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龍高半島的明代烽火臺

福清龍高半島東南的三山、高山、東瀚、沙埔四鎮(zhèn),三面環(huán)海,東連福清灣,南接興化灣,海上交通便捷,陸上關口險要。有“東方鹿特丹”之譽,規(guī)劃可建成20萬噸深水泊位的福州萬安作業(yè)區(qū),就處在半島的東南末端。

相傳明代鄭和下西洋,清初施瑯收復臺灣,其龐大的船隊均在此港口拋錨駐泊。面向大海的明代萬安古城及周邊山頂上修筑的眾多的烽火臺,扼守著海峽一側(cè),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老一輩說,明末鄭芝龍、劉蟠部欲取萬安城池,曾連檣數(shù)萬,累月屢攻不克。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沿海。為防御賊寇騷擾,保障訊息快捷有效,有利及時打擊敵寇,明代龍高地區(qū)軍民特在沿海要沖,修筑起數(shù)十處寨墩、烽火臺、抗倭墻。據(jù)歷史記載,當年在福清高山、沙埔、東瀚、江陰等沿海地區(qū),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烽火臺(俗稱“寨”),僅東瀚一地就超過了10座烽火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沿海民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1

1

大霧山(寨山)烽火臺

大霧山(寨山)烽火臺設在東瀚萬安舊城南大門的山頂。該烽火臺以天然石塊壘砌而就,高13米,基座周長60米,呈四方形金字塔,臺面中央設有煙道出口,爐膛長10米,高2米,可容多人進出。頂部(臺面)有近40平方米平臺,四周有石磯矮墻、垛口。該烽火臺是個炮樓式烽火臺,既可點火通報敵訊,又可架起槍炮打擊近海入侵之敵,平臺、垛口、煙道、爐膛上下聯(lián)通,進可攻,退可守。因集預警聯(lián)絡、打擊、防守多位于一體,本地老百姓美其名曰“寨”。

明清時代,烽火臺上都屯兵把守。解放后,政府還在烽火臺(寨)上架設氣球架,安排固定人員值班,每天懸掛氣球,預報風向和雨量等氣候訊息,是氣象部門為當?shù)匕傩?、海上過往船只提供物候雨量、氣溫、風向、風力以及氣候變化的簡易氣象預報站。

2

東澳烽火臺

東澳烽火臺位于東瀚鎮(zhèn)后營村西南部陡峭的海岸上,扼守在海壇海峽南岸。

該烽火臺為座園頂尖,呈圓錐形金字塔。臺體用片石塊砌就,高12米,徑25米,高5米處中央設有煙道、爐膛。臺旁有一柴禾堆放倉儲間,也可作為長年值守人員居住的寮房。

東澳烽火臺地處險要,視野開闊,登頂可俯瞰海壇南北水道,遠眺可見臺灣海峽過往的大小船舶。值守人員發(fā)現(xiàn)海上敵情,就可速點柴火,狼煙沖天,并與東邊的可門烽火臺,東南的大霧山、沙邱、青嶼烽火臺,南邊的高坪、峰東以及西南蓮峰下厝山、門扇后山烽火臺遙相呼應。緊挨烽火臺南面的,是龍高半島第一高峰東京山。相傳1559年倭寇入侵東瀚后營村,該烽火臺遭倭焚毀,現(xiàn)僅存臺基遺址兩處。

3

大礁、青嶼(也稱澳口)烽火臺

大礁、青嶼(也稱澳口)烽火臺位于萬安港出口西北的青嶼島上。

臺體用深綠色花崗石塊壘成,其煙口、爐膛等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與東澳烽火臺相近,烽火臺旁也有堆放柴禾的居住看守的簡易房屋(也稱“寮”),臺頂部有瞭望臺。相傳青嶼烽火臺當年隸屬萬安所管轄,該烽火臺與隔岸的祝圣寶塔、大霧山烽火臺、蓮盤(今稱蓮峰)寨等可長年遙相呼應,互通信息、保持聯(lián)絡。

4

錦雞山烽火臺

錦雞山(高坪)烽火臺設在高坪自然村前的山頂。

該烽火臺以天然烏白兩種石塊壘砌而就,高15米,臺座周長60米,呈四方形金字塔。臺面中央設有煙道出口,爐膛長約10米,高約2米,可容人員出入。頂部有近40平方米平臺,四周有矮墻、垛口,是個炮樓式烽火臺。

除此之外,東瀚沿海還有門扇后、鳳凰山、北西營、沙邱、可門等烽火臺,都是用大小不一的天然石塊壘砌,規(guī)模相當,結(jié)構(gòu)相似。這些遺留下來的烽火臺,不愧是沿海軍民抗倭揖盜的一座座豐碑。

作者:魏德銀

Hash:44c4cbef190426664ed73b176a687e382b7fbe59

聲明:此文由 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