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看高大到樂山,看精美到潼南"之說的潼南大佛寺

潼南大佛寺位于重慶市潼南區(qū)城西一公里的定明山下,始建于唐咸通年間(860-873年),初名"定明院",又名"南禪寺"。后因宋朝在寺內依山鑿一大佛,改稱"大佛寺"。不僅有世界第七、第一大室內裝金摩巖大佛、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筑"七檐佛閣"、我國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聲"、全國最大的摩石刻書法頂天"佛"字、罕見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等十八勝景。

還保存有始于隋、盛于唐宋、繼于明清、迄至民國,延續(xù)時間長達1400多年之佛、道二教摩崖造像,并有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朝庭重臣的所撰寫的碑文楹聯、碑刻、題詞,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潼南大佛為佛、道二家共同鑿造的一尊大型摩巖飾金大佛,是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位列"蜀中四大佛"之一,是我國第一大金佛,世界第七大佛,被中、外文物專家譽為"金佛之冠"。

潼南大佛宋碑載其高八丈,號金仙,故稱"八丈金仙",俗呼"金大佛",通高18.43米,頭長4.3米,耳長2.74米。結跏趺坐,袒胸,套雙領外衣,左手置于膝間,右手平胸,施無畏印,佛身各部分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形態(tài)逼真,體態(tài)莊嚴肅穆,雙目炯炯傳神,氣勢尤為雄偉。

造像三龕

在大佛寺東巖陡峭的巖壁上,保存有開鑿于隋開皇十一年(591)與大業(yè)六年(610)的道教造像三龕,不僅是重慶市最早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西南地區(qū)最早的石刻造像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大佛殿

大佛殿又稱大像閣,始建時為五檐,盡用琉璃覆蓋,燦爛輝煌,是我國最早使用全琉璃頂的古建筑之一,后經歷代維修,明朝時改建為七檐。而如此高大的古建筑,所有梁、檁、柱、枋之交接處,據說沒用一鐵一釘。大佛殿依山傍水而建,為七檐歇山式建筑,殿高33米,依巖面江,重檐起翹,結構獨特,巍峨壯觀。

七情臺

七檐佛閣左邊,是七情臺。七情臺古稱"大佛洞",又稱"石磴琴聲"。42級寬大的石磴,摩崖而鑿,宛若42根琴弦,當游人拾級而上時,腳下便會發(fā)出"咚咚"的琴音,更為奇妙的是,其中七級回聲特別清越洪亮,猶如槌擊編鐘,又似彈奏樂器,故稱"七步彈琴"。

鑒亭

七情臺下,另有一亭,叫做"了翁亭",又稱"鑒亭",南宋理學家魏了翁先生創(chuàng)修,高15米,寶剎擎空,亭角飛翹,亭映碧水,秀麗壯觀。

玉皇殿

始建于民國十一年(1922年),原是百姓為求雨祭天所建,潼南是道教太極創(chuàng)始人陳摶老祖故里,道教最高神玉皇大帝與佛祖釋迦牟尼并尊,是佛道融合的有力見證。

題記碑刻

七情臺再往左,是沿江的丹崖絕壁,在長達里許的崖壁上,留有歷代騷人墨客書鐫的題記、詩詠、碑碣、造像等83則,鎦金楹聯鐫刻20則,水文題刻5則,龕窟104個,佛像700余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巨大的"佛"字。這個刻在陡峭筆立的巖壁之上的"佛"字,高8.85米,寬6.78米,占據巖面60平方米,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云巖弗乘所書,是我國第一大摩巖佛字。

海潮音

在丹崖的最左面,巖頂有一塊酷似老鷹的巨大怪石,因而人們又稱"鷹巖"。當行人肅立巖前,平心靜氣,聚精會神,便會聽到一片海潮轟鳴之聲從巖壁深處傳出,因此,這里被稱為"海潮音"。

旅游信息

門票:50元/人

開放時間:08:30-17:30

建議游玩時間:2小時

交通信息

在重慶汽車乘坐開往潼南的班車,到達后可步行或乘出租車前往。

開放時

開放

Hash:b19b33b03358cf38f5810749c1821104b7e00f7b

聲明:此文由 愛上旅行大咖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