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齡人紛紛游學海外時,這群國際學校的孩子卻在尋找中華文化的源頭?|?現(xiàn)場

萬卷書,行萬里路。

今天,海外游學正在成為眾多中小學生風行的潮流。不過,這所國際學校確選擇了不一般的游學方式——

從上學期開學起,北京市新英才學校AP國際中心的師生便在張羅籌備“中原文化尋根之旅”的游學課程。師生一番頭腦風暴后,最終選定昔日“九州之中”、中華文化起源之地之一——河南。暑假前夕,他們開啟了歷時一周的河南之旅。

出發(fā)之前,新英才AP國際中心各學科組提出游學課程的活動主題,由學生自主管理中心、學生會、各班班委代表一起商討,制定詳細的游學計劃、路線,包括出行方式、行程安排和預計費用等。

所有學生在學科老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搜集與課程相關(guān)的資料,協(xié)助行走課程手冊的編寫。結(jié)合游學方案,學部將10、11年級的學生分成15個游學小組,分別負責相關(guān)景點的導游解說、詩文模塊,活動設(shè)計。其中活動設(shè)計的策劃,需要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將游學地點與學科知識鏈接,自主設(shè)計探究模塊,最終形成行走課程手冊。

于是,這門以“千年的叩問——河南文化之源尋根勵志之旅”的游學課程正式開啟:

石窟瑰寶

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龍門石窟,歷經(jīng)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稱盧舍那大佛。

香山詩情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龍門第一寺”——香山寺,加之與“香山居士”白居易的淵源,不能不令人神往。登頂后俯身鳥瞰,感懷“空山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還。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的詩情。

世外白園

白園坐落于洛陽市城南13公里處的龍門東山琵琶峰上, 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麗古雅。白居易的晚年就是在白園度過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分吹又生”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娋?,站在白園的詩廊里再次讀出,不禁生出別樣情愫。

洛陽尋寶

陽城作為十三朝帝都,洛陽博物館的外觀是按照“國之重器——鼎”的樣子所建,是洛陽市的文化地標。同學們帶著各自的任務(wù)進入了博物館,跟隨講解員開始尋找五件鎮(zhèn)館之寶的活動,分別找到了夏代乳釘紋銅爵、曹魏白玉杯、東漢石辟邪、唐三彩黑釉馬和金絲楠木塔。

浪里覓珠

小浪底水利工程主要建筑物由攔河大壩、泄洪排沙系統(tǒng)、引水發(fā)電系統(tǒng)組成。同學們親手繪制出河流地貌(凹岸與凸岸)的示意圖。理化生老師齊上陣,引領(lǐng)同學們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繪制出小浪底水利工程的作用圖。同學們從水位差、流速、葉輪機轉(zhuǎn)動、電流等方面去研究小浪底能量轉(zhuǎn)化過程,轉(zhuǎn)眼間變成了實地考察的科考小專家。

嵩陽書院

這群來自新英才學校的少年,背靠壁立千丈的巍巍嵩岳,依臺階層遞,或坐、或蹲、或倚、或站,手捧書本,著名作家葉文玲的《寂寞書院冷》回蕩在書院上空。誦者入境融情,聽者心靜神凝。

嵩陽書院,這顆中國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孕育的程朱“理學”曾經(jīng)撐起中國思想的天空,令無數(shù)人膜拜。今天這些年輕人在“高山仰止”前傾聽教誨,在魏碑亭旁欣賞書法,在杏壇古井前憑吊追思。

少林問道

“天下功夫出少林, 少林功夫甲天下” 悠揚的宏厚的鐘聲敲出矯健與靈動,力量與智慧中透出博大精深 ?!岸U武合一”,以禪入武,習武修禪的境界,讓中外諸多人士嘖嘖稱贊,也吸引了多少人慕名而來。

忠魂千古

走進忠魂故里,列隊山門下,重讀岳飛故事,重讀《滿江紅》,尋找岳飛,對話英雄,對話自己。

說文解字

?走進文字博物館,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學生們的參觀在 “組詞活動”中開始。當?shù)氐奈淖謱<姨匾鉃楹⒆觽冏隽藢n}講座,從而讓這些年輕人對甲骨文的內(nèi)涵以及中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羑里演易

