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這個村,地少人多實屬罕見,還自古人才輩出,厲害了??!
上井村地少人多,屬尤溪新陽鎮(zhèn)之最:人口密度高達847人/平方公里,為省內(nèi)山區(qū)罕見。
這個彈丸之地,居住著2000多人,除了3戶陳姓、2戶黃姓外,全為余姓人家,自古人才輩出,書香飄逸……
劍井傳奇
上井,因井得名,史稱“劍井”。
劍井余氏源于下邳郡,入閩時為唐開元年間。鼻祖余必慶從侯官開基仙游,生一子福官。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余福官的第五子余廿四從仙游縣遷居尤溪豐城鄉(xiāng)逕田里“萬人莊”(今新陽鎮(zhèn)衛(wèi)生院所在地),為入尤始祖。
上井
水井開在種德堂外左前方,因祖祠背枕劍身,劍需磨礪,故命名為“劍井”。后來的風水先生說,此地亦為“仙人躺地吹簫”之形,并以祠前7口池塘,寓意7個簫洞。但當?shù)?a href='/wenhua/' target=_blank>文化人余子通認為:7口池塘,仍為磨劍出鋒之用。
宋宣和壬寅(1122年)八月,余闢重修劍井時,強調(diào)了劍的意象:在井口四角分別鑲嵌棱形石條,如同劍指四方,又像魚(余)游四方——井旁,有7塊石頭,連著鋪向后山,意為劍鞘上的墜子。
種德堂在康熙己未年(1679年)十一月初一失火,10年后依舊址重建(1680年余文絹《重修族譜·后序》)。祖祠莊嚴肅穆,規(guī)制以正廳高于兩側(cè)扶厝,按中軸線居中對稱建筑,但種德堂卻在左邊多建了橫厝,而且從左往右依次漸低,呈四階梯級,可謂奇特——這種“小進深,大面闊”的狹長瘦削造型,仍然含有劍的意味。
余闢,字三省,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特奏名進士,官至江西建昌太守。任上,他大力疏浚河道,從工地撿得一方青石,擺在案頭以石為鑒。當他致仕回鄉(xiāng)時,謝絕當?shù)毓偌澥棵竦酿佡?,只求攜石返里留念。另有傳說:余闢告老還鄉(xiāng)時,謝絕了當?shù)毓倜竦亩Y物,臨行被衙前溪石絆了一腳,就撿起它權當壓箱底的金銀,千里迢迢帶回家——總之,清廉官德傳為佳話。
重修劍井時,余闢將此良石置于井底,以示激濁揚清。說來也怪,此井上方下圓,水面高于地面約半米,一日多色:早晚水清,正午渾濁,堪稱一奇。修井十多年后,余闢曾孫余圣惠中舉,出任湖廣武昌府武昌知縣,秉持了曾祖的清廉操守。
下井
此后,余闢后裔為官從吏者眾——他們都曾參加過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淘洗劍井,直到良石現(xiàn)出,人人爭睹,以觸摸為快。然后,入祠參拜“文秀”,沐浴祖德,澡雪精神。久而久之,余氏子孫視井底良石為“廉石”。
在劍井下方不遠的路邊,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又建了一口井:沒砌井臺,只以四塊石板圍成方形井口。井欄上方,分別刻有“信士余存”、“妻丘十娘”、“捨造圓成”、“紹興甲子”文字,俗稱“下塍井”。據(jù)傳,為建這口下塍井,余存妻丘十娘積累了多年制草鞋的錢。
劍井即為“上井”,村名由此而來。
書香彌漫
漫步上井村道,所見既古又新:古道石徑,曲折妙曼,穿行于綠蔭老屋之間;現(xiàn)代新居,接連聳起,讓鄰近的古厝更顯滄桑之感。
蘭桂堂,堂名為翰林院檢討鄭夢鳳題贈,現(xiàn)已是一座龐大的破舊院落。它離種德堂不遠,陷在現(xiàn)代民居之間,卻有個詩意盎然的名字,叫紫竹林。
紫竹林由乾隆年間太學生余才滿(名浩,字建發(fā))與三弟太學生余才榮(名溶,字建欣)合建,三堂五棟木構瓦房,條石鋪院,雕梁畫棟,壁飾蝙蝠,地面刻鹿,廳前花臺,屋后植樹,極具傳統(tǒng)民居情調(diào)。雖歷數(shù)百年風雨,廂房完備,橫厝猶存;下堂挺立,柱礎精美。房前的半月池塘,原在圍墻之內(nèi);墻外旌桿夾的碑座字跡漫泛,不知旗桿為誰而立——上井的才子太多了!
