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物語?丨清代王府為何大多位于什剎海?
編者按:
自9月15日起,恭王府博物館恢復有序開放。作為現(xiàn)今北京保存最為完整且唯一對社會開放的清代王府,恭王府迄今已有240余年的歷史。在歷史上,這里曾先后作為清乾隆時期權臣和珅,以及清嘉慶時期慶僖親王永璘的宅邸。1851年,這一宅邸又被賜封給恭親王奕訢,恭王府的名稱也由此得來。
總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的恭王府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擁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處,“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對恭王府的評價。而這一顯赫王府,正位于風景秀麗的北京什剎海西南角。除此之外,位于后海北沿的醇親王府是北京規(guī)模最大,也是現(xiàn)存清代王府中保護比較完整的王府。
在元明清三代中,什剎海都扮演著都城的核心水系地位,對北京城有著重要的意義。清朝建立以后,四個世襲罔替親王府中,有三座建在這里,除此之外,還有阿拉善王府、濤貝勒府、棍貝子府、兆惠府等。這些王府官邸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歷經(jīng)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
由西海、后海、前海組成的什剎海也寫作“十剎?!?,這是因為這里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得來此稱。作為北京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qū),什剎海匯集了王府宅邸、寺廟、名人故居、餐飲老字號等,也擁有號稱“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等特色自然景觀。有關于什剎海的故事和記憶,更成為北京城文化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近出版,由六十多位什剎海老居民共同完成的《我家住在什剎?!芬粫?,作者們著眼于“住在什剎?!?,既有對游泳、滑冰、釣魚、撈河蝦、養(yǎng)鳥、斗蟋蟀、做彈弓打鳥、熬膠粘蜻蜓等身邊小事的回憶,也有對什剎海一帶歷史、風景名勝的記述。其中,就有關于這些王府的故事,以及什剎海周邊的變遷歷史。
以下內容節(jié)選自《我家住在什剎海》,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我家住在什剎?!?,趙書華、王德泉主編,北京出版社2020年8月版。
作者 | 蘇佑明;周立中;王莉
摘編 | 安也
明成祖后積水潭失去了漕運碼頭的地位
郭守敬紀念館中詳細記述了積水潭的變遷。它本是東漢以前的高梁河故道,東漢以后,水流于薊城以南,故道積存的高梁河水形成河湖濕地。金代稱白蓮潭,元代稱積水潭,蒙古人稱海子。金中都時城市水源是靠蓮花池水系。元大都新城選在金中都舊城東北部,這里有戰(zhàn)爭時期保留下來未遭破壞的北宮建筑,可做新城宮殿布局的基礎。而附近的積水潭又可上接高梁河,能夠提供新建都城對水源的需求。
歷史上北京城的供水系統(tǒng)由此發(fā)生了從蓮花池水系到積水潭(高梁河)水系的重大轉折。當時劉秉忠規(guī)劃并主持修建元朝新都城,他認識到單憑高梁河水還是無法滿足王朝建都的需要,于是推薦郭守敬負責新都的水利事宜。郭守敬畢生從事天文、歷法、水利、測量等學科的研究和實踐。他在規(guī)劃元大都水利建設時做了兩件大事:一是解決大都日常用水及漕運進京的水源;二是開通京杭大運河的最后一段,解決了從通州到積水潭的漕運。
在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首肯后,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起,郭守敬啟動了第一項工程。他在近30年對北京地區(qū)水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決定以昌平白浮泉為起點,修一條向西、折向南,再返向東的“C”形引水渠,它可匯集元大都城西北地區(qū)10余眼泉水的水量流入甕山泊(今昆明湖)。通常,這一段水渠叫白浮甕山渠。它在此匯合高梁河水系后流入積水潭。
