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瞧!這樣的長治才更有韻味~

長治,古稱上黨潞州、潞安,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磅礴壯美的太行山在這里孕育出高亢激越的上黨戲曲,奔流不息的漳河水滋養(yǎng)著多姿多彩的長治曲藝。

長治戲曲源遠流長,沁縣現(xiàn)存北魏石刻依稀可見“百戲”表演內容,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期間把宮廷樂舞搬到潞州,為戲曲播下種子。明末清初,長治地方戲曲孕育、成形、發(fā)展、壯大,流布上黨及周邊省、市。

沁縣南涅水石刻(北魏)

長治地區(qū)現(xiàn)有明清時期戲臺730座,遍布城鄉(xiāng)各地,它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臺。鑼鼓喧天,絲竹盈耳,多少波瀾壯闊、委婉纏綿、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都在這里粉墨登場。如今雖歷經(jīng)滄桑,但風采依舊、戲腔繞梁、鄉(xiāng)情鄉(xiāng)韻不絕。

平順縣九天圣母廟佾舞樓戲臺(元)

上黨區(qū)南宋村玉皇觀舞樓獻亭(明)

黎城縣城隍廟古戲臺(明)

潞州區(qū)潞安府城隍廟戲臺(明)

襄垣縣城隍廟古戲臺(明)

城區(qū)河頭村龍王廟古戲臺(清)

壺關縣盤陀底村古戲臺(清)

上黨區(qū)天下都城隍廟古戲臺(清)

平順縣奧治村龍王廟古戲臺(清)

屯留區(qū)石室村蓬萊宮古戲臺(清)

壺關縣芳岱村三教堂古戲臺(清)

屯留區(qū)寺底村亞岳廟古戲臺(清)

壺關縣真澤宮古戲臺(清)

屯留區(qū)石泉村古戲臺(清)

襄垣縣南里信村建封寺古戲臺(清)

平順縣北社村三嵕廟古戲臺(清)

襄垣縣太平村靈澤王廟古戲臺(清)

武鄉(xiāng)縣會仙觀古戲臺(清)

黎城縣程家山村古戲臺(清)

上黨區(qū)南宋村玉皇觀古戲臺(清)

抗戰(zhàn)時期,長治戲曲在黨的領導下,積極發(fā)揮宣傳鼓動作用。

1945年勝利劇團部分演員

建國初期,長治戲曲團體晉京在懷仁堂給周恩來、朱德、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

1956年長治專區(qū)赴京演出團

2015年,原文化部統(tǒng)計全國有348個劇種,山西35個,長治8個,占山西近四分之一,即:上黨梆子、上黨落子、豫劇、晉劇、襄垣秧歌、武鄉(xiāng)秧歌、壺關秧歌、沁源秧歌。其中,上黨梆子、上黨落子、武鄉(xiāng)秧歌、襄垣秧歌、壺關秧歌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長治現(xiàn)有戲曲團體60余個,從業(yè)人員近4000人,劇目豐富,傳承有序。

上黨梆子,曾有“上黨宮調”“大戲”之稱。產生于明末清初,興盛于清中期,高亢激越,大氣磅礴,趙樹理稱“上黨梆子、天下第一”。舞臺上的楊家將、岳家軍眾多藝術形象,給長治百姓播下愛國、忠義、誠信的種子。

上黨梆子《闖幽州》

上黨落子,清道光年間產生,俗稱“黎城落子”“上黨樂子”,承載著漳河兩岸的悠揚,萃取著鄉(xiāng)情鄉(xiāng)音的韻律,從唱家長里短的三小戲,到演繹文臣武將的袍帶戲,經(jīng)過一代代民間藝人薪火相傳,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在上黨大地民眾中散發(fā)著恒久魅力。

上黨落子《楊七娘》

襄垣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由當?shù)貧q時節(jié)令民間歌舞發(fā)展而來,板式豐富,通俗易懂,鄉(xiāng)土氣息濃郁,貼近百姓生活。村村鬧社火,人人唱秧歌。

襄垣秧歌《小二黑結婚》

武鄉(xiāng)秧歌,起源于光緒三年。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幽默風趣的語言,活潑明快的表演,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邸?/p>

