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西四——大同古城城墻之6、城墻環(huán)游(西城段)
來大同旅游,最初我沒想登城墻,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在城外仰望高大的城墻,遙想當年的兵戈鐵馬、殺聲陣陣。我去別的古城玩,一般都不登城墻。游大同古城墻,我最想看的是南城門,為參觀南城門我特意在大同多逗留了一天,但當我第二次來到南城門時又是事與愿違——成龍電影節(jié)雖然 結束了,但拆除設備、清理場地的“活”并沒完,南城門還是不開放。進不了甕城,那就上城墻轉轉,耗磨點時間吧,沒想到南門處登城墻的馬道也不開放,工作人員告訴我,登城只能去東門或者西門,那倆門開放。無奈,我又一次轉回到了西城的清遠門。四天來,這是我第三次到西門了。為什么老往西門跑?我住的酒店在西門外的魏都大道上,近、順路。
大同城的四座城門(包括城墻的四角)都設有登城馬道,都在城門右側(從城里方向看)。大同城墻是免費開放,憑身份證領票可入。而且每個入門里邊都設有檔次不低的洗手間等服務設施,你在城墻上玩,走到任一馬道處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廁所,這點挺不錯。
大同西門(清遠門內(nèi)側)
西門登城入口的換票處
大同的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都建有主城(正城)、甕城、月城三道城墻,每道城墻都開有城門,各門都建有城門樓。
主城門的城樓最為高大,稱門樓(或正樓),正樓為三層九脊歇山頂建筑,平面造型呈凸字型,面寬五間(約30米),進深三間(約17米),底層設有外廊,高約21米??瓷先ワw檐斗拱,非常 宏偉。
從南側城墻上看清遠門門樓
從正城城墻上看甕城門樓和月城門樓
甕城門樓名偏樓或二門樓,其規(guī)模比正樓小的多,面寬約10米(3小間),高約10米
從主城城墻上看月城門樓
月城門樓又稱箭樓(因其外側沒有門窗,全是箭口)或閘樓(控制著吊橋閘機),其規(guī)模介于正樓和偏 樓之間,面寬5小間。長、高各約12、3米
從城樓北側看城內(nèi)的清遠街及華嚴寺
從城樓南側看華嚴寺
大周城基本為正方型,城墻周長7.2公里,如果一圈走下來,要耗費不少時間,好在城墻上東、西二個城門樓處設有服務站,在服務站你可以租腳踏車,也可以購票乘坐觀光車環(huán)城一圈。電瓶車在乾樓,武定門、和陽門、永泰門,清遠門五處景點設站,每站大約停10分鐘,供游人下車游玩、拍照。個人認為,坐觀光車不如騎自行車,騎自行車雖然累一點,但想停就停,想走便走,極為方便。不過因為夫人腿痛騎不了車子,我是坐的觀光車。
清遠門服務站停放的自行車
大同地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桑干河流域的大同盆地中部,自然條件優(yōu)越,人類歷史悠久。大約10萬年前這一帶已經(jīng)有人居住,陽高縣許家窯村、大同城西青磁窯、小站、左云縣賈家窯、廣靈縣洗馬莊等地先后發(fā)現(xiàn)有舊石器遺址。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兩岸,大同高山鎮(zhèn)、云岡南梁、鎮(zhèn)川西村、鎮(zhèn)川南梁、孤山、尚龍門、劉安窯、大同縣吉家莊、左云縣舊高山、天鎮(zhèn)縣樓子疃、廣靈縣惠花、大同縣佛堂寺、渾源李峪等地都發(fā)現(xiàn)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細石器和陶片。
春秋時期大同地區(qū)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獵為生的林胡、樓煩等游牧部落。據(jù)《戰(zhàn)國策·釋地》載:“今山西岢嵐州以北,故樓煩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薄?a href='/shanhaijing/' target=_blank>山海經(jīng)》中古大同為古平國。商湯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國。戰(zhàn)國時期初為代國,后并入趙地?!妒酚洝ぺw世家》載,子晰告趙簡子曰,主君之子將克二國于北皆子姓也。及簡子卒,毋血立,是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銅木斗擊殺代王,遂興兵平代地。
從西門處看寬大、平坦的西城墻,遠處是乾樓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全國設36郡,大同境為雁門郡、代郡之地。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并筑長城,在今左云高山以東,云岡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內(nèi),以備胡?!逼鋾r見于記載的城市還有:平城、代、善無等。
西漢沿襲秦郡縣制,其地仍為雁門郡、代郡之地。雁門郡屬并州刺史部。治所善無,轄14縣:善無、沃陽、繁峙、中陵、陰館、樓煩、武州、汪陶、劇陽、崞、埒、馬邑、疆陰、平城,平城為東部都尉治。代郡屬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轄18縣,在今大同境內(nèi)者10縣:道人、高柳、班氏、示氏、平舒、延陵、靈丘、且如、平邑、參合。
