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一般的光澤神山休閑游

西溪和北溪是閩江源頭富屯溪的上游,這三條溪在光澤縣城區(qū)匯合,浩浩蕩蕩,注入閩江。光澤縣委符書記為我們介紹縣情時說:“光澤有大小河流111條,這數字剛好組成一個‘川’字,寓意著2240平方公里的縣域川流不息?!?/p>

2015年小滿季節(jié),我有機會參加“走進光澤”的采風活動。剛到光澤那天,下了一場豪雨,下午,我們登臨臥牛山洪光塔,俯瞰富屯溪波濤滾滾,一瀉而去,渾濁有余,大有“大江東去”之氣慨。但令人驚奇的是,第二天雨一歇,我們驅車縣境數個鄉(xiāng)鎮(zhèn),歷經大河小溪,眼中的條條河溪竟綠藍如染,悠悠然似碧玉水晶

為什么一夜之間黃湯變綠波?東道主告訴我們幾個簡單數字就揭開謎底:光澤縣森林覆蓋率達78.15%,大氣環(huán)境質量和水環(huán)境質量分別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一級和二級標準。境內河流縱橫,天然落差大,群山連綿,山高谷深,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70余座,故有“一灘高一丈,光澤在天上”之說。所以答案就是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然。走進光澤的四天,處處感覺這里便是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旅游廣告詞“清新福建”縮影,而李坊鄉(xiāng)的神山風景區(qū),更是一幅清新的山水畫卷。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p>

——唐·韓愈

唐代詩人韓愈把桂林山水描寫成美人的服飾。前幾年,福建海都報一位記者來到李坊鄉(xiāng),寫了一篇《誤把閩山作桂林》的報道。而當我佇立于李坊鄉(xiāng)的神山之頂,俯瞰和遠眺這幅山水,心底油然而生韓愈的詩句,它是那么貼切地概括眼前景物:西溪從遠山密林深處而來,穿行于田疇,蜿蜒于山巒,依傍于村落,清澈婉約。山腳下是新綠的秧田,翠綠的茶園和梨樹,遠處是墨綠的綿延山峰和懸掛在山腰的潔白瀑布。俗語稱“小滿小滿,小得盈滿”,這個季節(jié)的神山景區(qū),蔥郁蓬勃的綠是主色調。

李坊鄉(xiāng)紀委書記老龔,在鄉(xiāng)里分管旅游工作8年了,太熟悉這片山水,他引領我登上神山。神山原名獅山,因山的外形像一只臥著的獅子而得名,它位居管密村村口,兀立于盆地中央,扼山水之險要,守日月之精華,成了方圓百里的一塊風水寶地。獅子頭頂原有一座古塔,毀于“文革”,八十年代又重建一座三層石塔,遠眺,有如獅子頭上戴著一頂桂冠。塔內供著玉皇大帝神像,毎逢農歷三月十五玉皇大帝生辰,朝拜信眾絡繹不絕,故獅山又名神山。

老龔說,神山是天然的觀景臺。我們從西溪畔的山腳登山,900余級石階直達山頂,一路茂林修竹,青苔漫道,涼意襲人,正是游客初來乍到的熱身項目。十多分鐘便登頂,憑欄晀望,可將神山山水畫卷一覽無遺,這叫先總覽,而后分細節(jié)慢慢欣賞。老龔還告訴我,近些年,神山周遭的旅游資源越來越被青睞,成了閩贛兩地游客休閑、度假,生態(tài)之旅的新興之地,“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美人已揭開了神秘面紗。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

管密村2010年被評為海西十佳魅力鄉(xiāng)村,2012年被評為省級生態(tài)村。如今,管密村的第一張名片乃千畝梨園萬株梨樹。我們來時,錯過了“千樹萬樹梨花開”季節(jié),只好悻悻走進梨園,卻也領略一番別有的景致:腳下是一片綠草茵茵,寬闊平坦的草甸,如踩入松軟的厚地毯;頭上綠葉成蔭,在藍天白云映照下,綠得發(fā)亮;眼前的枝枝椏椏墨黑如鐵,孔武遒勁,像伸出千萬只不同的黑手臂,托起這一片綠的海洋,可以想像,若是春風三月,那托起的是千萬朵笑盈盈的梨花,是一片香雪海。后來,我在李坊鄉(xiāng)旅游網上見識到一組梨花盛開的照片,有遠景的:茫茫花海,堆雪鋪玉,煞是壯觀;近景的:潔白窈窕,素妝美人,顧盼生姿。尚有劃破藍天的梨花枝頭,掩映房舍儼然,村人荷鋤,雞犬相聞……每年春風至清明季節(jié),一派“桃花源中”,不!是“梨花園中”景象,引來車水馬龍,游人如織。

