州之亂",因為郭馬主要叛亂的地區(qū)是在廣州。其實廣州也是從交州析置出來的,也屬于東漢時期交州的范圍內(nèi)。之所以要拆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其實也是為了加強對交州的控制以及交州之前的叛亂的影響。

孫權(quán)名義上控制交州的時間很早,在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步騭進入交州,士燮向?qū)O權(quán)臣服。然而士燮在交州的影響力很強,所以孫權(quán)也是一直沒有動交州;等到士燮去世之后,孫權(quán)打算拆分交州為交州、廣州,正是因為如此,引起了士燮的兒子士徽的叛亂。

平復士徽之后,孫權(quán)沒有繼續(xù)對交州進行拆分。等到東吳永安七年(即公元264年),交州又爆發(fā)叛亂,主要集中在交州南部的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于是東吳又析置廣州。直到東吳建衡三年(即公元271年),東吳才重新收復交州,史稱"晉吳交趾之戰(zhàn)"。

那么郭馬是什么人,他為什么要發(fā)動叛亂呢?這就與參與"晉吳交趾之戰(zhàn)"的一個人物——修允說起了。修允的父親修則死于倒向西晉的交州叛軍之手,修允也跟隨陶璜南征。在成功收復交州之后,陶璜作為交州都督、交州牧;修允作為合浦太守。后來東吳一度想將陶璜調(diào)到北方長江防線的武昌,以修允來接替陶璜的工作。這件事因為交州士人的阻撓作罷,但也能看到修允在交廣地區(qū)的影響力,郭馬則是修允的部將。

后來修允轉(zhuǎn)到桂林太守,不久后修允病死,他的部隊被要求拆分打散分到其他地方。對修允在交廣地區(qū)的舊部化整為零,這應該也是東吳對交州加強控制的一個比較好理解的處置吧。不過這也成交廣地區(qū)再度發(fā)生叛亂的原因。

郭馬、殷興、吳述、何典、王族等人作為修則、修允的老部下,有著長期合作的親密關(guān)系,不愿意被拆散;另外孫皓又對廣州戶口進行檢查核實,這又是加強控制交廣地區(qū)的舉動,以及便于征兵、征稅。之前的"晉吳交趾之戰(zhàn)"中交州叛亂投向西晉的原因就是因為東吳頻繁從交州征兵和索求物資,這次也是一樣的道理,還有郭馬這些修允舊部的主導。

郭馬叛亂范圍以及東吳的應對

郭馬等人利用交廣地區(qū)兵民對東吳政權(quán)的恐懼、仇視和不認可,成功煽動這次叛亂。郭馬等人殺死廣州督虞授(后又殺死南海太守留略、驅(qū)逐廣州刺史徐旗),自領安南將軍、交州、廣州都督;殷興為廣州刺史;吳述為南海太守;另外何典和王族還在向外擴張,何典進攻蒼梧郡,王族進攻始興郡。蒼梧郡是交州或者說廣州的北部,始興郡是東吳從桂陽郡析置出來的,已經(jīng)到了荊州的地界。不過在東吳的行政劃分中,始興郡還是歸入廣州所轄。

按東漢末年的行政劃分來看(這個可能會比較熟悉),郭馬等人的叛亂至少波及到蒼梧、南海、桂陽等郡,郁林和合浦可能也受到了叛軍的控制,但是并不完整。交州北部處于一片動亂之中;交趾、九真、日南等郡縣處于交州最南部,或多或少也被隔斷了與東吳政權(quán)的聯(lián)系。

相較于士徽的叛亂和"晉吳交趾之戰(zhàn)","東吳郭馬廣州之亂"對東吳的影響應該更大一些。因為前兩者大概都是交趾、九真、日南"海南三郡"的失控,而后者集中在交州北部,波及范圍更大且更靠近北方,再往北擴張就能進入荊州南部。但是因為這次叛亂距離整個三國時期的結(jié)束只有一年,受到的關(guān)注也不算太多。

郭馬在交廣地區(qū)的叛亂鬧得沸沸揚揚,孫皓也是立刻采取的動作來應對。東吳命令滕修為廣州牧,率領一萬軍隊從東線到廣州,滕修曾經(jīng)做過廣州刺史,在任上比較有名望,這個人事安排有這一層考慮;命令徐陵、陶浚率領七千軍隊從西線到廣州;另外命令陶璜率領部曲以及郁林、合浦的郡國兵配合滕修、徐陵兩路軍隊剿滅郭馬。

西晉大舉進攻,東吳無暇顧及交廣地區(qū)

郭馬等人叛亂是在東吳天紀三年夏,而在同年冬季,西晉終于發(fā)動最終的滅吳之戰(zhàn),動員六路二十多萬大軍伐吳。相較于郭馬在偏遠的廣州的動亂來說,西、中、東三路全面進攻長江防線的西晉大軍才是滅頂之災,也影響了東吳對郭馬的剿滅。

西線的徐陵、陶浚已經(jīng)到達武昌,得知西晉大軍伐吳的消息,不敢按照既定計劃率軍南下,而是選擇返回建業(yè),向?qū)O皓請求增兵在長江與西晉水軍決戰(zhàn),結(jié)果士兵不愿意再為東吳效力,連夜跑個精光。東吳大勢已去,孫皓只能向西晉投降。

滕修與郭馬叛軍在始興郡對峙、交戰(zhàn),但是始終沒能擊敗叛軍,得知西晉伐吳后立刻帶軍北上回援,可惜返回到巴丘(這里應該是廬陵郡巴丘縣,而非長江防線上的巴丘)的時候,就得到了孫皓投降的消息。交州、廣州各郡縣向西晉將領杜預投降,郭馬等人則不知所蹤,或許也順勢投降西晉。至此三國時期結(jié)束,歷史進入到了新的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孫皓這個君主十分相信讖緯之學。當時有讖語說"吳之敗,兵起南裔,亡吳者公孫也。"因此孫皓十分厭惡姓公孫的人,將文武官員中的公孫氏的人物都流放到廣州,不敢授予要職。等聽聞郭馬反叛的時候,孫皓內(nèi)心十分驚懼,認為是上天要滅亡東吳。

郭馬的叛亂確實是持續(xù)到了東吳滅亡,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切合了上述的讖語。然而郭馬叛亂對于東吳來說并非是傷筋動骨的破壞,也不是東吳滅亡的主要原因。東吳滅亡的真正原因在于雙方國力強弱和主將指揮才能的差距;雙方綿長的戰(zhàn)區(qū)、順流而下的水利優(yōu)勢;以及東吳內(nèi)部的尖銳矛盾,大量軍隊逃跑或投降,才導致東吳輕易地滅亡。與公孫氏滅吳的讖語沒有什么直接的關(guān)系。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三國志辭典》、《中國歷史地圖集》

Hash:f3facf892f001ccac83a67e774ceffbc089715ba

聲明:此文由 哲思史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