舳艫蔽水積水潭(蘇佑明/供圖)
當時的積水潭水面廣闊得多,是現(xiàn)在三海(西海、后海、前海)的統(tǒng)稱,三海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界限。它是京杭大運河漕運船只進京的終點碼頭。積水潭水量足了,它南面的太液池(現(xiàn)在的北海、中海、南海)水也得到補充。次年,郭守敬又啟動第二項工程,開鑿或疏通從積水潭到通州的運河與大運河相連。具體線路為:從潭東引水過后門橋,經(jīng)東不壓橋到大都皇城東墻外,流經(jīng)北河沿、南河沿,出麗正門(今正陽門)東水關轉向東南,出東便門到通州的張家灣與北運河連通。從此南來漕船可以經(jīng)由這條河直入大都。全線貫通的京杭運河以積水潭為北段漕運終點碼頭。
積水潭在大都城內,除用于運河碼頭,灌溉供水、停泊漕船之外,還是大都城內市民交通、游玩、休息的最佳地方。元代積水潭水面開闊,號稱“十里煙波,風景如畫”,還有大量商船及旅游船?!岸?a href='/qiaoxi/' target=_blank>橋西望似江鄉(xiāng),隔岸樓臺罨畫妝,十頃玻璃秋影碧,照人騎馬過宮墻”,反映了當時積水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遠非后代可比。
積水潭東街。(張大勝/繪)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京杭大運河不再經(jīng)通惠河至積水潭。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對城市進行了重大改建,將通惠河部分河段及積水潭部分水域并入皇城內,進而使積水潭失去了漕運碼頭的地位。元朝北城墻在現(xiàn)在北三環(huán)半的位置,明朝將城墻南移至現(xiàn)在的北二環(huán),致使一部分積水潭北部水系留在城墻外,就是后來形成的太平湖。(蘇佑明/文,作者原住新街口長青胡同13號)
什剎海南還有四座王府能看到痕跡
我家周邊100米內就緊鄰著兩家王府,周邊1000米的范圍內,共有6家清代王府,其中王府位于什剎海南的恭、慶兩位親王和位于后海北沿的醇親王都在晚清時被封為世襲罔替,就是人們所說的鐵帽子王。雖然其主人都在中國歷史上雁過留名,不過惜哉,由于時光荏苒,有的王府已經(jīng)泯滅于眾生矣。
恭王府
從恭王府外西望,隔柳蔭街可看到一片古建筑和仿古建筑,東西南北長度都略遜于恭王府,這座建筑原本也是一座王府,是為愉郡王府,始王允禑是康熙的第十五子,雍正八年(1730年)晉愉郡王。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光緒的七弟載濤被過繼給鐘郡王奕詒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于愉王府,人稱濤貝勒府,但王府的規(guī)制沒有改變。光緒三十四年,朝廷給載濤加郡王爵,但其時已至清末,沒等大家改口稱郡王府,就已經(jīng)改元民國了,所以人們還是習慣稱濤貝勒府。
據(jù)相關檔案記載:愉王府坐北朝南,大門東向,分中、東、西三路。中路有四進院落,東路亦有四進院,后三進院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三排房子,西為戲樓,南為花園,有長廊、亭、花廳、假山等。清朝覆亡后,載濤因生計拮據(jù),于1925年將貝勒府的后花園長期租給輔仁大學建校,初以府邸為校舍。1929年,南馬圈和花園前空地出售給輔仁大學,建造了具有濃郁中國傳統(tǒng)古典建筑造型元素的輔仁大學新樓。府北部改為輔仁大學男中,今為北京市第十三中學。
后海晴雪(王鐵成/繪)
原愉王府西側隔松樹街是末代慶王府,慶王祖上也曾是王族大戶,第一代慶親王(第一等爵)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永璘晉升郡王,隨后和珅被誅,籍沒其宅。據(jù)禮親王昭梿的《嘯亭續(xù)錄》記載:“乾隆末年或有私議儲位者,王曰:天下至重,何敢妄覬?惟冀他日將和珅邸第賜居,則愿足矣。故睿廟(嘉慶)籍沒和珅,即將其宅賜王,以酬昔言?!奔螒c皇帝為酬謝永璘不覬覦大位,真的將和珅邸第賜給了這位胞弟,嘉慶二十五年,永璘辭世。清朝有襲降之制,爵位降代遞減,慶親王永璘之子綿性已降襲輔國公爵位(第八等爵)。
