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古鎮(zhèn) | 槐蔭清風 四女古鎮(zhèn)

德州是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第一站,大運河從德州市區(qū)及武城、夏津境內(nèi)穿過。在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 北京后,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德州被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列為四大漕運碼頭之一 。交通的便利造就了德州的繁華, 當年這里曾是檣桅船影,滿河船振, 商鋪 、酒肆林立,游客如織,有著 “ 纖夫號子傳十里,漫河船只舟如梭 ”的運河盛景。

位于德州市政府駐地西南約12公里的武城縣四女寺,是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鎮(zhèn)。這里不單有馳名中外的“四女孝親”的歷史故事,素有“孝道之鄉(xiāng)”的美譽,也曾是明清兩代衛(wèi)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常年商賈云集,交易活動異常活躍。 今天,運河古鎮(zhèn)山東段的首篇,就將帶您走進這座正被喚醒的千年古鎮(zhèn)。

四女寺·水利興衰

在明清時期,位于德州段武城縣的千年古鎮(zhèn)四女寺鎮(zhèn)是運河重鎮(zhèn)?!案沙遂浩旆钟鹦l(wèi),九河春色護樓船 ’’ 是這里真實的歷史寫照, 如今這里遺存的四女寺水利樞紐工程與四川成都都江堰有相同的原理與功效,因此有著 “ 北方都江堰 ” 的美譽。

(四女寺水利樞紐系統(tǒng))

四女寺水利樞紐位于四女寺鎮(zhèn),是京杭運河、岔河和減河的交結(jié)區(qū)。 其始建于1957年,是在明清減水壩遺址基礎(chǔ)上建造的。這是南運河甚至是南北運河最早建造的減水壩,在幾百年間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造福著運河兩岸的人民。據(jù)明嘉靖十六年(1537)《恩縣志》載:“減水閘在縣治西北五十里衛(wèi)河南岸。嘉靖十五年(1536)知縣杜永昌奉工部郎中楊旦奏請,明文創(chuàng)置。遇河漲以便泄水?!?

有了這道堤壩,上游流下來的水流,只要不漫過石壩,則被石壩攔在河床內(nèi)順著運河河道向北流去。如果上游流下來的洪水特別巨大,來到石壩處,高于石壩的水,就會徑直漫過石壩流入預先挖好的減水河,而石壩以下的水會繼續(xù)流向北去的運河河道。這樣以來,既能確保過往船只的通行,又能保證運河下游不會決堤。應(yīng)該說,此地的減水閘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jié)晶,是人們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教科書。

(四女寺減水壩)

位于古鎮(zhèn)的東北側(cè)的四女寺減水壩,是與河北故城縣連接的要道。其上有建于清光緒年間的“減水閘橋”,橫跨減水河,是德州進入四女寺的津梁。

1957年,隨著四女寺水利樞紐的建設(shè),該減水壩后被南進洪閘所替代。該工程由南進洪閘(原稱減河進洪閘)、北進洪閘(岔河進洪閘)、節(jié)制閘、船閘等建筑物組成, 是一座具有防洪、除澇、航運、灌溉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樞紐,素有“北方葛洲壩”之稱。是京杭大運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它作為京杭大運河附屬建筑名列其中,是京杭運河上的一顆明珠。

四女寺·城鎮(zhèn)形制

在《西漢古鎮(zhèn)四女寺》一書中,留有一份后人根據(jù)記憶所繪制的“憶繪圖”,可以看到: 四女寺城鎮(zhèn)憑借舊有水上交通優(yōu)勢,整體依運河而建,呈窄長形。城中大小廟宇、祠堂星羅密布。這些當?shù)氐奶厣ㄖ挥涗洖樗呐?a href='/meijing/' target=_blank>美景,有道是:“四女寺鎮(zhèn)皆美景,記載二十還有余”。

在如今的四女寺村內(nèi),從明清時期到現(xiàn)代的各類建筑都有存在,村內(nèi)的十余條小巷,仍延續(xù)著古村落“蜿蜒曲折”的街道脈絡(luò)。

在漕運興盛的年代,為滿足漕運人員和過往客人的飲食、娛樂和購物之需, 四女寺的商業(yè)和服務(wù)業(yè)順勢而生,形成東西向兩條主要商業(yè)街。

天久日長,街邊店鋪林立,商賈云集,買賣興隆,富足一方。由此派生出的“四女孝親廟會”(又稱六月會)作為德州境內(nèi)的三大古廟會(陵縣神頭鎮(zhèn)三月三占卜始祖東方朔廟會、寧津縣黃家雜技械具九月會),自西漢延續(xù)至民國,香火不斷。

明清時期四女寺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漕運、鹽鐵、稅收以及商會等多個官方、民間管理機構(gòu)羅列有序。四女寺、佛光寺六合寶光圣塔、山西會館、泰山行宮、關(guān)帝廟等大型古建筑鱗次櫛比,久享水旱碼頭的盛譽。

為了便于管理四女寺的社會治安,同時也是為了增加政府的稅收,明清兩代的恩縣政府都在四女寺鎮(zhèn)設(shè)立第二個縣政府,即“縣丞署”,俗稱“二衙”。作為縣級政府,同時設(shè)立兩個衙門以供管轄,四女寺古鎮(zhèn)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四女寺·孝親文化

四女寺的孝親文化由來已久,其名稱的背后便有一段流傳至今的傳說故事: 相傳西漢景帝時,安樂鎮(zhèn)有一戶傅姓人家,為人和善,經(jīng)常救濟窮苦鄉(xiāng)鄰,頗受百姓稱贊。傅氏夫婦年屆五旬,膝下只有4個女兒,四女不但姿色出眾,而且個個聰慧過人。

一年,她們在為雙親做壽時,見父親并無喜色,便問究竟。父親長嘆道:“為父雖有你們姊妹四個,但如今你們已到出嫁年齡,日后無人為我們養(yǎng)老送終,怎能無憂”。四姊妹便商定,雖無兄弟,我們也能為父母養(yǎng)老。從此,四姊妹就改著男裝,矢志不嫁,以共同服侍二老。 為表心愿,四姊妹各植一槐,并對天盟誓:槐枯則嫁,槐茂則留”。

為爭養(yǎng)雙親,四姊妹各暗中用熱水澆燙她人之槐,以免貽誤其他姊妹青春。誰知熱水澆槐,槐愈繁茂,四女只得同室事親,日夜誦經(jīng),以祝父母長壽,遂修道成仙,舉家超升。人雖飄然而去,但四棵槐樹依然亭亭玉立。后人為紀念四女,便為其建祠塑像,樹碑立傳。遂將“安樂鎮(zhèn)”名改為“四女樹”。后又將“四女樹”更名為“四女寺”,一直沿傳。

由此,在四女寺周圍種植槐樹便有彰顯孝道的含義,所以十里八鄉(xiāng)植槐頗多。 《恩縣志》也將這里定位恩縣八景之一,名曰“槐蔭清風”。人們走在槐蔭之下,感受到的不僅是大自然帶來的涼爽,更是侍親盡孝的習習古風。

(槐蔭清風,圖片來源《恩縣志》)

參考文獻:

[1]李靜. 傳統(tǒng)村落的發(fā)展與傳承——以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村為例[A]. 《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2018年4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北京恒盛博雅國際文化交流中心,2018:3.

[2] 陳焱.四女寺鎮(zhèn):正被喚醒的千年運河古鎮(zhèn)[J].走向世界,2015(41):14-17.

Hash:7166457128804eccc28f9a13be001750661048e1

聲明:此文由 德州朗岳文化傳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