東漢其地仍為雁門、代郡地。雁門郡治所陰館,屬縣十四,今大同市境內(nèi)有四縣:繁峙、武州、崞、平城。代郡屬幽州刺史部,治所高柳,屬縣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內(nèi)有六縣: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漢末天下大亂,陘北之地棄為荒徼。三國時,其地為烏桓、鮮卑所據(jù)。
兩晉時期,大同北部為鮮卑族領地,南部為雁門郡地,其時郡治已遷至廣武。永嘉四年(310)晉并州牧劉琨,以拓跋猗盧有救援之功,上書晉懷帝,請封鮮卑拓跋猗盧為代公。建興元年(313)拓跋猗盧定盛樂為北都,修秦漢故平城(即今日大同)為南都,平城復還故治,屬代國。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樂遷都平城,改號皇帝,改元天興,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盃I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進行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首都建設。次月“詔有司正超過計劃畿,制郊甸”,劃定京畿范圍:“東至代郡,西至善無,南及陰館,北盡參合。西至河(黃河),南至中山隘門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庇衷O四方四維,置八部帥統(tǒng)兵鎮(zhèn)守。這是大同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刻,箸名的云岡石窟即這時候開鑿的。
北齊天保元年(550)東魏被北齊所代,大同為北恒州、北朔州地,屬縣未有大的變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為恒安鎮(zhèn)(今大同),又名東州城,隸屬恒州太平縣,徙豪杰三千家以實之。翌年廢鎮(zhèn),仍為北恒州。周齊之間,突厥漸強,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渤海200余公里。天保六年(555)發(fā)夫180萬人筑長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公里。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海。前后所筑東西凡1000余公里。
公元557年西魏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滅齊后,州縣并廢,復置恒安鎮(zhèn),改朔州置北朔州總管府。改太平縣為云中縣(此大同稱云中之始)。靈丘屬蔚州,為靈丘郡治。
開皇元年(581),隋重新統(tǒng)一中國,改諸州為郡,大同地地為馬邑郡、雁門郡之地。馬邑郡治善陽,轄善陽、神武、云內(nèi)、開陽,恒安鎮(zhèn)隸屬馬邑郡云內(nèi)縣。雁門郡治雁門,轄雁門、繁峙、崞縣、五臺、靈丘。
唐初依隋實行州縣制。武德四年(621)復于故恒安鎮(zhèn)置北恒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廢。貞觀元年(627)發(fā)天下為13道,云、蔚、朔等州屬河東道。貞觀十四年(640)于故云內(nèi)縣置定襄縣,兼云州治。龍朔三年(663)置云中都護府。以后云州隸屬多次變遷。唐末封建割據(jù),云州陷入長期戰(zhàn)爭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滅梁,是為唐莊宗。
五代其地為后唐所占,區(qū)劃未有大的變動。清泰三年(936)叛將河節(jié)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借契丹兵滅后唐,稱帝,國號晉。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云中判官司吳巒“閉門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晝夜守城,堅持了半年之久,“巒求援晉,晉主召巒南歸”,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長達433年,使中原漢族統(tǒng)治從此失去北方屏藩。
后晉天福二年(937),遼進占云州。設為大同軍節(jié)度。僅雍熙三年(986)云州觀察使楊業(yè)攻占云州3個月外,再未進入宋之版圖。重熙十三年(1044)遼改云州為西京(陪都),設西京道大同府。
宋金聯(lián)盟攻遼時的,金允諾大同一歸宋江。宣和五年(1123)宋預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統(tǒng)云中及武、應、朔、蔚、奉圣、歸化、儒,媯等8州,與云州合稱“山后九州”。后金失約,除武、應、朔、蔚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歸宋,旋為金人所取外。金遼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為西京,改西京道為西京路,《讀史方輿紀要》指出,“石晉歸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復有,遂基靖康之釁。女真之亡遼,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復固矣?!?/p>