“洹蕩之間曰羑里,演易圣人昔拘此。天高地下皆易理,彖辭闡發(fā)權(quán)輿是。”親身站在這兒,聽著導游的講解,書本里的文字更有了厚度,并演繹成生動可感的故事。

走進羑里,文王政治家、思想家的氣質(zhì)和哲人學者的風度更鮮活;逆境發(fā)憤、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更親切。

問卜殷墟

沿著殷墟博物館的時光隧道,穿越到那個神秘的甲骨文世界:三千年前的車輛、天文、歷法、氣象、地理、軍事......無所不包。一筆一畫里蘊含的是生活、是真知、是智慧。

河南尋根勵志之旅,引領(lǐng)這群來自國際學校的孩子們一路走,一路欣賞,也一路成長。盧舍那大佛的智慧與溫暖,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洛陽博物館的尋寶之旅,雨中攀登紅旗渠,羑里城的周易八卦,岳飛祠下的滿江紅……

游學活動結(jié)束后,同學們各自分享游學中難忘的故事。七天的游學經(jīng)歷,已經(jīng)在大家心中種下了一顆顆信念的種子,千年的叩問,也引領(lǐng)每個人叩問自己的內(nèi)心……

這就是行走的力量,在國際視野越來越寬廣的同時,也使中國學生的根在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上扎得更深。

相關(guān)鏈接:校長寄語

《從這里出發(fā)》

—— 北京市新英才學校執(zhí)行校長關(guān)林峰

“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

這是三千年前周人筆下的世界觀。三千年后,這句話已然超越了它的地理意義,隱匿在《周禮》之中,向我們低語著祖先出發(fā)的圣地和先哲智慧的源頭。

殷商卜者創(chuàng)造“豫”字的時候,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是一頭魁梧的象。豫,本意為“象之大者”,“豫象雖大,不害于物,故寬大舒緩之義取此字”。三千年前的河南一帶氣候濕潤,植被茂密,多有大象分布。我們的文明便誕生于這片黃河邊的沃土之上。

誠然,這個星球上的沃土何其之多,中華文明也曾經(jīng)是后進者 -- 大陸另一邊的小亞細亞有著更為先進的上古器物文明,他們的冶鐵與城市,甚至早于我們的祖先拾起青銅。然而,尼羅河兩岸早已沒有了法老的后人,希臘的光芒在戰(zhàn)爭中飄散,兩河文明只剩廢墟下無法釋讀的文字--五千年來,當其他的上古文明不知所終,只有我們還擁有祖先姓氏,讀著祖先的書,用著祖先創(chuàng)造的文字,不曾斷流。

答案在哪里?

我想答案便藏在這片土地之中?!霸ァ??!皩挻笫婢?,不害于物”,商人造字之時也許不會意識到,自己筆下的“象之大者”,成為了這片土地三千年不變的名字,更是似乎與后世華夏先哲們的精神世界與價值準則遙相呼應。商王篤信鬼神天命,周人卻相信“天命無常,惟德是輔”。取而代之之后,先有周公興正禮樂,以禮治國;再有后世賢哲,從道法自然到內(nèi)圣外王,從<詩><書><禮><樂>到儒家學派,將道德和禮教牢牢置于了我們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之中。

何謂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民族始于這樣一個崇尚禮樂道德的精神共同體,在數(shù)千年的艱難曲折中,面對無數(shù)的天災人禍、異族入侵卻越發(fā)強韌,如同薪盡火傳,祖先逝去,精神留存。而河南,“九州之中”,便是華夏民族精神脈絡(luò)的發(fā)源之地。從殷墟的甲骨,到文王的羑里,從六朝古都的變遷到龍門石窟的雋永,從岳飛的民族大義紅旗渠的奮斗精神,這片土地見證了太多這個民族的萌發(fā)與繁盛,挫折與強韌。

這個先祖出發(fā)的地方,我們一定要來。

因為歷史的答案,便是未來的路。

從這里出發(fā)吧,走向民族復興的未來!

文|江遠

圖片來源|新英才學校

聲明|轉(zhuǎn)載請注明來自“京城教育圈(微信ID:bjeduvision)”

Hash:126de1dd4d9f77b3ae3fb136c9e407975e636498

聲明:此文由 京城教育圈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