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泉州這處遺跡重見天日,竟揭開一段輝煌歷史……

2021

刺桐藏寶圖

尋 寶 宋 元 泉 州

第十五站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上矩形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位于安溪縣尚卿鄉(xiāng)青洋村,遺址保存了能夠呈現(xiàn)完整的冶鐵生產體系和環(huán)境關系的珍貴物證。它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yè)的珍貴見證,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顯示出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yè)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是體現(xiàn)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出口商品生產的代表性遺產要素,遺址于2020年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

第十五站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青陽鐵場鑄輝煌

在安溪縣尚卿鄉(xiāng)青洋村南部,下草埔冶鐵遺址靜臥于青山綠水間。

時光回溯到千年前。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方于安溪青陽設置專職鐵場,“青陽鐵場”自此名載史冊。地處泉州內陸腹地的重要鐵礦分布區(qū),豐富的礦產資源、五閬山脈取之不盡的燃料、山道旁四通八達的水路,為下草埔冶鐵創(chuàng)作和外銷提供了絕佳條件,也助推安溪冶鐵業(yè)走向鼎盛。

遙想當年,得天獨厚的冶煉場吸引了四面八方云集而來的能工巧匠。他們以一手嫻熟的冶鐵工藝,源源不斷地產出塊煉鐵、生鐵等。鐵爐窯里,熊熊的爐火肆意舞動,明亮的火星四濺飛躥,工匠們勞作時的火焰把夜空和大地映照得一片通紅。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宋元時期,在朝廷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下,鐵制品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以安溪下草埔遺址為代表的冶鐵作坊,與晉江下游的鑄鐵、鑄鋼冶煉作坊,共同構成了泉州完整的冶鐵業(yè)生產鏈。鐵、鐵器、鐵塊、鐵鼎等各種鐵制品從泉州港出發(fā),行銷世界。據(jù)《島夷志略》記載,泉州海船行商涉及海外地名200余處,將鐵制品作為貿易商品的國家或地區(qū)共有48個;據(jù)《宋史》記載,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泉州青陽鐵冶大發(fā)”,福建路轉運按察使高易簡在泉州設置鐵錢務。彼時,青陽鐵場在稅務上具有獨立于安溪縣的獨特地位。

安溪青陽鐵場的爐火燃燒了500年。明代以后,隨著安溪冶鐵業(yè)中心的轉移,昔日人聲鼎沸的鐵場一度淪為梯田。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海及周邊海域發(fā)現(xiàn)的古沉船中,數(shù)量可觀的鐵器訴說著海上絲綢之路與鐵器貿易的往昔。

2019年,隨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團隊的到來,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得以重見天日??脊懦晒@示:下草埔冶鐵遺址是我國首個科學考古發(fā)掘的塊煉鐵和生鐵冶煉并存的遺址,碳14年代測定和陶瓷類型學研究表明,其生產集中于宋元時期。遺址清晰地展現(xiàn)了“采礦—冶煉—鍛造”系列冶鐵手工業(yè)的上游環(huán)節(jié),其冶煉遺跡、出土遺物,展現(xiàn)了宋元中國東南地區(qū)冶鐵手工業(yè)遺址的獨特面貌,是古代中國先進冶鐵技術的珍貴見證。

如今,站在遺址前,雖然冶鐵的爐火已熄滅,但千年冶鐵技術在一代代尚卿人手中傳承不息。這股宋代“鐵骨”遺風綿延至今,沉淀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業(yè)和經濟形式,也煉就出“中國藤鐵工藝第一鄉(xiāng)”的品牌。

青陽鐵場名載史冊

冶煉成器遠泛藩國

第三期考古挖掘工作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PART ONE

記者見聞

冶鐵遺址山間藏

見證古代中國先進技術

航拍圖

循著蜿蜒山路,高高的古礦洞和山間古道下方,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仿若點綴在一片綠色地毯間。夏日炎炎,第三期的考古挖掘工作仍在有條不紊進行中。遺址東高西低,保護棚依山勢而建,形成了坐東朝西的多級臺地。