金占大同后,為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大興土木,修城修寺,規(guī)模宏大。經(jīng)過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漢池,南門改稱奉天,東門改稱宣仁,西門改稱阜成。對云岡石窟進行整修,“委煙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岡十寺,“重修靈巖大閣九楹,門樓四所……凡三十楹……又創(chuàng)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歷時三年半,重修華嚴寺、大普恩寺。天會十五年(1137)詔建太祖廟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營建宮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宮苑。并設閣門使,掌管禮儀祭奠。還設有西京宮苑使。遼金時陪都西京再度興盛于北方,成為中原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交往的中轉站,聯(lián)系各民族的紐帶,大同再度輝煌。
元初大同仍稱西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為大同路,隸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轄一領事八州。一領事是錄事司,設在大同。屬縣有大同、白登、宣寧、平地、懷仁五縣。八州為弘、渾源、應、朔、武、豐、東勝、云內(nèi)。
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將軍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軍事上實行衛(wèi)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衛(wèi)沼白關城。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為大同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洪武八年(1375)改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九年(1376)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領衛(wèi)二十六,管轄范圍:東至北京的居庸關;西起黃河轉彎處的偏關,東西延綿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數(shù)百公里。其范圍之大,實屬九邊之首。永樂七年(1409)置大同鎮(zhèn),設鎮(zhèn)守總兵官,為鎮(zhèn)之最高指揮官。正德八年(1513)設總制,轄13衛(wèi)所,823堡寨,307座墩臺。大同分4道,轄9路,駐軍最多時達135778員,戰(zhàn)馬51654匹。時有“大同士馬甲天下”之稱。
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王派恭順候吳惟華攻大同,姜襄將駐同農(nóng)民軍將領張?zhí)炝盏葰⑺?,投降清軍。清大同府治大同縣,初因明治,領州四縣七,隸屬山西布政司,后改為山西省。順治五年(1648)姜襄降而復叛。次年,多爾袞親自督戰(zhàn)圍城達9個多月,城破后,清軍對大同進行了最野蠻的屠城,除殺獻姜襄人頭的楊震威等23員及其家屬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盡行殺戮,并將大同城墻拆去5尺。大同變成一座荒城,大同廢,不立官,府移治陽和衛(wèi),名陽和府。大同縣移治懷仁縣西安堡。直到順治九年(1652)府縣才復還故址,從附近移民逐漸復興。順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總督,置山西總督,駐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總督,并入雁門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衛(wèi)置朔平府并廢除明代衛(wèi)所,改天鎮(zhèn)衛(wèi)為天鎮(zhèn)縣,陽高衛(wèi)為陽高縣,左云川衛(wèi)為左云縣,右玉林衛(wèi)為右玉縣,平虜衛(wèi)為平魯縣。大同府治所大同縣,轄渾源、應州,大同、懷仁、山陰、陽高、天鎮(zhèn)、廣靈、靈丘二州七縣和豐鎮(zhèn)廳。清末大同縣轄580村,城東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朔平府治所右玉縣,轄右玉、左云、平魯、朔州、馬邑。
從西北角墩處看西城墻外側
城墻外的護城河
Hash:b71ca1b6ffcabe2185eb5e823604c2d56ad92b90
聲明:此文由 北海龍吟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