老龔介紹,梨樹大都有30多年的樹齡,是集體開荒形成的果場,當年所產的梨子香嫩甘甜,嫩得用兩個手指輕輕一捏,便碎了,糖汁粘稠手指,香氣四溢,惹得蜜蜂噏嗡前來,管密梨子曾是品牌??墒呛髞砑w的管理不善,梨園逐漸荒蕪,梨樹任其純生態(tài)生長,梨子產量大減,但梨花卻開得漫無邊際美艷驚人。

梨園之畔是千畝茶山,畦畦壟壟茶園順著山勢蜿蜒而上,有如條條綠色的長龍,密密有序,纏繞于幾座小山坡。茶園產的茶,名叫“梨花香”,不僅茶名雅致好聽,而且名副其實。茶園坡上有座品茗臺,可在此品茗觀景,品飲一杯清明茶,濃郁的茶香里分明含著淡淡的梨花香。這里有一家“無余”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梨山小種紅茶,2010年9月獲得世博紅茶類金獎,生產的神山紅茶獲得世博紅茶類銀獎。據說近年生產的“梨花香”綠茶,已風靡福州城。

西溪兩岸是郁郁青青的竹林,撐著竹排在竹林中飄蕩,毛竹倒映水中,翠竹與清溪一樣青綠,讓你有點分不清竹與水的顏色。西溪唐宋年代便有水運的歷史,溪中鵝卵石壘砌的碼頭至今猶在,原先溪畔還有古戲臺,可惜毀于前些年的一場洪水。據說西溪沿岸茂密的竹林不是種植的,是溪水送給管密村的禮物。話說很早以前西溪上游就盛產毛竹,人們將砍伐的毛竹扎成竹排,由西溪一路水運到福州,有一年,遇上大洪水,將竹排沖散到西溪兩岸,那散落的毛竹陷入泥土之中,竟生根發(fā)芽,死而復生,年年歲歲,萌發(fā)出一片大竹林。

村旁石碼頭上搗衣的村姑,玩水的小男孩,垂釣的中年人,和溪中“紅掌撥清波”的大白鵝,組成了一幅清新的畫面。當你的鏡頭對準他們時,別忘了,不遠處還有一株千年樹齡的銀杏樹,它的樹身五、六人難以合圍,樹冠青翠,鐵干銅枝,滄桑蒼勁,有如一位老者,守望著久遠的歷史。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p>

——唐·李白

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構思實在太奇特,用詞又冼煉明快,形象生動,此詩一出,沒有人再敢寫瀑布的詩了,就如蘇東坡所言:“帝譴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逼鋵?,“廬山瀑布”即使在廬山,它的壯觀與奇特,也遜色于“三疊泉”,這是公認的,但因為李白當年沒有到過“三疊泉”,所以“廬山瀑布”的千古佳作便騰空而出。

當我看到神山白水際瀑布時,便有了上述的想法,同時遺憾李白沒有機會一睹白水際瀑布,否則,詩人同樣會為之筆底生花,因為我曾慕名游覽“廬山瀑布”,它無論遠眺近觀,比起白水際瀑布,弗如甚矣。

佇立神山之頂遠眺,白水際瀑布便是“遙望瀑布掛前川”,銀白如練,閃閃發(fā)亮,這大概也是“白水際”得名的緣故。最令人稱奇的是,瀑布背景的巖壁與山巒,塌陷成一個巨大的心形,瀑布如一支利箭,穿心而過,這就構成了丘比特的愛情之箭穿心的畫圖,于是,白水際瀑布成了男女情侶約會與朝拜的勝地。

白水際瀑布尚未開發(fā),充滿野趣。那天,我在老龔引領下,沿著瀑流河道而上,那是一條靠人不斷走出來的山間小道,幽深而潮濕,許多地段必須手腳并用,攀爬而行。兩岸林木森森,藤蔓橫陳,河道上坑坑洼洼,卵石密布,山泉不斷凌空墜落,激蕩卵石,墜入水潭,大大小小的水潭有如大大小小的翡翠,空氣清新得有絲絲甜味。老龔抱歉地說,我們此行早了幾個月,日前,3000米長的觀瀑棧道已進入招投標階段,若棧道建好,就不必這么辛苦了。我以為,既然是戀人們向往朝拜之地,棧道也不能修得太平坦,否則,追求愛情也太平淡了些。

