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條“蜈蚣巷”
在北京,有這樣一條街巷,東西兩側(cè)各有八條東西走向的胡同,宛如多腿的蜈蚣,被稱為“蜈蚣巷”。其實,“蜈蚣巷”就是大家熟知的南鑼鼓巷,如今已經(jīng)成了一個熱門的旅游景點。今天小編就和您聊聊這“蜈蚣巷”里的歷史變遷。
南鑼鼓巷是元大都城的一條南北通道,擁有800多年的歷史。以南鑼鼓巷為界,以東的八條胡同為“昭回坊”,以西的八條胡同為“靖恭坊”。明代,“昭回坊”和“靖恭坊”合二為一,更名為“昭回靖恭坊”。清代,此處屬鑲黃旗駐地。
南鑼鼓巷59號有一座大門,當(dāng)?shù)鼐用穹Q其為“洪家大門”,為洪承疇的家祠。65號院是洪家舊宅。民國時期,59號是古人類研究專家、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fā)現(xiàn)者裴文中的住所。
南鑼鼓巷西側(cè)的八條胡同
前鼓樓苑胡同在明代是大興“養(yǎng)濟院”所在地,是收養(yǎng)孤老的地方,因此,此條胡同在明代稱為“孤老胡同”。清代,“孤老”被訛音為“鼓樓”,再加此胡同位于鼓樓的前面,胡同名稱也改為“前鼓樓院”,取“鼓樓前方院子”的含義。清末,“前鼓樓院”又改名為“前鼓樓苑”。7號是東北軍張作相的副官宋壽山的舊居。
黑芝麻胡同在明代稱“何紙馬胡同”,取自胡同內(nèi)一戶制造紙馬的何姓人家。紙馬舊指版印的神像,俗稱神馬兒。清代以后,胡同被訛音為“黑芝麻胡同”。13號是清朝京城“四大財主”之一、榮祿的叔父奎俊的故居,民國時期,是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顧孟余的宅第。14號是著名學(xué)者啟功的舊居。1920年,啟功遷居到此,一直居住到1957年。
沙井胡同原名“沙家胡同”,清宣統(tǒng)時期改名為“沙井胡同”。15號為三進四合院,是清光緒朝大臣奎俊的前宅。
景陽胡同在明代稱“宣家井胡同”,清代稱“井兒胡同”,1965年改為今名。胡同西段是清末大學(xué)士文煜私宅“可園”的爬山廊,景觀非常豐富,是難得的幽靜之所。
帽兒胡同2號曾是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秘密電臺隱蔽地。1949年1月,傅作義在東單廣場修建了臨時飛機場,企圖飛離北平。解放軍在城外用炮火轟炸飛機場,命中率很低。地下電臺及時獲取情報,將落彈點匯報給平津前線指揮部,東單機場被徹底摧毀,傅作義南逃的計劃落空。
5號院據(jù)傳是清末重臣榮祿的一處府邸。7號、9號、11號院是清末大學(xué)士文煜的宅邸。馮國璋當(dāng)上北洋政府代總統(tǒng)后,買下文家的宅院,并收購了鄰近的13號、15號,修建了一所龐大的豪宅。馮國璋死后,馮的家人將13號、15號租給朱家溍的父親朱文鈞,朱家溍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日軍占領(lǐng)北平以后,馮家將房宅全部賣給了當(dāng)時的偽軍司令張?zhí)m峰。
可園內(nèi)景
21號原是建于明成化年間的文昌帝君(即傳說中的文曲星)廟,現(xiàn)為帽兒胡同小學(xué)。
35號、37號原為清宣統(tǒng)皇后婉容之父榮源的承恩公府。婉容由此宅出嫁入宮。1930年,朱家溍隨父親由帽兒胡同13號、15號遷至婉容舊宅居住。
45號院原為明代北鎮(zhèn)撫司所在地,清代,這里先成為刑部的會同館,后變?yōu)椴杰娊y(tǒng)領(lǐng)衙門。
雨兒胡同在明代稱“雨籠胡同”,清代改為“雨兒胡同”,沿用至今。11號至15號曾是清買辦兼北海公園董事會會長董叔平的舊宅。新中國成立后,13號院成為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居所。齊白石在此居住了不足三個月便離開了人世。31號、33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分別是羅榮桓元帥和粟裕大將的住所。
雨兒胡同口的牌坊
蓑衣胡同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地理位置在雨兒胡同以南,故稱“蓑衣胡同”,取防雨之意;二是因胡同內(nèi)原有“裟衣寺”,常被訛傳為“蓑衣寺”,胡同因寺而得名。2號是現(xiàn)代畫家溥任的故居。