武鄉(xiāng)秧歌《王貴與李香香》

壺關秧歌,也稱“干板秧歌”,有上黨“小黃梅”之稱,初興于清嘉慶,興盛于清末民初,一曲“太陽出來一桿桿高,我和嫂嫂打酸棗”傳唱不衰。

壺關秧歌《打酸棗》

沁源秧歌,有“沁源小調”“沁源民歌”之稱,是太岳山、沁河水孕育出的獨特民間小調。

沁源秧歌《小二姐夢夢》

晉劇,流行于沁源一帶,委婉動聽的唱腔,細膩生動的表演,在山莊窩鋪回響。

晉劇《富貴圖》

長治因與河南臨界,豫劇在長治也廣受喜愛。1953年,一支豫劇團體來到長治,經(jīng)過近70年的發(fā)展,豫劇已融入長治戲曲文化和百姓生活之中。

豫劇《五世請纓》

長治曲藝因其具有歷史悠久、曲種多樣、大賽不斷、活動頻繁、人才輩出、群眾喜愛等顯著優(yōu)勢,2015年被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授予全國首個“中國曲藝名城”稱號。沁縣、上黨區(qū)、長子縣先后被評為“中國曲藝之鄉(xiāng)”。

長治曲藝孕育于兩晉,產生于盛唐,成熟于明清,是中國曲藝發(fā)祥地之一。在平順縣大云院五代石雕“樂舞圖”上可以看到曲藝元素。

全國有300多個曲種,長治有29個,占全國近十分之一?!奥喊泊蠊摹薄?a href='/changzi/' target=_blank>長子鼓書”“襄垣鼓書”“沁州三弦書”“武鄉(xiāng)琴書”,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國家級傳承人5人。

潞安大鼓,又稱“潞安老調”,最遲在清中葉形成。板式豐富,韻味獨特。

潞安大鼓《哦,砂鍋》

長子鼓書是傳統(tǒng)說唱藝術,宋、元年間產生,曲目豐富,韻味濃郁。

長子鼓書《常回家看看》

襄垣鼓書,又稱鼓兒詞、襄垣調。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晉東南、晉中地區(qū)。板式齊全,形式別致,鄉(xiāng)土氣息濃厚。

襄垣鼓書《反菜園》

武鄉(xiāng)琴書,又稱鼙(pí)兒腔、武鄉(xiāng)鼓書等,已有1700多年歷史。唱腔風趣幽默,粗獷流利,板式多樣,鄉(xiāng)土氣息濃厚,有“七十二哼哼”之稱。

武鄉(xiāng)琴書《楊七郎搬兵》

沁州三弦書,又名“老州調”,明末清初已具規(guī)模, 流傳于晉東南沁縣、武鄉(xiāng)、沁源、襄垣和晉中左權榆社等地。

新時代,長治戲曲、曲藝新劇目、曲目不斷,其中紅色、廉政、法治、脫貧攻堅、本土題材劇目30余部,復排、移植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70余部。獲國家級獎項40個、省級獎項近20個。

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舉辦了十屆,長治先后承辦了五屆?!扒咧輹鴷笔侵袊诙髸鴷?/p>

全國各地說唱藝人齊聚,各展技藝。

戲曲、曲藝,已融入長治百姓生活之中。春祭秋報,歲時節(jié)令,紅白喜事,逢會趕集……唱念做打舞,演繹人間百事;宮商角徵羽,譜寫百姓情愫。

秧歌拜年

祭祀獻戲

趕集唱戲

搭臺演出

說書賀壽

戲曲惠民

上黨梆子《漢陽堂》晉京演出

上黨落子《靈堂計》參加戲曲百戲(昆山)盛典

沁州三弦書《歌聲飛出劉家坪》赴北京演出

長子鼓書《大嫂》赴深圳演出

上黨落子名家傅永亮攜帽翅功、髯口功赴法國、韓國交流演出。

長子鼓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引紅攜《小兩口回娘家》赴法國演出。

戲曲和曲藝是一股濃濃的鄉(xiāng)愁,每當想起這悠長的戲韻,無論你在天涯還是海角,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來源:長治市文化和旅游

編輯:王素茂

監(jiān)制:魏 云

Hash:fdd5f9b724e58370cd8d1e895137a3c38ba494ae

聲明:此文由 I長治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