劍井余氏祖祠
以余闢為例,其子孫至明末的17代中,有15位才俊見于《劍井余氏族譜》,其中多為知縣、縣尹、縣丞、典史、主簿等,更何況乾隆年間,文脈大振,又一撥新彥出人頭地!
曾有上聯(lián)贊譽上井:“千丁百馬十文秀”,橫批“出境無雙”,可見盛況。清人余起鵬(名鏜,字鴻中)在《家譜引》述及北宋余氏:“其時,父子晉紳,叔侄科名,總計仕官一十有八人?!彼怯嚓V的29世孫,據(jù)族譜可查,從他父親太學生余浩到他曾孫余榮三、余杰三,五代書香彌漫,其中余起鵬、余向宸、余景文、余榮三四代貢生,可謂少見。
此外,縣志、鄉(xiāng)志可考的貢生還有:余琮、余向陽、余飛鳳、余起鳳。
上井的流坑塆,人稱“秀才窩”,代代都出秀才、太學生。以余環(huán)中為例,至曾孫輩,出了四個太學生、四個監(jiān)生。民國時,他的后裔余作欽,字忠良,先后畢業(yè)于南平劍津中學、重慶中央警官學校,1946年任財政部督察,巡視蘇、浙、閩、贛四省。1949年,蔣介石邀他去臺灣,拒之,攜眷回鄉(xiāng)。
光裕堂由余才榮的兒子余起鯤(名鎐,字章中)建于紫竹林之后,堂號也為翰林院檢討鄭夢鳳題贈,其廳堂天井構造更為敞亮,和所有的大厝一樣,它的下堂用作書院。在耕讀傳家的年代,族訓如此誘導:“承先啟后莫如積善,積善必由讀書。不待學而善者,間或有之,尤望于讀書明理者也?!?/p>
村主任余光然說,村里成立了教育獎勵基金會,對考取本科的學子給予獎勵。新世紀的16年間,154名村民子弟升入本科。
上井,書香彌漫,名不虛傳。
臨水文化
上井,與水有緣。
余氏從仙游遷來時,隨帶著陳靖姑(767-791年)塑像,為她建造了夫人宮,民間稱之為臨水夫人,是著名的“婦幼保護神”。
夫人宮
上井“夫人宮”曾被拆除,建生產(chǎn)隊隊部。1989年在原地按原樣重建,獨立院落,依然檐角飛起,民眾敬仰。兩個石墩傳為古物,供人閑坐,頗為親切。
上井余氏善于引進外來文化——
15世紀40年代,余氏從浦城引進制曲工藝,率先推動了新橋的曲釀文化,豐富了山區(qū)飲食及品飲滋味。他們生產(chǎn)的紅曲,“以大米為原料,其制作流程為:大米浸后蒸熟——糟與曲青、曲母拌和——盛籮入窖發(fā)酵而成”(《池田鄉(xiāng)志》)。
制曲作為一種產(chǎn)業(yè),惠及家家戶戶,全村曲窯500多個,曾經(jīng)每天出曲五六千斤,產(chǎn)品暢銷。其曲公(毛青)為上井特制品,遠銷廣東等地。如今,專業(yè)戶用電制曲,又快又省錢。
清末民初,余生桂從莆田引植小麥、蕃薯,為新陽境內(nèi)第一人。
民國初期,本縣的清溪、梅仙、坂面、善鄰等地,已有人在種大、小麥,平均畝產(chǎn)35.6公斤。1927年版《尤溪縣志》評論:“淮麥:做線面最佳。二十四都產(chǎn)者良,九都次之。大麥:磨粉做餅佳?!?/p>
由于做足臨水文化,上井村的沿溪一帶,堤岸建店,店前鋪路,現(xiàn)代樓房連排崛起,既是村級商業(yè)街,又具水鄉(xiāng)古鎮(zhèn)風光。