拾級而上,由爐渣、礦石、碎陶瓷片堆疊硬化而成的活動面,大約形成于宋元時期,是當時工人們的活動場所。平整開闊的活動面向東處,層級分明的臺地上,經考古挖掘,清晰可見6座冶鐵爐遺址和3處房址遺址。其中,不少冶鐵爐型在國內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

駐守考古現(xiàn)場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李佳勝介紹,6座冶煉爐中,有依傍山坡修筑的冶煉塊煉鐵小高爐;有規(guī)模更大、多次修繕重建的豎爐;有鍛爐,鍛爐周邊磷選獲得鍛造剝片;有原為南宋中期的冶鐵爐,南宋末至元代被改造成灶。

整個遺址核心區(qū)域大約5000平方米,目前挖掘約2000平方米。遺址不僅包括一處冶鐵遺跡,還涵蓋了在冶鐵遺跡周邊的一古礦洞、一段古道,以及一處青陽余氏家族的祖屋遺址和一座冶煉提供薪材的山地。

從遺址處找到的石堆、池塘、護坡、爐、房址、地面、小丘及眾多板結層等遺跡中,考古專家們推斷,此地集中冶鐵的時間大概是在宋元時期,當時此地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冶鐵生產體系,塊煉鐵技術與生鐵冶煉技術并存。

現(xiàn)有考古挖掘成果可見,安溪青陽下草埔是國內首個科學考古發(fā)掘的塊煉鐵和生鐵冶煉并存的遺址,其冶鐵活躍于宋元時期,遺址清晰地展現(xiàn)了“采礦—冶煉—鍛造”系列冶鐵手工業(yè)的上游環(huán)節(jié)。

PART TWO

專家講述

塊煉鐵和生鐵冶煉并存

遺址或為等級較高官署建筑

石堆上留下的歲月痕跡

從五代時期的“冶有銀鐵”,到北宋官方設置鐵場,再到宋元時期官辦和民辦冶鐵業(yè)繁榮共存……以下草埔冶鐵遺址為代表的安溪“青陽鐵場”,見證了安溪冶鐵千年的輝煌歷史,揭開宋元泉州冶鐵手工業(yè)的神秘面紗。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國內首個考古發(fā)掘的塊煉鐵和生鐵冶煉并存的遺址。”安溪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介紹,宋元時期,以安溪下草埔遺址為代表的冶鐵作坊,與晉江下游的冶煉鑄造作坊共同構成了泉州完整的冶鐵業(yè)生產鏈,各種鐵產品從這里出發(fā),“遠泛藩國”,銷往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

冶鐵爐窯遍布村莊

能工巧匠八方齊聚

翻閱史籍,安溪于五代后周置縣,“冶有銀鐵”是置縣主要原因之一。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方于安溪設置青陽鐵場,由此開啟了“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的冶鐵盛景。

青陽鐵場的選址,體現(xiàn)了先民在處理人地關系上的超常智慧。若論發(fā)展冶鐵業(yè)的條件,安溪縣尚卿鄉(xiāng)青洋村可謂占盡“天時地利”——這里的礦藏種類多、儲量大,為下草埔冶鐵創(chuàng)作提供絕好條件;地處泉州五閬山脈,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燃料;北高西低、東西向夾的地勢,使下草埔猶如天然的“鼓風機”;地處內外安溪結合處,從下草埔可抄山道抵達臨近的渡口,將鐵產品經由水路抵達泉州港,再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銷往菲律賓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

冶鐵爐1、爐2(李佳勝 何康 供圖)

豐富的物產資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強大的生產力,為安溪冶鐵業(yè)提供貿易輸出的原動力,彼時安溪冶鐵業(yè)已成氣候,官辦和民辦鐵場共存。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西北甘肅、東南泉郡,皆錠鐵之藪也”,“東南泉郡”指的是泉州,而安溪是泉州境內最大的鐵礦與冶鐵地。

得天獨厚的冶煉場,吸引了許多能工巧匠從四面八方聚集青陽。翻開安溪青陽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青洋村煉鐵爐窯曾多達上百處,環(huán)抱村莊的后山遺留多處古礦井。人們從四周近山開采出鐵礦石,從山林運來木柴,鐵爐里爐火正旺,工匠們叮當敲錘聲綿延不絕,四濺的火星映紅了安溪的天空,他們聚居于此,不僅形成“吳坪尾”“許厝垵”等角落,而且促進了當?shù)亟洕姆睒s。