福祥胡同因“福祥寺”而得名。福祥寺始建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一武姓太監(jiān)為明英宗祝壽,舍棄自家的宅院修建了寺院。清雍正二年(1724年),錫乎圖克圖使節(jié)來京朝拜,購買“福祥寺”為駐京行館,將其改為喇嘛廟,更名為“宏仁寺”。今25號是“福祥寺”舊址。11號院是奉系將領(lǐng)王樹常的故居。
南鑼鼓巷東側(cè)的八條胡同
菊兒胡同在明代稱“局兒胡同”,清乾隆時期改稱“桔兒胡同”,后諧音為“菊兒胡同”。3號、5號、7號是清代光緒朝大臣榮祿的出生地和府第。榮祿之女嫁給了醇親王載灃,生有一子,名溥儀,即后來的末代皇帝。解放后,7號曾做過阿富汗大使館。33號是圓恩寺舊址。41號是清代的“宏德禪林”舊址,據(jù)說廟里的開山和尚是清代某位皇帝的替僧。
菊兒胡同新貌
后圓恩寺胡同因位于圓恩寺之北而得名。7號院原是清末慶親王奕劻次子的宅第。新中國成立后,7號院曾作為南斯拉夫駐華大使館。13號院是茅盾故居。20號是清代“鑲黃旗官學(xué)”舊址。28號是萬慶當(dāng)鋪舊址。
茅盾故居
前圓恩寺胡同因胡同內(nèi)的“圓恩寺”而得名。圓恩寺始建于元至元年間,后多次重修。5號是圓恩寺舊址,著名華僑陳嘉庚曾在圓恩寺居住。
秦老胡同在明代稱秦家胡同,據(jù)說因胡同內(nèi)有一秦姓人家居住而得名,清代改為今名。9號是關(guān)帝廟,現(xiàn)僅存大殿。18號是多貝子府,多貝子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兒和敬公主的后裔,1940至1944年期間在此居住。19號、21號為北京地區(qū)典型的并列四合院。35號院原為晚清內(nèi)務(wù)府大臣察哈拉氏明善府第的花園部分,名為“綺園”。索家的后代為曾崇,因曾崇的女兒為末代皇后婉容的姨媽,因此民間流傳著此宅是“皇后的姥姥家”的說法。
此外,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朱益藩曾在此胡同居住。1916年至1924年,朱益藩受小朝廷之邀,出任上書房師傅,教授溥儀漢文,兼做“御醫(yī)”。在溥儀的諸位老師中,朱益藩的地位和影響僅次于陳寶琛。
北兵馬司胡同因元代設(shè)有“北城兵馬司”而得名。胡同內(nèi)的“涵珍園”餐廳即是兵馬司將軍府舊址。17號曾是清代大學(xué)士靈桂的府邸。清末民初,靈桂府成為趙爾巽的私宅。趙爾巽,清末漢軍正藍旗人,曾任清朝東三省總督。民國后,趙爾巽任清史館館長,負責(zé)主編《清史稿》。17號現(xiàn)為中央戲劇學(xué)院校區(qū)的一部分。
東棉花胡同15號院原是清末廣州將軍鳳山的宅第。39號是中央戲劇學(xué)院,原為北洋政府時期國務(wù)總理靳云鵬的故居。
鳳山故居內(nèi)的精美磚雕拱門
板廠胡同在清乾隆年間稱“板腸胡同”,光緒年間改為今名。19號院是北京胡同中罕見的“穿堂門”建筑風(fēng)格?!按┨瞄T”由南至北將板廠胡同與東棉花胡同相連,其四合院的獨特風(fēng)貌體現(xiàn)了元、明時期院內(nèi)胡同套胡同的特色。新中國成立后,朝鮮大使館曾設(shè)在19號院內(nèi)。30號、34號原是清嘉慶皇帝的三女兒莊敬和碩公主的公主府。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月,莊敬和碩公主去世,葬于今天的公主墳。莊敬和碩公主無子,立僧格林沁為嗣,僧格林沁后來晉封僧王,于是,公主府變成了僧王府。自1934年至2003年,朱熹的第25世孫朱家溍除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住在四川外,其他時間一直居住在僧王府34號院。
炒豆胡同63號、65號是清莊敬和碩公主“公主府”的一部分,后為僧格林沁“僧王府”的一部分。
僧王府前門在炒豆胡同,后門在板廠胡同,縱跨兩個胡同
文章來源于北京市檔案館微信公眾號。
Hash:9d2e62860960b984b64903c1d0a0d2b3e2592aaf
聲明:此文由 京社科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