陳、黃兩姓因有手藝落戶西街。這里——新橋頭、“街道尾”地屬墟場,原本繁華,諸如鼎邊糊、肉片湯的傳統(tǒng)老店總能勾惹游子的鄉(xiāng)愁。近年,預制涵管及各類鐵藝、鋼構加工的店、廠開張,更讓古老的上井有了現(xiàn)代的產(chǎn)業(yè)。
菩提證道
菩提垅在夫人宮旁,因山垅早年廣植菩提樹而得名。
古厝飛檐猶如對話
沿著山間小道溯垅而進,多見雜樹、綠竹與野芭蕉,感覺山谷幽深,卻不料垅頭臺地上,赫然顯現(xiàn)白墻黑瓦、飛檐翹角的大厝群落!從高處往下看,正厝與下堂圍成長方形,兩旁護厝呈三個梯級,此外,還有連排的邊房。大厝隱伏在這幽深的山溝里,黑壓壓的一大片,多少有些突兀和怪異。
更難理解的是,這么龐大的院落,正門卻狹窄,毛石壘砌的臺階怎么看也不相配!天井里,不見條石鋪地,甚至連臺階也只是以短石條拼接。正廳與下埕落差大,檐前以毛石砌封米許高,上壓長條石,平整而美觀??吹贸觯褐魅撕啒?,注重實用,有強烈的防御意識。
然而,這座“書秀堂”的主人并不缺錢!民間以“五灶四萬金”傳揚他們的富有??梢哉J為:五兄弟中,富者四個,全都“家財萬貫”,另一個也窮不到哪去!
他們居住在這龐大的圍屋里,地處鎮(zhèn)區(qū),卻自成堡壘,當然也能自給自足。但是,民國初年,當這高堂大院架起18桿煙槍,一切就都改變了!
當時,吸鴉片是一種時髦,有錢人才享受得起,尤溪的官吏、豪紳以及盧興邦部隊的軍官就多有吸鴉片的。余向宸,字維施,號寅亭,他有重修劍井余氏族譜的雄心,受父親鼓勵、指導,從嘉慶八年起,先后請了郭大來等三位舉人作序。一手蠅頭小楷,修了18年,道光元年譜成,他的氣力也光了——因染上煙癮,卷末書寫判若兩人,編纂簡直難以為繼了。
他的父親余起鵬是個貢生,病篤時,他對兒子說:“萬惡淫首,百善孝先,此二句生平奉為法戒,而今而后吾堪自信矣?!比欢麉s料不到:8年后,兒子博得了歲貢,仍也染上大煙。盡管余向宸抄寫過余氏《宗規(guī)十六條》,其中有云:“節(jié)儉當崇”,但毒癮難戒。
菩提垅的“五灶四萬金”也經(jīng)不起18桿煙槍的追擊!
他們吞云吐霧,吞進去的是田租,吐出來的是化成灰的地契,家道就此漸漸敗落,“五灶四萬金”終成民間的傳說。
當我站在這空寂的大院,耳邊卻人聲鼎沸:有當年大戶人家的活動繁響,也有后人對木雕窗花的驚嘆,以及面對破落的嘆息。書秀堂后來更名“寶書堂”,大廳對聯(lián)殘存:“知己夫妻并肩戰(zhàn)斗……”這多少讓人低回的情緒為之昂揚。
臨溪建筑
《劍井余氏族譜》有訓:“甘美多藏螫,誠篤可輔仁?!边@是真理呀!所幸,余向宸畢竟修成了一本族譜,留給后人幾多族規(guī),幾多家訓,幾多文脈書香,耐人回味。
時代翻過新的一頁。按規(guī)劃,湄渝高速的匝口連接線將越過菩提垅,進入鎮(zhèn)區(qū),進入新陽人的新生活!上井,更美的畫面正徐徐展開……
來源:三明日報微信
Hash:356437068b0888ceddfa1ab34c66b082fa3e3016
聲明:此文由 尤溪小虎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