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 | 西城墻遺址修復完成,還原舊時濟南風貌

西城墻遺址位于濟南歷下區(qū)西城根街中段,是濟南市目前僅存的一段古城墻。這段珍貴的古城墻遺址自被發(fā)現(xiàn)之日起,一直處于重點保護狀態(tài)。經(jīng)過一年多的考古發(fā)掘和加固維修,古城墻的修復工作已經(jīng)進入收尾階段,目前部分城墻已經(jīng)對外開放。

得到城墻開放的消息后,許多周邊民眾紛紛來到現(xiàn)場,也有部分市民從遠處趕來,只為一睹古城墻的真容。看著恢復舊貌的古城墻,仿佛穿越了600多年時光重識了此間的濟南。

20多米的古城墻如今已經(jīng)大部分裸露出來,只有北段旗臺位置尚未開放。大部分圍欄已被拆除,腳手架也已撤去。城墻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復,殘缺部分已經(jīng)補平,曾經(jīng)年久失修的墻縫中生長出的樹木和雜草也已清除。

裸露的城墻南側下半部分為大塊石頭壘砌,其余部分為青磚壘砌,整體結構保持了原有的風貌。據(jù)施工方介紹,此次修復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和“原形制、原材料、原結構、原工藝”的修繕原則,最大程度上還原了古城墻的舊貌,并將城墻后期各個階段進行的修繕痕跡保留,留下了各個時代特征的印記,讓民眾從城墻中便能看到濟南歷史的滄桑。

城墻東側的空地平整鋪設了花磚,變成了游客駐足觀光的休閑場所,民眾們紛紛在此駐足留影。有些上了年紀的民眾還津津有味地介紹道:“在早先的城墻上就是馬路,能走人,還能跑汽車?!?/p>

民國時期的城墻馬路

濟南的城墻起初在宋代基本成型,建筑形式主要為夯土堆砌。明朝初期,將原來板筑的土城墻外包砌筑磚石,使其變成堅固的磚城墻。據(jù)明朝《陸通志》記載:“濟南府城,舊有城,創(chuàng)始莫詳。國朝洪武四年,始內外甃以磚石,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7065.6米),高三丈二尺(10.24米),深三丈(9.6米)。四門東曰齊川,西曰濼源,南曰舜田(今改為歷山),北曰會波?!?/p>

施工修復時的城墻

西城墻遺址的土芯和外側的外包砌磚墻都已被拆除占用,現(xiàn)存城墻主要分為三部分:中部旗臺、北側老城磚后期砌筑城墻、南側原城墻的內垣墻?,F(xiàn)西城墻遺址總長52.31米,最高處相對標高為6.2m,最低處相對標高為4.8m。據(jù)《歷城縣志》記載:“鋪與旗相兼,內有衛(wèi)軍直宿,夜則千百巡視,晨則赴各該司回風,共計五十有五座”,“旗臺,共五十五座,旗因方色,竿皆長桅”。

此段城墻位于古城墻系統(tǒng)西側中段位置,濼源門的北段,乾健門的南側。2006年12月,這段殘存的古城墻被發(fā)現(xiàn)。隔年3月中旬,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嗣后,被評選為濟南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3月,伴隨著西城根街的一處違章建筑的拆除,這段古城墻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再次引起公眾關注。濟南明府城發(fā)展服務中心對古城墻進行了妥善保護,并逐步進行修繕。時至今日,這段珍貴的老城墻終于以它最原始的面貌,再次出現(xiàn)在民眾面前。

2007年城墻遺址修繕前

2019年城墻遺址修繕后

想要一睹老城墻的真容,只需從泉城路上向北過太平寺街到達西城根街;亦可從趵北路上,西門北側向東,到達古城墻腳下。大家可以在古城墻下憑吊懷古,解讀文物中的濟南歷史信息。

擴展閱讀

發(fā)現(xiàn) | 解密濟南府最后的明城墻

Hash:6f5028d390021ebe4db51cb475fb7e51cce973a4

聲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