冶鐵爐3(李佳勝 何康 供圖)

“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盛,安溪青陽鐵場的鐵產品一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币资锓逭f,宋代泉州最主要的鐵產地包括安溪青陽鐵場、永春倚洋鐵場、德化赤水鐵場,其中青陽鐵場稅收遠高于其他兩處,且在稅務上具有獨立于安溪縣的獨特地位。

淌過時光之河,安溪青陽下草埔的冶鐵工匠們,以先進的人地關系處理技術,讓這近5000平方米的山丘上持續(xù)了近500年的冶煉作業(yè),也讓安溪青陽鐵場這一官辦鐵場,在冶鐵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獨特板結層現(xiàn)象

系國際上首次發(fā)現(xiàn)

明代以后,安溪的冶鐵業(yè)逐漸由青陽鐵場轉移到感德、湖頭等地。昔日的鐵場一度淪為荒蕪的梯田。2019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團隊的到來,讓這一處曾榮光無限的鐵場再現(xiàn)于世人面前。

遺址出土祥符元寶、熙寧通寶、銅錢(李佳勝、何康 供圖)

2019年10月起,在國家文物局統(tǒng)籌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lián)合安溪縣博物館對下草埔冶鐵遺址展開考古發(fā)掘,同時對遺址周邊的古礦洞、古道、冶鐵遺址、墓葬、余氏祖厝遺址等展開調查。

“下草埔冶鐵遺址發(fā)現(xiàn)系列重要遺跡,包括6座冶鐵爐、3處房址、多個活動面、護坡、池塘、小丘、板結層及石堆,與冶鐵有關的遺跡年代集中于宋元時期?!弊赃M駐安溪青洋村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李佳勝扎根考古一線,在歷時一年半、前后共三期的考古發(fā)掘中,他參與并見證了下草埔冶鐵遺址每一個重要瞬間。

遺址出土南宋-元代青白瓷器(李佳勝、何康 供圖)

遺址出土物包括錢幣、金屬器、陶瓷、冶煉遺物、石塊等五大類。考古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祥符元寶”“皇宋元寶”“熙寧通寶”等錢幣,均鑄造于11世紀初期;金屬器分為鐵制品和銅制品,鐵釘是遺址目前僅見的經鍛打鐵制品之一,還有鐵片、鐵塊等塊煉鐵粗加工產品,是遺址性質的直接證據(jù);出土的陶瓷器,年代集中在南宋中晚期至元代,多為日用生活器具,以安溪窯產品為主,并兼有德化、磁灶、建窯等窯口產品,部分器物上保存有墨書題記,如“吳”“朱”“莊”之類,或為冶鐵工匠的姓氏;冶煉遺物包括爐渣、礦石、燒土、爐襯四類,以爐渣數(shù)量最豐富。此外,遺址還挖掘出了蓮瓣紋瓦當、大量筒瓦及其他建筑構件,許多構件表明,遺址等級較高,或為官署建筑。

“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個同時冶煉熟鐵(塊煉鐵)、生鐵、鋼的古冶煉場,展現(xiàn)了宋元中國東南地區(qū)冶鐵手工業(yè)遺址的獨特面貌,是宋代經濟史、手工業(yè)技術史、海洋貿易史的重要發(fā)現(xiàn)。”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教授沈睿文認為,以該遺址為代表的安溪宋元冶鐵遺址,普遍存在板結層的獨特現(xiàn)象,具有典型的地方特點,這種技術在國際上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

遺址出土鐵器、銅器(李佳勝、何康 供圖)

PART THREE

護遺者說

一片荒地中

探尋千年前冶鐵遺址

章麗香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在當?shù)厥且活w備受呵護與珍視的明珠,安溪縣尚卿鄉(xiāng)副鄉(xiāng)長章麗香帶著村干部,從史料記載的位置出發(fā),在一片荒地中調查摸索,發(fā)現(xiàn)了這處千年前的遺址;隔壁鄉(xiāng)村中學的地理老師,正籌劃著將課堂拉到考古現(xiàn)場,讓學生做田野調查寫論文;原本為考古隊開車的駕駛員余莊林,自發(fā)成為守護遺址的文物保護員,學習文物考古知識成為他每天的功課……