在這里,有必要加入一段前塵往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接替林則徐的琦善未申報朝廷同意,擅自與英使議和,割讓香港,被道光皇帝降旨“革職鎖拿,家產(chǎn)即行查抄入官”。琦善子恭鏜率家人搬至廠橋居住,自此擁有160多間官房的三等奉義公府空置。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第六子、咸豐皇帝同父異母六弟奕訢被封為和碩恭親王,慶僖親王永璘之孫奕劻襲封為輔國將軍(第十等爵),根據(jù)禮制,奕劻已不適宜居住在王府。咸豐元年(1851年)三月,內務府把慶王府從永璘后裔的手中收回,將其后裔奕劻等遷至定府大街愉王府西側三等奉義公府(原琦善府?。?。
咸豐二年,咸豐皇帝將慶王府改名恭王府,并賜給恭親王奕訢作為府邸。1861年,咸豐皇帝過世,奕訢與慈禧太后合謀發(fā)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同治十一年(1872年)仿雍正八年怡親王允祥例恩封奕訢世襲罔替,奕訢成為大清朝的第十個鐵帽子王。有意思的是,落魄的奕劻被遷出慶王老府后,并沒有沉淪,而是勵志前行,一路順風順水。咸豐二年正月年僅14歲的奕劻晉封貝子。咸豐十年正月,咸豐帝三十歲之壽,22歲的奕劻晉升貝勒。慈禧在咸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之時,常由奕劻捉刀代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同治十一年九月,同治皇帝大婚,34歲的奕劻加郡王銜,被授為御前大臣,這是奕劻恢復祖父支脈爵位的第一步,盡管只是一個榮譽頭銜。
銀錠橋(張維志/繪)
光緒十年,46歲的奕劻借助慈禧太后“甲申易樞”之力,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事務,并正式晉封慶郡王。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60大壽,56歲的奕劻被封為慶親王,權位漸崇。光緒二十四年,在戊戌政變的關鍵時刻,花甲之年的奕劻幫了慈禧大忙,被封清朝第十二位也是有清一代最后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當年的內務府主管一定沒有想到,接近最末等爵位的輔國將軍奕劻居然能咸魚翻身,一步步地躍升至清朝爵位的巔峰,與占據(jù)自己府邸的恭親王奕訢齊頭并肩。
上面我們拉拉雜雜絮叨了恭王府、阿拉善王府、愉王府和慶王府,這是什剎海南完整的或還能看到痕跡的4個王府,還有一個已經(jīng)完全泯滅于民宅之中的王府,這就是被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稱為紅樓東府(寧國府)的十王府。十王府官稱敦郡王府,是康熙晚年積極參與九王奪嫡的八阿哥死黨十阿哥允?的府邸。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十一日出生,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多羅敦郡王(第二等爵),因黨附八阿哥廉親王允禩,雍正二年四月,被雍正帝圈禁革爵,在位15年。敦王府在南官房胡同,胡同里有敦王家祠,《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的第四子劉季英攜子劉蕙孫曾借居此處兩三年,房東是中法大學的楊孟游,而原房主正是十阿哥后裔溥燻(字堯臣,曾任民國陸軍部次長,少將軍銜)。
胡同里的三輪車(李右武/攝)
時光變遷,郭王府幾經(jīng)轉賣,已無法說清其四至,據(jù)說從南官房胡同西口路北,自現(xiàn)門牌45號(老門牌20號)往西一直到西口連續(xù)4個門牌,合起來才是以前的敦王府。根據(jù)目前的資料,敦王的門長一脈一直居住在這里,直到1938年,溥堯臣之子毓墀才將西院賣掉,買主將西院拆平,重建房屋,又在北面東煤廠胡同開門,門牌號是22號。敦王府的前身是明末吳三桂的父親襄城伯吳襄的居第,原本就不是王府規(guī)制,后敦王以罪廢,這里成為圈禁之所,泯滅于灰磚小瓦的胡同當中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除了后海南岸這5座距離相近的王府。其實,從我家向西南或向西北,2000米范圍內,還有兩座鐵帽子王府,西南是太平倉、毛家灣的莊慶王府,西北隔海相望的是二度潛龍邸醇親王府;再加上一座在中海尚未完工的醇王府,地安門內油漆作胡同的蒙古喀喇沁親王府,竟然有9座王府環(huán)伺北京六海,說明古人尋找聚居點時是相當有智慧的,這也是北京引為自豪的風景名勝。(周立中/文,作者原住氈子胡同7號)