白水際似乎在證實愛情的熱烈,熱烈得酣暢淋漓。距瀑布還有近百米,漫天水汽已撲面而來,兩耳充聞的是雷霆萬鈞的轟鳴,抬頭仰望,一面高達140余米,寬30余米的水簾,呼嘯而來,雪崩一般,從天而降,飛花濺玉,云蒸霧澤。為了拍一張瀑布全景照,你只能沐雨櫛霧,讓渾身上下濕透。我想,這大概是白水際與我的見面禮吧,大凡雙雙對對情侶赴約而來,一定會盡享“愛情瀑”給予幸福的沐浴。

“萬古不磨唯此鏡,與君長作廣寒游。”

——清·陳延諍

神山的洞光巖與桂林的月亮山有異曲同工之處。月亮山位于陽朔十里畫廊景區(qū),因為山頂是一個貫穿的大洞,好像一輪明月,高而明亮,從不同角度觀看,洞的角度也不斷變化,從彎彎的上弦月,逐漸變成半月、圓月,所以,人們叫它明月峰,俗稱月亮山。清代陳延諍的詩句便是描寫月亮山。

洞光巖與獅山、白水際遙遙相對,位于一座孤立的蘑菇山頭,山頂也是一個貫穿的大洞,洞長20余米,寬20余米,高10余米,成拱形,狀如上弦月,因為每當日出和月升之時,陽光至東向西,月光至西向東,均穿洞而過,故得名洞光巖。特別是晴朗的清晨,人在洞中,可東邊觀日,西邊望月,一覽日月同輝之景象。

登洞光巖,當地人會建議你應該去尋覓一個“鹽洞”,雖然現在不產鹽了,但那里曾發(fā)生一個動人的故事。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洞光巖下住著幾十戶村民,他們起早摸黑下田種地,交了地租后,就填不飽肚子。更要命的是,鹽巴奇貴,一擔稻谷只能換一斤鹽巴。當地有個名叫李春的青年,勤勞孝順。一天,到洞光巖上砍柴,又饑又累,背靠巖壁歇口氣,忽然見到巖壁縫中發(fā)出白光。仔細一看,是一粒粒潔白的沙子聚積在石縫中,心想,如果是鹽巴多好,不禁將白沙子放幾??谥袊L嘗。??!滿口鹽香味,頓覺氣力倍增,這分明就是金貴的鹽巴。李春將石縫中的鹽巴悉數取出,足有半斤,接連幾天,他上山砍柴,觀察到石縫中每天都會慢慢地流出鹽粒,流到半斤左右就停止了,將鹽巴取出后,又繼續(xù)流出鹽粒。他便和年邁的父母商量,把這件奇事告訴了鄉(xiāng)親們,讓大家輪流上洞光巖取鹽。鄉(xiāng)親們從此再也不愁買不起鹽巴,說也奇怪,那鹽洞產的鹽剛好夠全村人飲食生活,不多不少。但不久,地主知道此事,認為發(fā)財機會來了,想要建個大鹽倉,便帶領家丁上山,鑿開石縫,讓鹽巴快快流出,不料,石縫洞開之后,一粒鹽巴也流不出了。從此,只留下徒有其名的“鹽洞”。

諸如“鹽洞”、“米洞”的故事,不僅發(fā)生在李坊鄉(xiāng)洞光巖,神州大地許多地方都有類似傳說,這說不貪不占,勤儉持家的理念,是被炎黃子孫普遍接受和一脈相承的。我也頗受啟發(fā),以為,如今一些地方的民眾,存在“小富即安”的心態(tài),其實大可不必指責,因為從長遠看,他們便是遵循節(jié)約資源,戒免貪婪,勤儉為本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律,這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原標題《清新畫卷神山游》選自《走進光澤》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署名或刪除

由福地炎黃(ID:fudiyanhuang)整理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盜用必究

福地炎黃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微信公眾號

每周末 帶你領略福地炎黃文化

Hash:9102a2caa8eb7096927d686e46e90f6ddaf77107

聲明:此文由 福地炎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