章麗香至今清晰地記得,2019年8月起,安溪縣對全縣冶鐵遺址展開全面調查。而她和當?shù)卮甯刹繌澭┻^樹杈,撥開一處又一處草叢,踏上如今的下草埔冶鐵遺址的那一天,是2019年9月18日。當時,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片荒蕪的梯田和一片廢棄的荒草地。許是因為冶鐵留下的板結層,荒草地上的植被與周邊并不相同?!盎垩圩R珠”的她當即向上報告,當天下午考古調查隊就走進這片荒地,隨后“捷報”頻傳。2019年9月30日,國家文物局決定對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開展考古發(fā)掘,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隊隨即進駐。章麗香也忙開了,后勤保障、周邊基礎工程建設……一年多來,她往遺址跑了多少趟,自己也記不清了。尤其臺風來襲時,不管手頭正在忙什么,她和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都會立刻往遺址趕?!扒昵暗倪z址,我們不僅碰上了,還能與遺產保護同行,這是多么榮幸的事!”望著眼前的遺址,章麗香心生感慨。

如此感觸,文物保護員余莊林也深以為然??脊抨犨M駐時,余莊林還是一名駕駛員,每天載著考古專家們早出晚歸,看著他們白天在考古現(xiàn)場暴曬,晚上回去后還經常加班到凌晨三四點,余莊林被深深地震撼了:“這么一個小鄉(xiāng)村,國家、省、市的專家們都往這里跑,這個遺址點一定很珍貴!” 一個月接觸下來,余莊林再也無法滿足于僅僅開車做司機了,他想要成為一名文物保護員,保護家鄉(xiāng)珍貴的遺產!盡管只有初中學歷,但他和下草埔考古隊的隊員們形影不離,跟著學習田野考古挖掘基本方法及《文物保護法》,探索掌握文物保護的“小技巧”。

“冶煉爐邊沿用抗洪沙袋堆疊起,中間爐膛部分用塑料薄膜覆蓋再灌沙,最后上面再蓋一層木板,這樣形成三層保護,在蓋保護棚時,冶煉爐就不會受到破壞……”如今,站在遺址考古現(xiàn)場,余莊林說起文物保護頭頭是道,他指著285個用于雨天加固的沙包,恍若沙場點兵的將軍。

PART FOUR

相關鏈接

考古成果

1.何為塊煉鐵冶煉 指直接還原出固態(tài)鐵的冶煉過程,其產物常呈海綿狀,爐渣鐵含量較高。下草埔冶鐵遺址使用小高爐進行塊煉鐵冶煉,并以木炭為主要燃料,生產的海綿鐵經過初鍛形成鐵塊、鐵片等初加工產品后,再加工或運輸至其他地區(qū)進行鍛造再成型,制成鐵器。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了解我國古代塊煉鐵冶煉的具體步驟及相關遺存特征,促進構建宋元時期福建乃至長江以南地區(qū)冶鐵業(yè)的技術特點和組織結構。

2.獨特板結層現(xiàn)象 下草埔冶鐵遺址存在獨特的板結層現(xiàn)象,即每當冶煉垃圾堆積到一定的高度,便會在上端以“板結層”的方式進行處理,是就地處理冶煉垃圾的簡易有效的辦法,同時可作為隨后冶煉的操作平臺。

3.房址 房址是一座兩開間小房,房子所倚建的基礎地面,是用爐渣、紅燒土塊等各種冶煉廢棄物淀積起來的活動面。從地層關系來說,房址的修建使用時期為南宋至元時期,廢棄于元代。房址內,房間地基上有未經擾動的瓦礫堆積,出土瓷器包括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多為生活類用品,可辨認器型有碗、盞、 盤口壺、瓶等,年代大致為南宋中晚期至元代。

來源:東南早報 記者:張素萍 許鈸鈸 王柏峰 手繪圖:樊云均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

Hash:f74293fe86cec02047acdc7e58d54e85fd8f8972

聲明:此文由 無邊落木小和尚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