恭王府后花園是當時北京城最有名的三大私人園林之一
原來我工作的恭王府是清代乾隆時權臣——和珅之家,是他在公元1777年大興土木修建的宅邸。因為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在當年很有名氣。特別是我長期工作的后花園是當時北京城最有名的三大私人園林,與后海北岸的明珠花園(現(xiàn)宋慶齡故居)、西城大木倉的王府花園(1860年燒毀,曾為二龍路中學)齊名,是北派古典園林的代表。
恭王府
恭王府花園占地近50畝,景觀建筑大體分成東、中、西三路。中路進口是個仿西方建筑的石墻門,門楣上書“靜含太古”,是景題也是園題。進門穿過假山山口,迎面是一塊“太湖石”,石頂上有“獨樂峰”三個字。石北是“蝠池”,花園的中心建筑?!鞍采铺谩奔磮@主人宴客之所。房后是座假山,山上有房有臺——名“邀月臺”,顧名思義是賞月之處。
假山北鄰即是我長期工作的蝠廳,廳后就是后墻,也就是我小時候隔墻猜想的那堵墻。花園東路的入口有名曰“曲徑通幽”的小路。穿過假山是一座小流杯亭和一座精致的垂花門,門兩側有兩株龍爪槐,專家說東側一株至少有三百年的樹齡。進入垂花門是一座小巧的院落,長滿翠竹,別有情趣。
鐘樓余音(張維志/繪)
小院后面是一個寬敞的大院,大院的北邊就是王府的大戲樓,于我而言,對恭王府最有感情的要數(shù)戲樓。戲樓在恭親王時期叫怡神所,是主人擺宴看戲,辦堂會的地方,占地面積685平方米,從側面看去,它像一座巨大的船塢;從高處俯瞰呢,又像一只大蝙蝠。整個建筑是純木結構,采用三卷勾連搭全封閉式屋頂,這在設計上確實到了絕妙的境界。尤其是它的音響效果好,即使不用麥克風,在室內的任何一個角落,音質都良好。
有說法是因為大戲樓的建筑巧妙,它是典型的木質榫卯結構,戲樓前部設計了兩根柱子,不僅支撐了類似亭蓋的頂部,還支撐了沉重的房梁,使戲臺空間開闊,達到三面環(huán)聲的效果。還有傳說在戲臺的地下埋有9口大缸,也起到了攏音擴音的作用。這種說法類似圓明園大戲臺遺址發(fā)現(xiàn)的埋在地下的大缸。
戲樓里的裝飾獨樹一幟。從高大的樓頂垂吊下來30個大宮燈;從歷史老照片上,你可看到當年的戲樓內還懸掛了來自法國的水晶大吊燈,可見當年的王爺們多會享受!在室內的墻上、梁柱上彩繪著美麗的藤蘿枝蔓和紫花,與外面的藤蘿架內外呼應,使你坐在室內看戲,也好像身處室外藤蘿架下的感覺。恭王府的大阿哥載瀅可是北京城里有名的大票友,恭王府的家班也是京城王府中最好的家班。
在王府的戲樓里看戲,是很高級的享受。當年的京劇泰斗程長庚、譚鑫培、楊小樓,昆劇名家楊鳴玉,還有京劇大師梅蘭芳等,都在這里登過臺。1996年,我的工作再一次調動,負責戲樓的晚間演出工作。我?guī)ьI我的團隊研究戲樓歷史沿革,恢復歷史原貌,邀請京劇名家登臺演出,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昔日王府再顯輝煌。
花園西路進口是一道小城墻,門洞上有“榆關”二字。榆關本是山海關的舊城,書載“明洪武十八年大將徐達筑山海關,關城本無名,因為關兩側多老榆樹,故名榆關”。小城墻的南面有一口井,早已無水,井邊有一個小龍王廟。墻背面是一池清水,池中有方亭,名“詩畫舫”,現(xiàn)有浮橋與西岸道。池北岸一排五間大瓦房,曾經(jīng)做過天主教愛國會的教堂。
房后有兩層仿古小樓,名曰“司鐸書院”,是1920年花園賣給西什庫教堂后建輔仁大學時在花園上加蓋的神甫宿舍。當時把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翻譯成“司鐸”。司鐸書院、蝠廳、家廟都在花園的后墻里面,引得我魂牽夢縈地猜想了很多年。在花園里工作了多年后有了原來如此的感悟。我退休前幾年,恭王府府邸部分搬遷修整完畢,向公眾開放,整齊的三路三進大庭院堪稱中國之最。歷史上在這座大宅中發(fā)生的故事,說也說不完、寫也寫不盡。(王莉/文,作者原住柳蔭街大翔鳳胡同22號)
本文節(jié)選自《我家住在什剎?!?,較原文有刪節(jié)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作者 | 蘇佑明;周立中;王莉
摘編 | 安也
編輯 | 王青
校對 | 劉軍
Hash:8db659bebe5c83961a8b99366f658aa3d76ebeef
聲明:此文由 新京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